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章纹

十二章也称为十二章纹十二文章。"文"和"章"在古代是两个密切相关但有所区别的词汇。在古代汉语中,“文”通常指的是表面的装饰、纹样或图案,而“章”则是指显著、明显的标志或象征。将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文章"在古代的语境中通常指的就是衣服上的装饰性图案或纹样。

尚书·益稷》中,舜帝在和大禹讨论天地之道时说:“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𫄨绣,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上面“予欲观古人之象”句中的“予”,是指传说中继尧为帝的那个有虞氏—虞舜。因此也称“有虞十二章”

在《春秋繁露》一书中,董仲舒提到“天子服有文章”,这表明在天子的服饰上会有特定的纹样,这些纹样不仅仅是装饰,也具有象征和表意的功能。

孔颖达在注释《礼记》称:“夏后氏画之以山,殷人增之以火,周人加龙以为文章。”而带有某种文章的服装,称为章服。提到不同朝代的服饰纹样有所变化,例如夏朝用山纹,商朝增加了火纹,而周朝则加入了龙纹,这些纹样共同构成了所谓的“文章”。这些纹样不仅美化了服装,更重要的是,它们象征着穿着者的地位、权力和美德。

章服,因此指的是那些带有特定纹样的服装,这些服装根据不同的等级和身份,装饰有不同数量和种类的纹样。章服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非常重要,它不仅仅是服饰上的装饰,更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标识。通过观察一个人的章服,人们可以判断其社会地位和官职高低。

十二章纹

马王堆汉墓出土T型帛画,右上角可见金乌。

十二章的起源

十二章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但其作为礼服装饰纹样的体系在周代得到了正式的确立和系统的规范化。周代的礼制对服饰有着严格的规定,十二章作为帝王及贵族礼服上的装饰,不仅具有美观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象征着身份和权力。

这种制度在后来的历朝历代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虽然具体的纹样细节和搭配可能有所改变,但其核心象征意义保持不变。十二章作为服章制度的组成部分,一直延续至袁世凯在1915年短暂复辟帝制时期。

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的国徽设计也受到了十二章的影响,国徽中央的十二章图案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历史传承。国徽的设计反映了北洋政府在文化传承与现代国家象征之间的努力与探索。这种设计在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也体现了那个特殊时期的文化和政治背景。

十二章纹样意义

十二章纹必须要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fǔ、黻fú”这是十二种图案,缺一不可,但至于怎么设计和排列则无硬性规定。

十二章内涵丰富:日、月、星辰,取其照临之意;山,取其稳重、镇定之意;龙,取其神异、变幻之意;华虫,羽毛五色,甚美,取其有文彩之意;宗彝,取供奉、孝养之意;藻,取其洁净之意;火,取其明亮之意;粉米,取有所养之意;黼,取割断、果断之意;黻,取其辨别、明察、背恶向善之意。

十二章纹

日、月、星辰:象征光明和普照一切,代表着帝王的光辉普照四方,如同日月星辰照亮世界。

即太阳,汉代以来的图案中常绘有三足乌鸦,取材于“日中有乌”、“后羿射日”等神话。

三足乌亦称赤乌,中国神话中其形象是一只黑乌鸦蹲居在金光闪烁的红日中央因而常称为金乌,主要是侍奉西王母[1],是汉族神话中太阳之灵。神话中说,太阳裡有三足乌鸦[2],古代人们就把金乌作为太阳的别名。在中国出土的文物中其中有女娲和伏羲各捧著一颗太阳的壁画。

传说三足乌为日之精,居日中[3],形态为三足乌鸦,共有十只。它们住在东方大海扶桑树上,轮流由它们的母亲——羲和驾车从扶桑升起,途径曲阿山、曾泉、桑野、隅中、昆吾山、鸟次山、悲谷、女纪、渊虞、连石山、悲泉、虞渊。后来金乌作乱,同时十个一起上天,使大地被烤焦[4],被后羿用神箭射下九只,只剩下一只[5]。

清朝太监安德海最后一次出京采办,漕船上用的即是三足乌纛旗,夸耀他为西太后慈禧的宠宦;三足乌也是高句丽最高权力的象征。三足乌亦是扶余和汉民族的图腾之一。

即月亮,汉代以来的图案中常绘有蟾蜍或白兔,取材于“嫦娥奔月”等神话。

星辰:即星宿,通常以若干小圆圈表示星星,之间以直线相连,组成星宿图案。

:象征稳重和镇定,代表着帝王如同山岳一般坚定不移,稳重可靠。

 

:象征神异和变幻无常,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吉祥和权力的象征,代表着帝王的神圣和不可预测性。

华虫:通常指凤凰,象征美丽和文采,华虫羽毛五彩缤纷,代表皇后的美德和美丽。

宗彝:指古代的酒器,象征供奉和孝养,代表着对祖先的尊敬和孝顺。

:象征清洁和纯洁,藻类植物通常清洁美丽,代表着品德的高洁。

:象征明亮和热情,火的光芒代表着热情和光明,象征着帝王的热心肠。

粉米:象征丰收和富足,粉和米是主食,代表着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温饱。

(fǔ):象征割断和果断,古代的斧头图案,代表着决断力和权威。

(fú):象征辨别和明察,古代的弓袋图案,代表着辨别是非、明察秋毫的能力,以及摒弃恶行、追求善良的决心。

十二章的演变

十二章作为最高等级的章服,代表着帝王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根据不同朝代的服制规定,十二章以下是按官员品级递减的章服制度,其中包括九章、七章、五章和三章等不同等级。

例如,在明代,服饰制度规定非常严格,按照品级的不同,章服的章数也有明确的区分:

明朝时期十二章

明朝通过法律形式明确了十二章纹的使用规则,包括纹样的种类、数量、布局以及适用的人群和场合。这些规定在《明史·舆服志》等官方文献中有详细记载。
明朝规定了十二章纹的使用场合,主要是在重要的礼仪和祭祀活动中,如祭祀天地、祖先、朝会等,以体现皇权和封建等级制度。明朝规定,十二章纹中的六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织于衣(上衣),另外六章(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于裳(下裳)。
    • 天子:身着绘有十二章的服饰,象征着帝王的最高权威和德行。
    • 皇太子、亲王、世子:穿戴绘有九章的服饰,章数少于天子,但仍然属于高贵的级别。
    • 更低级别的贵族和官员则会根据其品级穿戴七章、五章或三章的服饰。

清朝时期十二章

清朝早期时期延续了明朝的章纹,龙袍、朝袍、衮服、后宫吉服均有章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清代对十二章纹进行了一些调整和改进。

纹样:清朝的十二章纹在图案细节上有所创新,例如龙的形态更加生动,华虫的图案更加细腻,使得整体纹样更加精美和符合清代的审美。

排列方式:清朝对十二章纹在服饰上的排列方式进行了调整,使之更加对称和协调。例如,日、月图案通常被安排在衣服的肩部,星辰则可能出现在衣领附近,而其他章纹则分布在衣身的前后。

象征意义:虽然十二章纹的基本象征意义保持不变,但清朝可能根据自身的统治理念和文化特点,对某些纹样的象征意义进行了微调。

使用范围:清朝扩大了十二章纹的使用范围,除了皇帝的服饰,皇后、亲王、郡王以及其他高级官员的礼服上也可能出现不同组合的十二章纹。

工艺提升:清朝在织造和刺绣工艺上达到了高峰,十二章纹的细节和质感因此在清代服饰上得到了更好的展现。

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之十二章国徽,即系采用十二章之设计。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时期所镌刻之中华民国国玺,包含中华民国之玺、荣典之玺,玺钮上亦均刻有十二章纹样。

十二章纹

受十二章影响设计的中华民国十二章国徽

李氏朝鲜衣冠学习明制,国王著九章冕服,即:“上衣青色,装饰五章,龙在两肩,山在背部,火、华虫和宗彜在两袖,此三章每袖自上而下各三;下裳𫄸色,装饰四章,藻、粉米、黼、黻,每章各二”,另有大带、蔽膝、佩、绶等配件;王世子著七章冕服。光武改革后,成立大韩帝国,皇帝冕服亦改做最高等级的十二章冕服。

日本从唐朝引进十二章纹制,文武天皇发布的《大宝律令》规定,天皇在正式场合著十二章冕服“衮龙御衣”。732年,冕服上衣饰日、月、七星、山、火、龙、华虫,下裳饰藻、粉米、斧、黻。

十二章纹

日本孝明天皇衮衣上的十二章纹样

十二章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其纹样和象征意义被后世继承和发扬,对研究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和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十二章纹中的每种图案都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这些意义超越了服饰本身,成为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和宇宙观的体现。
声明:服饰易汉服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为了能让本站持续长久的更新下去,大家可以赞助一下本站。赞助本站 关注公众号:服饰易文化  关注服饰易文化

时尚或许会变,历史必将永恒!---- 虫哥

 

给TA捐助作者
共{{data.count}}人
人已捐助作者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购物车
优惠劵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