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汉服,特别是汉朝,丝麻纤维的纺织、织造和印染工艺技术已十分发达。长沙马王堆汉墓发掘出的服装实物资料非常丰富,尤其是服装纺织品的出土,虽然经历2000多年,但是质地仍然坚固,色泽依然鲜艳,反映出汉代劳动人民的精湛技术和高超水平。目前来看,西汉纺织品的出土主要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和湖北江陵凤凰山168号汉墓中,东汉的纺织品出土主要在”丝绸之路”上,如甘肃居延遗址,新疆的罗布淖尔、古楼兰和民丰遗址中。出土的丝织品数量多、品种齐、色谱全、技艺精,是考古发掘中的稀世珍品。
秦汉时期服装纺织材料
汉朝继承了先秦的纺织技术,服装面料的印染技术和纺织技术也不断提高,由于纺织机的出现,民间纺织手工业得到普及,使丝绸产品出现了空前丰富的局面。官办织布厂的加入,大大推动了丝绸纺织技术的发展。最典型的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
汉朝的服装原料主要有丝帛、麻布、葛布和各类动物皮毛,此时,棉布也逐渐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领域。我国棉花的出现晚于丝织物,种植棉花技术大约在汉代从印度引进,最早试行种植是在西北地区。棉分”白叠”和”桐华布”,其中”白叠”就是我们常见的棉花纺织成的布,而”桐华布”,后世文献称之为”古贝”,则指的是用木棉纤纤纺加工而成的面料。西汉时期棉花并未普及,因此,丝帛和麻布是西汉时期主要的服装材料,其中,丝帛因物料稀有、价值高贵而成为秦、西汉时期上层社会的主要服饰材料。
从马王堆1号墓出土实物看,除了素纱禪衣外还有:素绢丝绵袍、朱罗纱绵袍、绣花丝绵袍、黄地素缘绣花袍、绛绢裙、素绢裙、素绢袜、丝履、丝巾、绢手套等几十种,染织品有纱、绡、绢等,颜色有茶色、绛红、灰、朱、黄棕、棕、浅黄、青、绿、白色。
东汉开始大量生产棉花。棉布开始用作服装材料。《华阳国志·南中志》日:”梧桐木其花柔如丝,民绩以为布,幅广五尺以还,洁白不受污,俗名曰’桐华布’。”书中说的”梧桐木”是当地的土语,不是指现在的梧桐树,而是木棉树。这种”桐华布”是用木棉花的纤维织成的。由于木棉纤维短,纺织比较困难,而后被棉花所代替。
汉朝的丝织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丝织物种类繁多,工艺精湛。素是一种洁白的绢,是当时最为常见的一种丝织物。纱是另一种平纹丝织物,经纬稀疏。”纱,纺丝而织之,轻者为纱,皱者为穀。”锦是用经纱起花的平纹重轻织物,由染成各种颜色的丝线织成,色彩绚丽,代表秦汉时期丝织工艺的最高水平。《释名·释彩帛》有”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之说。绣,即刺绣,汉代刺绣的针法包括开口锁绣、闭口锁绣、直针平绣、十字绣等。《新书·匈奴》上说”匈奴之来者,家长已上固必衣绣”。由于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绣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甚至高于锦。下层社会的普通百姓的衣料主要为麻布,主要由大麻和麻纤维纺织而成。
汉朝时刺绣用绢和罗作绣料,采用平针、锁绣、钉线绣等多种针法,针脚整洁,用简练的线表现各种形象,花纹瑰丽秀美。汉代刺绣纹样的主题与丝织品、漆器图案相近,大体分为云气纹、动物纹、几何纹、文字图案等几类。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了用锁绣法绣成的信期绣、长寿绣、乘云绣等多种精美的绣品,其针法细致流畅,工艺水平和艺术价值都超过了锦(见图4-58至图4-62)
秦汉时期汉服服装图案纹样
汉代服装面料上的纹样非常丰富多彩,有动物纹、云纹、卷草纹、几何纹及吉祥汉字纹样等。从长沙、山东、河北等地出土汉墓服装实物看,汉代延续了战国时期的纹样风格,大气、明快、简练、多变。秦汉时期图案的装饰构图改变了商、周朝的中心对称、反复连续图案的组织形式,采用重叠缠绕、上下穿插、四面延展形式,并以幻想和浪漫主义手法不拘一格地进行变形,形成了活泼的云纹、鸟纹和龙纹等图案。其特色是用流动的弧线上下左右任意延伸,转折处线条加粗或加小块面,强调了动态线,丰富了画面。这类自由式的云纹图案所表现的独特之处在于和动物形象巧妙的结合。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画中所绘的人物形象,图案为 S 形云纹。这种 S 形云纹具有左右上下互相呼应、粗细搭配、大小穿插、回旋生动等特点。
汉代是我国染织史上第一个兴盛期,织物品种与纹样布局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服装图案花纹工艺主要有织、绣、绘。服饰图案除了十二章纹样的继续延用外,还突出了龙和凤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