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鞋靴制作工艺比前代有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汉朝。1980年新疆考古工作者在楼兰孤台墓葬中发现的一只汉代革靴,形制为半腰形,内衬毛毡,用麻线缝制,整体上看十分牢固,也比较规整,皮质精良,从中看出随着汉代畜牧业的发展,当时西域皮革的鞣制技术和制靴工艺有了较大的提高。两汉时期,鞋履的式样已非常丰富,有皮靴、皮履、麻鞋、丝履、锦履、布履、木展、草履等多种。北方少数民族穿高勒皮靴,叫"络靶",汉人士兵也穿用络靶。从鞋的材料上分,皮革制成的叫鞘、丝帛制成的叫锦履(主要为高头或歧头丝履)、布帛制成的叫帛屣,也有麻、毡制成的鞋。汉代木展很流行,形状与今天的木屐相类似。汉代布帛鞋的鞋头多呈分叉状,帛鞋底用麻线编织而成。
秦、汉时期的足服种类主要有息、履、履、屐、屣、靴等。
舄(xi)
复底鞋,为官员祭祀时穿用。《古今注》中有:"舄,以木置履下,干腊不畏泥湿也。"
侗族轴绣凤舄(仅作为参考,复合底,下面应该有木头)
屦(jù)
用麻葛制成的一种单底鞋,为官员居家时穿用。《说文》段注:"今时所谓履者,自汉以前皆名屡。"屡比烏轻便,多用于走长路时穿。
履
为官员上朝时穿用,是锦帛制成的单底鞋(见图4-23)。
汉朝翘头履(仿制品)
屐
展木底鞋,底部有连齿,是出门、旅游用的鞋,在宋代以后成为专门的雨鞋了。
屣
指拖鞋、便鞋。居家穿用,后来与履通用,泛指鞋。履作为动词,是指穿
着拖鞋走的样子,《后汉书·崔驷传》中有:"衣不及带,展履出迎。"
靴主要有毡靴、锦靴和皮靴。汉代靴为高筒式,原为北方少数民族所穿,随胡服传入中原。早期多为军中骑马兵士和猎人所用。
在新疆洛浦县山普拉汉墓出土的皮鞋,多是用鞣制较好的熟皮缝制,这里出土的一双儿童皮鞋(见图4-24),除鞋底已失以外,其他部分保存得较完整,皮面毡里,勒高8厘米,底长17.5厘米,用熟皮和植物的筋做线缝制,外形非常规整。
图4-24汉朝儿童皮鞋/洛浦县普拉汉墓出土
下方一双儿童皮鞋是汉朝的。关于皮鞋,汉文史料记载颇多。皮鞋也称“鞮”,未经鞣制生革制成的皮鞋叫“草鞮”,用熟皮鞣制的鞋履叫“韦鞮”。洛浦县山普拉汉墓出土的皮鞋多是用鞣制较好的熟皮缝制,这里出土的一双儿童皮鞋保存得十分完好,皮面毡里,腰高8厘米,底长17.5厘米,用熟皮和动物的筋做线缝制,形状十分规整。
鞾或鞵(xie)
秦朝建立起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为了巩固封建帝国,秦始皇创立了衣、冠、履各种服制。;秦汉时期皮革资源多,当时用皮革制的长统履称“鞾”。
汉朝靴子
袜
记录不祥
新疆出土的东汉丝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