-
胡帽
胡帽,汉语词语,读音hú mào,意思是唐代妇女骑马外出时所著不障面之帽。 出处 《旧唐书·舆服志》:“开元 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著胡帽,靓粧露面,无复障蔽。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绝不用 胡是我国古代对北方何西北方的少数民族游牧部落的通称。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胡汉之间随着战争、通商、通婚不断实现融合。胡帽就是胡汉文化交融的具体产物。 胡帽,也就是少数民族游牧部落所佩戴的帽子,如我们上讲提…...- 1
- 0
- 102
-
襕衫
襕衫又称盘领襕衫,是中国古代的男性服饰。 自唐朝开始就已出现襕衫。 明朝有些士大夫也会穿着襕衫参加科举考试,似乎成了文人的代表。 历史 圆领服饰据说是在南北朝时期由鲜卑人引入。 鲜卑人引入的圆领服饰后来与深衣结合并汉化,最终完全融入汉服系统。 在唐朝、宋朝、明朝,襕衫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规范。 唐朝时的襕衫袖子比较窄,而且颜色以红色为主。 到了宋代,襕衫的袖子越来越宽,而且颜色也变成了白色或灰白色。…...- 0
- 0
- 95
-
古希腊-Aphabroma
Aphabroma (ἀφἀβρωμα) 是麦加拉妇女穿的一件衣服。根据传说,当阿布罗塔去世时,她的丈夫尼索斯命令所有麦加拉妇女穿一件与阿布罗塔穿过的类似的衣服,这件衣服被称为 aphabroma。它在普鲁塔克时代仍在使用。...- 0
- 0
- 37
-
翼善冠
翼善冠古代一种男帽。流行于中原地区。其形似幞头,以转脚相交于上。唐贞观八年,太宗初服此冠,采用古制,使用此冠,朔望视朝,以常服及帛练裙通蓍之。若服袴褶,又与平巾帻通用。(见《唐会要·舆服》上"冠"、《旧唐书.舆服志》)。至唐开元十年废而不用。明永乐三年,定皇帝常服冠以乌纱覆之,折角向上,亦名翼善冠。(见.《明史.舆服志》)。 [2] 史料记载 唐贞观中太宗采古制为翼善冠自服之。…...- 1
- 0
- 111
-
庄子巾
庄子巾:亦称冲和巾,南华巾。传说是南华真人庄子所制。估计此巾出现的年代比较早。该巾下面为方形,上部为三角形,状如屋顶。也有帽前正面镶白玉,名为帽正,其一可以知道帽子是否戴正;其二代表了道教徒行为要端正的意思。因为庄子巾类似古儒巾,佩戴此巾,颇象南华真人一样无拘无束,自有出尘之表。 ★ 男女合带 ★ 帽子若太松或当武术表演时, 飘带可打结收紧 ★ 帽子正中岫玉...- 0
- 0
- 103
-
首服
首服也称“头衣”,泛指汉服中裹首之物。 简介 今天人们所戴的帽子以及妇女所有的头巾,都属于首服。在中国古代,人们的首服除了巾帽以外,还有一物,名称为“冠”。 冠和巾、帽然但用途不同:古人扎巾是为了便利,戴帽是为了御寒,都出自实用的目的;唯有戴冠,仅仅是为了装饰。 我国的首服文化 首服,亦称元服。元本指头。黄帝垂裳制天下的时候就发明了冠,“峨冠博带”自此便成了华夏衣冠的代称。汉民族的成人礼——男子冠…...- 1
- 0
- 81
-
乌帽/乌纱帽
乌帽,又称乌纱帽,又被称纱帽,自东晋开始,到清军入关易服令废止,在中国风行一千余年。历代形制有不少变化,但都是以乌纱覆盖,亦传到东亚等地。 在南北朝后期,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头饰“幞头”。发明幞头的目的,是为了“便武事者也”,用轻质的绢罗将头发束紧,头顶上轻便利落,自然无碍驰射。大致在隋唐之间,为了追求造型的美观,襆头之内被加上硬质衬冠。自唐至宋,巾角也转换成花样翻新的帽翅,同时改用硬挺的漆纱当做面料…...- 0
- 0
- 97
-
半臂
半臂其形似似衫去其长袖,成为宽口短袖衣,其形制与衫齐长。交领、腰下接襕。男子半臂长及膝部。 [1] 部分学者主张“半臂”为男子服饰的,因为唐代史料区分男子半臂和女子半袖。 [2] 唐代半臂面料多以锦,穿在圆领袍衫里面,故称锦半臂。 [3] 隋唐时期的扬州生产半臂锦,是专供制作半臂的彩色纹锦。 [4] 半臂之襕通常为异色,并且自腰而下至膝,形似短裙,襕料则多是较柔软的绫、。唐代衣物帐中提及半臂…...- 0
- 0
- 34
-
古代剪刀
古代剪刀的叫法很多,有专门的钉铰为业的钉铰匠。 翦刀-铰(也做动词剪的意思)-交-绞-铰刀-卯切: 《字书》《释名》 [东汉] 190年-210年 关西曰釭,釭,铰也,言有交刃也。其体曰干,言梃干也。其旁曰羽,如鸟羽也。鸟须羽而飞,矢须羽而前也。齐人曰卫,所以导卫矢也。其末曰栝,栝,会也,与弦会也。栝旁曰叉,形似叉也。其受之器以皮曰箙,谓柔服用之也。织竹曰笮,相迫笮之名也。步,人带,以箭叉其中也。…...- 0
- 0
- 230
-
Keita Morimoto 艺术家插画
Keita Morimoto 善于用丙烯和油彩作画 这个艺术家比较喜欢在黑夜中,柔和的灯光,LED广告牌,车站,公共交通下黑夜的笼罩,仿佛我们隐身,其实完全暴漏出来! 沉寂的黑夜似乎并不沉寂,夹杂着各种不安,给人的不一样的心情。 ...- 0
- 0
- 54
-
霞帔
什么是霞帔? 霞帔,也称“霞披”“披帛”,是宋明以来重要的冠服之一 [1] 。霞帔最早由南北朝时期的帔子演变而来,发展到隋唐时期唤做霞帔,造型类似于现代常见的披肩。至清代,改制为背心式服装。霞帔原本为皇帝的妃嫔所穿着,发展至宋代霞帔被划入命妇礼服的行列中,正式成为一种身份等级的象征 [2-3] 。 霞帔起源发展 霞帔始于南北朝时期的帔,隋唐时期窄而长的帔演变成了披帛,逐步成为披在两臂之间、舞之…...- 1
- 0
- 257
-
翟衣
翟衣简介 翟衣是中国古代后妃命妇的最高级别的礼服,后来传至朝鲜半岛、越南、琉球。中国宋代及之前的翟衣包括“袆翟、揄翟、阙翟”三种,合称“三翟”,与男子礼服的“六冕”相对应。 清朝废除汉族衣冠,翟衣也全部被废除。 翟衣服制 翟衣是古代贵族女性大礼服的统称,包括祎衣、褕翟、阙翟三种,也称“三翟”。历代虽有变化,但大同小异。翟衣为上下连裳的深衣制,衣料为蚕丝织成的锦或罗,皆以素纱为里,阙翟赤,褕翟青,袆…...- 0
- 0
- 254
-
襌衣
襌衣又称“单衣”,汉服的一种款式。流行于秦汉时期,是一种作为上层人士平日所穿的单层罩衣。 案《说文》释“襌”:“襌,衣不重”。在1972年对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发掘中,曾出土了两件“薄如蝉翼”的“素纱襌衣”,分别只重48g、49g,成为了我国纺织史上的杰作。 基本介绍 襌衣又称“单衣”,是单层的长衣。《说文》载: “襌,衣不重。 [1] ”《大戴礼记》载: “襌,单也。”《后汉书·马援传》载:“…...- 0
- 0
- 39
-
冠 (日本)
冠(日语:冠/かんむり kanmuri */?)是日本的一种传统帽子,通常由涂漆的黑色丝绸纱布制成。平安时代至明治维新期间的日本成年男子(朝臣、贵族和天皇)会戴上这种帽子。如今,只有皇室和政府官员在极少数场合(例如婚礼和即位礼)会戴上此类帽子,而且戴上日本冠时往往还要身穿束带。 束带 立缨冠(天皇佩戴) 垂文官佩戴) 卷缨冠(武官佩戴)...- 1
- 0
- 38
-
百子衣
百子,历来是中国吉祥话(画)的题材之一,意喻多子多福。 元代杨绯桢《六宫戏婴图》诗:“百子图开翠屏底,戏弄碰扭未生齿。” 辛弃疾《稼轩词·鹧鸪天·祝良显家牡丹一本百朵》:恰如翠幙高堂上,来看红衫百子图。 元好问《冠氏赵庄赋杏花四首》之一:一树生红锦不如,乳儿粉抹紫襜褕。花中谁有张萱笔?画作宫池《百子图》。 图案寓意 而百子图案的衣饰,则主要用于新嫁的女子。 陆畅《云安公主下降奉诏作催妆诗》:云安公…...- 0
- 0
- 35
-
旋裙
宋代流行的一种前后开胯的裙装。特点是前后开胯,以便骑驴。这种旋裙开始流行于京都女妓女,后来又为一般士大夫之家所仿效。有观点认为即是考古报告中的“两片裙”(注意:这里的两片裙不是指俗称“两片式”的双裙头齐胸裙,后者非汉服,详见“双裙头”)。 文献依据 江休复(江邻几)《(嘉祐)杂志》:妇女不服宽裤与襜,制旋裙,必前后开胯,以便乘驴。其风开于都下妓女,而士大夫家反慕效之,曾不知耻。...- 0
- 0
- 40
-
穆斯林妇女服装的不同名称及其不同含义
有穆斯林妇女服装的不同名称及其不同含义的词汇表 长袍 (Abaya) 一种覆盖头部和身体的外衣;它几乎是无形的 布什亚Boushiya 面纱系在额头上,垂下来覆盖整个脸部,但没有眼睛的切口;相反,面料足够透明,可以透视 布克努克 Buknuk 这与 Khimar (2) 类似 - 见下文 - 但只涉及到胸部。如果边缘有刺绣,有时称为“Amira hijab” 罩袍 (1) Burqa 覆盖脸部和整…...- 0
- 0
- 67
-
蟒袍
蟒袍,又被称为花衣,因袍上绣有蟒纹而得名。古代官员的礼服。上绣蟒,非龙,只因爪上四趾,而皇家之龙五趾,所以四爪(趾)龙为蟒﹐故称。又名花衣﹑蟒服。妇女受有封诰的﹐也可以穿。蟒,中国戏曲服装专用名称,即蟒袍。 蟒袍款式为齐肩圆领,大襟(右衽),阔袖(带水袖),袍长及足,袖裉下有"摆衩子":周身以金或银线及彩色绒线刺绣艺术纹样。女式蟒与男式蟒大致相同(另述)。在身,是大夫们的最高理…...- 0
- 0
- 148
-
端罩
什么是端罩 端罩属于官服,满语成为“打呼”,意为皮毛向外的裘皮衣服,对襟,圆领,平袖,左右垂带,身长至膝盖处。 端罩的穿法 端罩在清代服饰制度中,是一种皇帝、诸王、高级官员等人在冬季时替代衮服、补服套穿在礼服、吉服等外。 端罩的等级制度 端罩为高级宗室(入八分公)、高级文官(从三品及以上)、高级武官(从二品及以上)和皇帝近臣(翰林、詹事、科道等)以及皇帝侍卫(一、二、三等和蓝翎)才可…...- 0
- 0
- 91
-
石榴裙
石榴裙,是唐代年轻女子极为青睐的一种服饰款式。这种裙子色如石榴之红,不染其它颜色,往往使穿着它的女子俏丽动人。唐代万楚在《五日观妓》中说:“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韦庄也唱道:“莫恨红裙破,休嫌白屋低”(《赠姬人》)。 古代款式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曾描写了那位弹琵琶的女子色艺惊人:“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这“血色罗裙”即是石榴裙。石榴裙流…...- 0
- 0
- 45
-
黑笠
朝鲜笠是韩服的一构成部分,是朝鲜王朝已婚男性两班、中人常戴的帽。由马尾、乌纱、竹编成,用于保护发髺。 朝鲜笠分为帽子(모자)和凉太(양태)两部分,覆盖头部的部分称为帽子,覆盖面部部分称为凉太。 朝鲜笠可以分为패랭이、草笠(초립)、黑笠(흑립)、朱笠(주립)、白笠(백립)、玉鹭笠(옥로립)等型,见的是黑笠。朝鲜举行科举考试时,参加考试者都应该戴着黑笠。 不同等级的人,笠的质地与大小、装饰也有严格分别…...- 0
- 0
- 61
-
总
总,束发也,垂后为饰。 右正服、加服缞裳三升,义服三升半。冠同六升,右缝,通屈一条绳为武,垂下为缨,冠外縪。凡服:上曰缞,下曰裳。布八十缕为升。外縪者,冠前后屈而出于武,外厌缝之。妇人之缞连裳,以六升布为总。总,束发也。童子亦连裳。 《通典》[唐] 801年杜佑着 《三礼图》宋 即帻巾,髻笼也...- 0
- 0
- 61
-
氅衣
氅衣作为中国传统服饰中的一个品类,从东晋时期有文字记录起,以极高的频率出现在中国传统文学作品当中。不同时期的氅衣的实际形态有着极大的差异,总体经历了由短及长、由道及俗、由专称到泛称的发展过程 。 起源发展 氅衣作为服饰出现于记载中,最早见于《世说新语·企羡》:王恭披鹤氅裘。此时氅衣的原始形态应是如同仪仗中的“鹤氅”,因形似而得名。 唐朝时期,氅衣由毛羽制成的初始型向袍服型转变,其一方面继承了前朝…...- 1
- 0
- 154
-
大掖衣
河南信阳长台关1号墓出土瑟漆绘残片彩色摹本。有猜测中间这位楚国男子穿着的即是大掖衣。 别名 缝掖、逢掖、逢腋、冯翼、逢衣 分类 暂不明确。暂定为: 服-体衣-外衣-深衣-袍 特征 类似襌衣,而衣袖宽大,具体结构尚不明确。 流行年代 汉代以前,至少春秋时已有 文物依据 暂无服饰实物出土 定义 一种古代儒生、士庶之服,衣袖宽大,亦称“逢掖”“缝掖”“逢腋”“冯翼”“逢衣”。[1] 逢、大同义。逢亦作缝…...- 0
- 0
- 32
-
锡克教 Dastar(头巾)
缠头巾(英语:turban)是一种头巾。世界各地都有款式各异的缠头巾,以南亚、中亚、西亚、北非、东非最为常见。缠头巾通常与锡克教徒、穆斯林男性联系在一起,但其它文化也有缠头习俗,如埃会、中南半岛以及中国南方的一些民族等。近现代女性有时也戴缠头巾作为装饰。 中国历史上,男性佩戴缠头是穆斯林民族与非穆斯林民族区分的标志。15世纪初,统治新疆的东察合台汗国可汗马哈麻强制蒙兀儿人佩戴缠头,以此巩固蒙兀儿人…...- 0
- 0
- 76
-
褙子
褙子,又名背子、绰子、绣䘿,是汉服的一种,始于隋朝。褙子直领对襟,两侧从腋下起不缝合,多罩在其他衣服外穿着。流行于宋、明两朝 [1] 。 宋朝褙子直领对襟,两腋开叉,衣裾短者及腰,长者过膝。宋朝女性多以褙子内着抹胸为搭配 [2] 。明朝褙子有宽袖褙子、窄袖褙子两种 [1] 。 起源发展 褙子始于隋朝,一说褙子寓意人行走之时背应挺直,以扶正人的脊背和身体 [3] ;另相传褙子原为婢妾的服装,…...- 0
- 0
- 175
-
凤冠的历史及演变
凤冠起源于隋唐时期,其设计灵感来源于凤凰,象征着尊贵和吉祥。在古代中国,凤凰被认为是百鸟之王,代表着女性的高尚和美丽。凤冠通常由金、银等贵重金属制成,并镶嵌有宝石、珍珠等珍贵材料,展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平。 到了宋朝和明朝时期,凤冠的使用更加普遍,尤其在明朝,对于命妇(官员的妻子)所戴的凤冠有了详细的规定。这些规定不仅涉及到凤冠的尺寸、材料,还包括了佩戴的场合和礼仪,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在…...- 1
- 0
- 385
-
披帛
披帛,是古代女子服饰上的一种配饰,轻薄的布料丝织品,甚至男性古装服上也有;多为汉族服装的绸缎绫布,隋代壁画中已有披帛,唐代广泛流行。用银花或金银粉绘花的薄纱罗制作,有很多种戴法,披帛分两种:一种布幅较宽,长度较短,名为披子,使用时披在肩上,多为室外用;另一种布幅较短,但长度有所增长,名为披帛,使用时多将其缠绕在双臂,多为室内用。 材质形状 披帛,是长条形状的巾子,搭在肩上,缠绕在手背间,一般都是薄…...- 0
- 0
- 93
-
兵笠
兵笠,又名战笠,是明代汉族及朝鲜民族传统士兵帽饰。本是朝鲜王朝时期下级两班所著,主要集中在今朝鲜半岛西北部地区。直至万历朝鲜战争和1636年丙子胡乱过后,更被传播至朝鲜全国。[1] 这种帽也是明代士兵的帽,原型是宋元时期的军帽。但在剃发易服后在中国被禁只保留在朝鲜。战笠上有不同羽毛与饰巾分别等级。...- 0
- 0
- 38
-
唐朝缞冠
右正服、加服缞裳三升,义服三升半。冠同六升,右缝,通屈一条绳为武,垂下为缨,冠外縪。凡服:上曰缞,下曰裳。布八十缕为升。外縪者,冠前后屈而出于武,外厌缝之。妇人之缞连裳,以六升布为总。总,束发也。童子亦连裳。 《缞冠》 [唐] 801年杜佑着...- 1
- 0
- 61
-
比甲
比甲是一种无袖、无领的对襟两侧开叉及至膝下的马甲,其样式较后来的马甲要长,一般长至臀部或至膝部,有些更长,离地不到一尺,又叫做“背心”。流行于元、明两朝 [1] 。 比甲是由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的皇后弘吉剌·察必设计并制作 [2] ,元朝建立初,为皇帝所穿,进入中原地区后,开始普及于民间;明朝中期,形成风气;清朝中后期,开始不常见 [1] 。 起源发展 比甲是由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的皇后…...- 0
- 0
- 170
-
红帮裁缝
红帮裁缝简介 红帮裁缝是中国服装制作史上的一个重要群体,起源于清朝末年,以浙江奉化和鄞县的一批裁缝为代表。他们擅长缝制西装,技艺高超,深受社会各界人士的欢迎。红帮裁缝不仅为普通民众制作服装,还为许多政商名流、社会名流提供定制服务。 孙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后,为了推动中国的民主改革,提倡穿着中山装,红帮裁缝曾经为孙中山缝制了第一套中山装。这标志着红帮裁缝在中华民国时期的服装制作领域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宁…...- 1
- 0
- 117
-
佩斯利 (Paisley) 图案工艺
佩斯利是源自印度、巴基斯坦和波斯的水滴、腰果花或叶子图案。又称“波斯泡菜”和“威尔士梨”。它的西部名称源自苏格兰中部的佩斯利镇。 在泰米尔语中,这种设计被称为“mankolam”,长期以来一直在印度使用。它类似于芒果,有时与印度教联系在一起。 在波斯语中,这种设计被称为boteh jegheh,自萨珊王朝以来一直在伊朗使用。这种图案在伊朗以及南亚和中亚国家仍然很流行。 它是金织在丝绸或其他优质纺织…...- 0
- 0
- 1
-
手工编织的历史
虽然编织的起源尚不清楚,但我们知道,编织已在世界各地流行了数个世纪,不仅能制作出精美的物品,还能制作出满足实际需求的物品。手工编织时,人们使用的工具很简单,例如手工雕刻的木棍、骨头、羽毛笔和象牙棒,或者 19 世纪常见的金属线和细钢编织针。 最早的手工编织 如今,手工编织与横编最为密切相关,横编使用两根织针一排一排地编织,每排将织物从前向后翻转。但“环形”编织也有悠久的历史。在这种编织中,使用四根…...- 0
- 0
- 99
-
明朝六合一统帽
明朝六合一统帽 明朝洪武皇帝发明的六合一统帽,比六合一统帽高一些。 传统上,它分为六个部分,分别象征天、地、四方,以象征中国的统一。 瓜皮帽比六合一统帽短,更像无边便帽。它也是一种受满族影响明显的头饰。 款式和材质 瓜皮帽可分为六段或八段。它们没有帽檐,可能带有竹子骨以保持其形状。瓜皮帽传统上是用黑丝、羊毛、纱布或锦缎制成的,但可以是多色的。在缝间稍饰以玉,系齐民之服。在当时南方百姓冬天都戴此帽。…...- 2
- 0
- 77
-
百鸟裙
百鸟裙,以众鸟羽毛织成的裙。唐中宗女安乐公主使尚方合百鸟织二裙,正视旁视,日中影中,各为一色,百鸟之状,并见裙中,见《旧唐书·五行志》。 据说唐中宗动用国家力量,派军队到岭南捕鸟。许多鸟类因此灭绝竟然造成了一场生态灾难。 《朝野佥载》称,安乐公主造百鸟毛裙以后,百官、百姓之家效之。“山林奇禽异兽,搜山荡谷,扫地无遗。” 安乐公主拥有两件百鸟裙,为旷世珍品。百鸟裙是由负责备办宫中衣物的机构尚方制作的…...- 0
- 0
- 26
-
袿衣/杂裾
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采用,但在妇女中间却仍有人穿着。这种服装称为袿衣,又称杂裾,与汉代相比,已有较大的差异。比较典型的,是在服装上饰以襳髾。所谓“髾”,是指一种固定在衣服下摆部位的饰物。通常以丝织物制成,其特点是上宽下尖形如三角,并层层相叠。所谓“襳”,指的是从围裳中伸出来的飘带。由于飘带拖得比较长,走起路来,如燕飞舞。到南北朝时,这种服饰又有了变化,去掉了曳地的飘带,而将尖角的…...- 0
- 0
- 51
-
旗装
旗装,是满族的传统服饰,并作为所有旗人(男女老幼)统一的一种袍式服装,所以叫旗装,满语称“衣介”。“旗装”又叫“旗服”,分为单、夹、皮、棉四种。传统的男式旗人之袍和女式旗人之袍被称为旗装,是中国满族的传统服饰。 女子穿长及脚面的旗装,或外罩坎肩。脚着长筒白丝袜,穿花盆底绣花鞋,裤腿扎青、红、粉红等各色腿带。服装喜用各种色彩和图案的丝绸、花缎、罗纱或棉麻衣将旗装面上绣成一组图案,更多在衣襟、袖口、领…...- 0
- 0
- 90
-
金银彩绣
金银彩绣是浙江省宁波市的一项传统刺绣工艺,主要特色为使用金银丝线与其他丝线混合,刺绣于丝绸制品,与朱金木雕、泥金彩漆并称宁波传统工艺“三金”。主要作品包括官服、戏服、室内陈设用品等。 2011年6月,宁波金银彩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0
- 0
- 45
-
Gee’s Bend 被子
“Gee's Bend 被子”由来自阿拉巴马州 Gee's Bend 地区的 42 名妇女收集了 60 多条被子,最初因休斯顿美术博物馆举办的一场展览而闻名。随后展览继续前往纽约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我有幸在那里观看了展览。 这些被子的构成与欧美被子制作的许多风格相关的有序规则形成鲜明对比。有一系列出色的即兴创作方法,这些方法更多地与 20 世纪领先抽象画家的创造力和力量联系在…...- 0
- 0
- 76
-
西方夹克-Doublet
Doublet是什么 Doublet英译过来的是“紧身上衣”,我觉得定义为收身夹克/外套更容易理解。是欧洲男性重要单品之一。 Doublet(源于意大利语 giubbetta )是一种男式紧身夹克,其形状和款式都贴合男性的身体。这种服装在西班牙很流行,从中世纪晚期一直到 17 世纪,传到了西欧其他地区。直到 15 世纪,Doublet通常在公共场合穿在另一层衣服下面,比如长袍、披风或houppel…...- 0
- 0
- 65
-
什么是命妇
命妇的定义 命妇是指君主或国家对于女性进行册封,赐予封号、爵位或封地的一种制度。在中国的历史上,守寡的命妇如果选择改嫁,会被褫夺命妇的资格,这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女性贞节的重视。而在朝鲜王朝,这一规定更为严格,守寡的命妇若改嫁,不仅会失去命妇的身份,甚至会被贬为贱民,这体现了朝鲜王朝对儒家传统道德的坚守。命妇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制度,它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女性地位和身份的认可与规范。命妇制度始…...- 1
- 0
- 119
-
襦裙
襦裙是汉服的一种,上身穿的短衣和下身束的裙子合称襦裙,是典型的“上衣下裳”衣制。上衣短襦或衫,叫做“襦”,一般长不过膝,紧身长裙,还佩披帛,加半臂。 [1] 襦裙出现在战国时期,兴起于魏晋南北朝。 襦裙以裙腰之高低,将襦裙分为齐腰襦裙、高腰襦裙、齐胸襦裙。以领子的样式之分将襦裙分为交领襦裙和直领襦裙等。按是否夹里的区别,襦分为单襦、复襦,单襦近于衫,复襦近于于有无腰襴。 襦裙直到唐朝前期都是普通…...- 0
- 0
- 41
-
诃子
诃子为汉服内衣之一,流行于中国的五代十国时期。 相传为杨玉环发明。《事物纪源》中载:“贵妃私安禄山,指爪伤胸乳之间,遂作诃子饰之。” 按照现存的五代绘画,如《簪花仕女图》及王处直墓壁画,诃子应为无带的胸衣。...- 0
- 0
- 68
-
明朝服饰之-贴里
什么是贴里 贴里也写作“帖里”即是衣身前后襟上下分裁,腰部以下做褶,如百褶裙状的服饰,衣身左后侧开衩。或许是贴里的褶子能使袍身宽大的下摆略向外张,显得端庄稳重,因此深受明朝人的喜爱。流传下来的明代服饰中最有名文物之一,便是这件飞鱼贴里。 香色麻飞鱼贴里 贴里和曳撒的区别 分裁方式: 贴里:前后襟均分裁,这意味着贴里的前后两部分都是分开裁剪的,这样的设计使得服饰更加贴合身体,增强了活动时的舒适性。 …...- 2
- 0
- 77
-
袄裙
袄裙,是对古代汉族女子上身穿袄,下身穿裙的统称。裙袄着装,从唐代开始就有衣物疏记录,一直到民国。现代一般谈论袄裙时候指的是明代的裙袄着装。有人对于袄裙定义为上衣穿裙子外为袄裙,实际是比较错误模糊的定义,因为有明一代,衫子也照样外穿,东晋十六国陶俑也显示此时代襦是穿于裙外的。所以不能以是否外穿定义袄裙,而应该以上身穿袄,下身穿裙的基本语境来定义袄裙一词。汉服中的“袄裙”一般指的是明代的上襦和下裙(裙…...- 0
- 0
- 66
-
Kilim 地毯
Kilim地毯是用于祈祷和装饰的扁平挂毯。“kilim”一词源自波斯语 gelim,意思是“粗暴地传播”。这种编织技术如此广泛传播,以至于该词的形式也被用于许多其他语言:土耳其语、希腊语、克罗地亚语、波斯尼亚语和塞尔维亚语、阿尔巴尼亚语、波兰语、保加利亚语、乌克兰语和立陶宛语。库尔德语有自己的名字:berr。 这些地毯是通过将经纱和纬纱紧密交织而形成的,形成没有绒毛的平坦表面。由于技…...- 0
- 0
- 38
-
深衣
深衣作为中国传统服饰重要的品类之一,花了大量的精力来解读深衣这个类别,还在补充和修正中。。。有异议的联系虫鸣修正。 相关文献记载 战国时期 《儒家》《礼记》《檀弓上》 [战国 (公元前475年 - 公元前221年)] 将军文子之丧,既除丧,而后越人来吊,主人深衣练冠,待于庙,垂涕洟,子游观之:“将军文氏之子其庶几乎!亡于礼者之礼也,其动也中。” 《儒家》《礼记》《王制》 有虞氏皇而祭,深衣而养老。…...- 1
- 0
- 74
-
齐胸襦裙
齐胸襦裙是对隋唐五代时期特有的一种女子裙装的称呼。一般穿法为一件对襟衫衣搭配一条下裙,或者一件交领上襦搭配下裙,即成为齐胸襦裙。齐胸衫裙是汉民族传统服饰的的一种,汉晋以来裙子的裙腰束于腰上,而隋唐五代时期裙子的裙腰束得更高,很多都在胸上,一些服装史上多称之为高腰衫裙。根据现在人们对它的考证,一般改称之为齐胸衫裙,齐胸衫裙已有文物出土,新疆阿斯塔纳唐墓出土两条唐裙。由于一些商家误导,被叫错为齐胸襦裙…...- 0
- 0
- 52
-
玉带
琉璃堂人物图|宋徽宗误题为“韩幌文苑图” 玉带是中国、日本、朝鲜、越南一种官员配饰。它始于唐朝,按《宋史·舆服志》:“其制自唐始,盖以为符契也。其始曰鱼符...因盛以袋,故曰玉带”[1]。玉带在中国至明朝时废除[1],在朝鲜始于新罗,历经高丽朝,至朝鲜王朝时废除,在越南则出现在李朝、陈朝。在日本,至今仍用于一些宫廷或皇室相关仪式,如日本天皇即位及贺茂祭等,仪式人员穿着束…...- 0
- 0
- 62
-
十二章纹
十二章也称为十二章纹、十二文章。"文"和"章"在古代是两个密切相关但有所区别的词汇。在古代汉语中,“文”通常指的是表面的装饰、纹样或图案,而“章”则是指显著、明显的标志或象征。将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文章"在古代的语境中通常指的就是衣服上的装饰性图案或纹样。 《尚书·益稷》中,舜帝在和大禹讨论天地之道时说:“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 0
- 0
- 128
-
清代花盆底鞋
清代花盆底鞋,又称旗鞋,是清朝时满族妇女穿的一种鞋子。其以木为底,鞋底高5-15厘米,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子穿着。 花盆底鞋 清代花盆底鞋这种绣花的旗鞋以木为底,称,或称“花盆底”鞋、“马蹄底”鞋。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旗鞋的木跟镶装在鞋底,在中间,三寸多高,整个木跟用白细布包裹,也有外裱白绫或涂白粉,俗称“…...- 0
- 0
- 39
-
皂衫、皁衫
皂衫 1.亦作"皁衫"。 2.黑色短袖单衣。 古文记载 《太平御览·帽》 [北宋] 977年-984年 《唐书》曰:代宗时禁民皂衫衍鼹帽,以异官健 《太平广记·阎敬立》 [北宋] 977年-984年 兴元元年,朱泚乱长安。有阎敬立为段秀实告密使。潜途出凤翔山,夜欲抵太平馆。其馆移十里,旧馆无人已久,敬立误入之,但讶莱芜鲠涩。即有二皂衫人迎门而拜,控辔至厅。即问此馆何以寂寞如是,…...- 0
- 0
-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