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汉服的社会与文化背景

秦汉时期汉服的社会与文化背景

 

一、时代背景

秦朝 (公元前221年一公元前20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帝国。秦王赢政自称始皇帝,中国从此进入了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
汉朝 (公元前206年-220年) 是秦朝之后出现的朝代,分为西汉、东汉两个历史时期,合称两汉。西汉为汉高祖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洛阳,其间曾有王莽短暂自立的“新”朝15年。汉朝是一个强大的帝国,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与唐朝合称为“汉唐盛世”,是中国帝制时代最强盛的时期之一。汉帝国和同时期的罗马帝国、印度的孔雀王朝一样,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秦汉时期所确立的封建社会政治制度,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期。
从秦代开始,创帝制、筑长城,统一文字和货币,开疆拓土,为了巩固统一,相继建立了包括衣冠服制在内的各项新制度。秦始皇废周代六冕服装制度,采用通天冠作为常服,百官戴高山冠、梁冠、法冠和武冠等,穿袍服,身佩绶。汉代对秦朝的各项制度多有承袭。汉代初年,由于连年战争,经济遭受破坏,民众生活极苦,汉皇帝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废除了一些苛政,经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农业进一步发展,手工业生产技术相应提高。其中染织工艺、刺绣工艺和金属工艺的发展,推动了服装的变化。汉武帝时,开辟了沟通中原与中亚、西亚文化、经济的“丝绸之路”,与邻国在经济上和文化上秦制与夏商周代古制,重新制定了祭祀服制与朝服制度。冕冠、衣、鞋网佩绶等各有严格的等级差别,从此汉代的服装制度得到了确立。
东至朝鲜和日本,西至波斯湾和欧洲,南至东南亚和南亚次大陆,秦汉帝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均有联系与往来,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逐渐形成。秦汉时期,古罗马帝国与中国的经济文化均有来往。西汉时期开辟的“丝绸之路”贯穿其间,促进了沿途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和东西方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二、社会经济对服饰的影响

秦、汉是中国封建经济政治文化制度的奠基时期,这一时期的经济、文4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发展,服装形制与服饰文化迎来了第二个发展期,服装与佩饰更加丰富多彩。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第一个封建制政权,汉代经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的励精图治,达到了封建王朝的第一个鼎盛阶段。秦汉时期的服装文化在传承商、周服制的基础上,吸收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服饰之所长,进一步规定了适应封建社会文化的服装制度。从此,以皇权地位为中心的儒家服饰思想和封建服制被法定化。
中国丝绸自秦汉时期开始远销四方。这一时期的衣料比春秋战国时期丰富,张赛奉命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的陆路通道,成千上万匹丝绸被源源不断地外运。于是,中华服饰文化开始走向世界。
秦汉时代,随着舆服制度的建立,按名位而分的礼仪等级制度更加严格。深衣也得到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汉代袍服等新的服装款式。这一时期的服装面料有了较大的发展,绣纹多有山云鸟兽或藤蔓植物花样,织锦有各种复杂的几何菱纹以及织有文字的通幅花纹和高鼻卷发的人物形象。
另外,秦汉时期不同的经济条件对服装的制约也是明显的。上层社会与下层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使得上层社会在尽享宽衣博袖的华服美饰的同时,更多的普通百姓只能穿着紧衣窄袖的土布陋衣。在少数人剥削大多数人的社会里,上层社会的达官贵人将当时服装的所有成果,以极尽夸张奢靡的方式现于一身,他们可以不顾劳动者的温饱,只求满足个人无尽的私欲。而由于经济条件、政治地位等因素的制约,这种情况在下层社会是不可能出现的。秦汉时期的服饰特点,不仅体现在服装材质和织造工艺上,也体现在服装面料的印染技术上。汉代印染技术已十分发达,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染色织物颜色已达20多种,充分反映了当时印染技术水平所达到的高度。根据对这些染料的化学分析,可知当时的植物性染料有茜草、栀子和靛蓝 (这些植物可染出红、黄、蓝三色),矿物染料有朱砂和绢云母。秦汉时期,大麻种植广泛遍及黄河流域,因麻布的纺织工艺简单,成为当时普通百姓服装的基本材料。“布衣”一词即由此而来,“古者,庶人耄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拿而已,故命日“布衣’”。汉代开始把“棉”用作服装材料,其中“白叠”就是我们常见的棉花纺织成的布;而“桐华布”,后世文献称之为“古贝”,则指用木棉纤纺加工而成的面料。不过此时棉刚刚从印度传入,并未普及,丝帛和麻布是当时不同社会阶层的主要服装材料。
第四章秦“汉服装

三、意识形态对服饰的影响

(一)秦汉时期人们的着装意识

秦汉时期汉服的社会与文化背景 秦汉时期汉服的社会与文化背景

秦汉时期汉服的社会与文化背景

秦汉时期不论服装形制还是服装色彩都深受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以服色为例,《史记·历书》记载:“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认为秦灭六国,是获水德,而五行学说认为,水克火。周朝是“火气胜金,色尚赤”,秦灭周,是水德胜。水在季节上属冬,颜色是黑色,因而秦代服色尚黑,就连旌旗的颜色也大面积采用黑色。
汉朝时,统治者认为汉承秦后,当为土德。五行学说认为土胜水,土是黄色,于是服色尚黄。方术家又把五行学说与占星术的五方观念相结合,认为七是黄色象征中央,木是青色象征东方,火是红色象征南方,金是白色象征西方,水是黑色象征北方。青、红、黑、白、黄这5种颜色被视为服装正色,以黄为贵,并定为天子朝服的色彩。后来又认为天子是统一的象征,代表了天下各方的颜色,因而要求天子服装颜色须按季节不同而变换,即孟春穿青色、孟夏穿赤色、季夏穿黄色、孟秋穿白色、孟冬穿黑色,形成汉代服饰色彩礼俗。而介于五色之间的间色、杂色则多为平民服饰所采用。秦汉时期服装色彩的五方正色信仰,构成了传统服装的基色而代代传承。

秦汉时期汉服的社会与文化背景

从西汉开始儒家思想得汉代思想家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发扬光大,儒家学说对后代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有关“天道”的观念成熟在先秦,而定型在汉代。来源于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被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天人合一”既是对中国家发商史
中国运古自然崇拜的继承与提高,同时又对中国人融于自然的服饰观起到了理论上的指导你用。

秦汉时期汉服的社会与文化背景

 

 

 

 

 

 

“天人合一”的智学思想与汉代服饰有着密切的关系,汉代的“天人-也”和“天人感应”恩想对服饰的影响表现在当时的“四时服”与“五时衣”形润。《渊蚕类因》引《礼记、月令》:“春、天子农青衣,夏衣朱衣,秋衣白式,冬衣玄衣。”《太平御跄》引马融《遗令》:“穿中除五时衣,但得施终约单衣。”对照“五时衣”所选择的5种颜色来看,中国古人并未考虑到四季的温差,而是努力寻求与大自然精神的统一。

(二) 佛教的传入与道教的兴起对着装的影响

在中国影购最大、最广泛的外来宗教是佛教。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时由西做传入我国内地。东汉明帝时,在都城洛阳建遣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告院一一白马寺。京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人们现实生活的虚幻反映。佛教的传入得到了汉代统洽者的扶持和提倡,于是成了众多平民百姓与达官贵人的信仰。佛教的传播对社会生活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在艺术方面,随着佛爱的传入,带有佛教艺术待色的塔、像、寺建筑兴起,石窟艺术、雕刻艺术、绘画艺术、音乐和舞蹈艺术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保存至今的不少塔寺建筑,如闻名世界的敦煌、云冈、龙门石窗等成为我国雕刻艺术的瑰宝。佛教的服装文化同佛教的教义一样,传入中国之后就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民间文化及风情民俗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且由于流传的时间久远、地域广阔、民族众多以及风俗民情和地理气候的差异,使得佛教服装在各个地区、民族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服装文化。印度地处热带,僧人一般赤脚,不穿鞋袜。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由于气候比印度寒冷,风俗习惯也大有不同,出家人都穿鞋袜。同时,佛教僧侣的服装也有很大的改变。最初汉朝的僧人是依师出家,用所依师之姓,但仍然穿俗家的服装,并不是穿印度僧人的袈裟,后来渐有变化。汉朝流行的普通人所穿的内衣、内袍,就是僧人平常穿的大褂。汉朝流行的缩衣也曾是借用僧尼的服装色彩元素。出家僧人平常穿用的僧袍的某些形式被借监
到俗人的袍服上,后来出现的“衲衣”“水田衣”就是受此影响.

秦汉时期汉服的社会与文化背景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尊奉老子为教主,称“太上老君”。道教对汉代服装的影响随处可见,道巾、道袍、道用草鞋、棕扇等对其服饰用品的影响最大,道教的阴阳色彩体系对民族服饰文化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一种历史宗教文化现象,有必要对其中广博深厚的内涵予以探求。

四、服装习俗与风尚

(一)冬至习俗

冬至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从汉代以来,这一天都要举行庆贺仪式,君不听政。民间歇市3天,穿新衣、吃新饭,欢度节日,其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

(二)成人礼

秦汉时期汉服的社会与文化背景

 

今天的成人礼,是少男少女年龄满18岁时举行的迈向成人阶段的仪式。我国的成人礼在周代已经产生,《礼记》日:“夫礼,始于冠”;“男子二十,冠而字”。又日:“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也就是说,不行冠礼,则一生难以“成人”。《释名》日:“巾,谨也。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这说明当时成人礼是士以上身份的贵族须束发加冠,士以下的庶人则束发覆巾。
在汉代,冠礼是被人们十分看重的礼,是一个人成年的标志。具体的仪式是受礼者在宗庙中将头发盘起来,戴上礼帽或头巾。由于要穿戴的服饰很多,包括冠、巾、衣衫、革带、鞋靴等,于是分3道重要程序才能把帽子戴在头上,被称为“三加”;三加之后,还要由父亲或其他长辈、宾客在本名之外另起一个“字”,只有“冠而字”的男子,才具备日后择偶成婚的资格。与男子的冠礼相对,女子的成年礼叫笋礼,也叫加笋,在15岁时举行,就是由女孩的家长替她把头发盘结起来,加上一根簪子。改变发式表示从此结束少女时代,可以嫁人了。冠礼一直延续至明代。

声明:服饰易汉服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为了能让本站持续长久的更新下去,大家可以赞助一下本站。赞助本站 关注公众号:服饰易文化  关注服饰易文化

时尚或许会变,历史必将永恒!---- 虫哥

 

给TA捐助作者
共{{data.count}}人
人已捐助作者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购物车
优惠劵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