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曲裾

曲裾是汉服的一种款式。按照《礼记》记载,深衣一大特点是“续衽钩边”,也就是说“这种服式的共同特点是都有一幅向后交掩的曲裾。”(孙机)。

出乎意外的是,普通的短曲裾不是在膝前交叉,而是绕到背后,参考洛阳金村出土的银人像。

古代深衣之裳计有十二幅,皆宽头在下,狭头在上,通称为衽,接续其衽而钩其旁边者为“曲裾“。

什么是曲裾

基本介绍

定义

曲裾,读音qū jū(音似“屈居”),可以直观理解为一种续衽绕襟的服装。

【曲裾深衣】 是汉服深衣的一种,秦汉时期常见服饰。

深衣根据衣裾绕襟与否可分为直裾和曲裾。

曲裾深衣后片衣襟接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经过背后再绕至前襟,然后腰部缚以大带,可遮住三角衽片的末梢。这一状况可能就是古籍资料提到的“续衽钩边”。“衽”是衣襟。“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钩边”应该是形容襟的样

曲裾出现,与汉族衣冠最初没有连裆的罩裤有关,下摆有了这样几重保护就符合理并合礼得多,因此,曲裾深衣在未发明袴的先秦至汉代较为流行。开始男女均可穿着。男子曲裾的下摆比较宽大,以便于行走;而女子的则稍显紧窄,从出土的战国、汉代壁画和俑人来看,很多女子曲裾下摆都呈现出“喇叭花”的样式。慢慢地,男子曲裾越来越少,曲裾作为女子衣装保留的时间相对长一些。直到东汉末至魏晋,女子深衣式微,襦裙始兴,曲裾深衣自然也几乎销声匿迹。后来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大行其道的女服则是襦裙。

特点

在今天看来,曲裾深衣有着别样的风韵。

汉代妇女的曲裾深衣 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形象资料中有很多反映。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汉代妇女的曲裾深衣 汉代妇女的绕襟深衣(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这张帛画中的妇女在脑后挽髻,鬓间插有首饰,老妇发上还明显地插有珠玉步摇。每人所穿的服装,尽管质地、颜色不一,但基本样式相同,都是宽袖紧身的绕襟深衣。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老妇穿的服装,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具有浓郁的时代特色。在衣服的领、袖及襟边都钉有相同质料制成的衣边,与同墓出土的服装实物基本一致。

历史记载

见《礼记·深衣》“续衽钩边” 唐 孔颖达疏。《汉书·江充传》:“ 充 衣纱縠襌衣,曲裾后垂交输,冠襌纚步摇冠,飞翮之缨。”

《 易经》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到汉代时,服饰制度虽还不够完备,但对宫中的后妃们的衣饰已有了明确的规定,汉代妇女礼服采用深衣制,《续汉书·舆服志》:“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服绀上皂下,蚕青上缥下,皆深衣制。”《后汉书》中也有同样的记载:汉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服饰,绀上皂下;蚕服,青上缥下,都是深衣制(即单衣)。深衣当时是男女通用的服装。《礼记》的《玉藻》、《深衣》对深衣制有很多记载,内容所谓“应规、矩、绳、权、衡”之类,重在“明礼”。

《礼记集解》、《礼记集说》、《深衣考》等文献了解,深衣在制作过程中,有很多的规定,比如“缘”的颜色的规定,则有:若父母、祖父母皆健在,缘用彩色;若父母全、祖父母不全,缘用青色;父存母亡,缘用青色;若父亲亡,缘用素色,衣料颜色则避免用素色。

曲裾款式

基本概述

续衽并不是一定很长,有的只绕一圈,有的则层层缠绕,比如湖北云梦大坟头1号西汉墓出土的女俑。也就是说,曲裾深衣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具体的造型千变万化,不可胜数。变化的奥秘在续衽的那块布料的形状、大小和长短。有的衣襟展开后是一个倒三角形,有的衣襟展开后是一个半圆扇形,有的展开后是一个不规则的形。有的长度拖到地,的遮住大腿。总之一个模式下可以设计出各种各样感觉的款式来。

下摆的处理

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的人物龙凤帛画,女子衣服的后边下摆翘起来,经过技术处理后发现两只尖角交叉,令人想起《汉书·江充传》:“充衣纱谷单衣,曲裾,后垂交输。”出土的人物俑通常是在前面、两侧或者背后下摆处露出一只三角形“上广下狭如刀圭”(杨家湾汉墓彩绘陶俑步卒)。这种“尖角”、“燕尾”是后来魏晋时期的纎髾的鼻祖。为什么会有这种奇怪的非常有特色的造型呢?很有可能是对右内襟露出来的布料所作的美化处理。因为汉服是平面裁剪,而人体是立体的,从平面到立体的转化过程中,比如左襟拉紧拉松一点,人体走动的动作影响,必然有一点错位误差,造成右内襟与外面绕过来的左襟长度、宽度不一致,如果不处理的话,就会影响整体的美观。

中国服饰没有近代西方那种绝对精确的量体裁衣方法,在测量和制作的时候,尤其是制作这种多层次的款式,很难作到一丝一毫的精确。比如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那件信期绣深衣,可以看出右襟不是直线垂下来,而是斜线,穿的时候向后裹掩,这样左襟覆盖在上面就恰好掩饰了余角。

但是更多的曲裾要把左襟提得很高,那么把多出来的一截怎么处理呢?如果是剪掉的话,没有对称感了,更不好看,只有把多出部分剪成尖角,好像蝉翼又好象燕尾,平添了许多魅力。后来人们发现这种处理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因此不光是右襟了,连左襟也一块剪,参差地交叠在一起,就成了“交输割正幅”独有的特色(西汉陶俑)。而且汉代流行三重衣,里面也是曲裾深衣,三四层的燕尾从后面露出来,别有一番韵味。本来是为了掩丑的举动,变成了主动展示的习俗,以致到了后世,将三角形飘带附加在衣襟上,纯粹就是一种装饰了。唐代根本没有曲裾了,都还有人把三角形状的飘带加在蔽膝上以增添情趣。

下摆的形状

曲裾的下摆有“电线杆”一样的直筒型,也有先收紧后变宽的鱼尾型。

长短问题

很多人以为曲裾深衣就是长长的,拖地的,但是秦始皇兵马俑大多数兵卒所着的是短曲裾深衣,仔细看甲衣下,膝盖处露出的尖角即可证明。一般认为至少到膝盖。

什么是曲裾

款式

在古代款式的基础上,汉服现代创新版曲裾根据一些不太清晰的历史资料,加入现代人的想象对传统曲裾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了新的发展,有了现代的特设,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但是与汉服中的有确凿历史依据的真正曲裾相差较大,这种现代曲裾(尤其刚到腰胯的)更倾向于在影视艺术作品中出现,如要于一些有关汉服的活动场面穿着,请慎重选择!

根据下摆绕的圈数基本款式可划分成双绕曲裾、三绕曲裾等。

现代曲裾共同特点:应属于深衣体系,常常做为正式服装,裙摆曲线,三重衣袖,宽腰带。 [1]

曲裾的袖型可以有广袖、垂胡袖。

需要注意的是,大部分“入”字底的为小曲,小曲是否作为汉服到现在也存在着很大争议。

双绕长曲

特点:下摆绕两圈,衣裙一体,下摆是及地的

双绕三重广袖

特点:下摆绕两圈,衣裙一体,,内穿有下裙,三重广袖。

体系:汉服——深衣——曲裾体系

单绕三重广袖

特点:下摆两层绕一圈,衣裙一体,,内穿有下裙,三重广袖

垂胡袖

特点:下摆绕两圈,衣裙一体,,内穿有下裙,垂胡袖两绕长曲 [1]

穿法

曲裾需要用系带、腰带来固定,腰带系的略微紧一点,就可很好的固定曲裾。但是,有些面料软滑的很,随着身体的运动,会出现衣服走样的情况,特别是绕曲部分会松散。这个时候,可以在穿好曲裾未系腰带前,以小别针固定绕曲部分的尖头位置,再扎腰带以遮挡别针,就可以保证穿多久怎么动都不会散了。

将上衣的领子左右对齐。

将右襟系结

将中缝对齐身体的正中。

系结左襟。

将中缝对齐身体的正中。

准备好裙子。

由身前向身后围和裙子

裙子两端在身后围后,上一相叠

将压在里面的一层裙头向外翻折一下。

调节裙子的高度,系结。

衣裙穿着完毕。

准备好曲裾,先穿好右边袖子。

将曲裾的内襟绕向身后,并在身后和右腋下方的系带相系结。

穿上左边袖子。

将右边领子折叠。

折叠左边的领子。

将外襟的尖角绕向身后。

将外襟尖角的末端在左胯位置固定。

将外襟的领子部分折叠整。

找到腰带的中点位置。

在腰部靠下一些位置系腰带,腰带的中点位置对齐的腰的正中。

将腰带绕到身后,腰带两端交叠。

在腰部的正中系结一个单耳的蝴蝶结。

整理领子的折叠部分。

将领子的折叠部分掖进腰带固定。

完成。

 

制作工艺

腰带问题

不仅是曲裾,所有的汉服都没有腰封,腰封是和服独有的。因此在用腰封固定曲裾绕襟的做法是错误的。曲裾应用腰带来固定。

三重衣问题

所谓“三重衣”,为多件服,而是特三件服。作为正式服装,曲裾里面需要搭配中衣、裙子来穿着。

衣缘问题

一般我们认为,深衣的衣缘应与主题布料不一样。

搭配问题

注意:一般曲裾外面不搭配其他衣服,顶多搭个斗篷

其他款式问题

注意:很多买家卖家以前不懂曲裾设计不符汉制所谓的“三重曲裾,窄袖曲裾”等等。

八字袖:八字袖是指双手合拢时,两袖袖缘呈八字形。一般是由于袖长不够或袖根过窄造成的。

误区:小曲不属曲裾,而是古代将士所穿的一种服饰。

入字底:是指曲裾绕襟底部呈“入”字形状。

声明:服饰易汉服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为了能让本站持续长久的更新下去,大家可以赞助一下本站。赞助本站 关注公众号:服饰易文化  关注服饰易文化

时尚或许会变,历史必将永恒!---- 虫哥

 

给TA捐助作者
共{{data.count}}人
人已捐助作者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购物车
优惠劵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