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冕服秦汉时期皇帝仍遵循先秦天子在参加重大祭祀典礼时戴冕冠穿冕服的习俗。冕冠十二施仍是皇帝的特权,冕冠只能是皇帝一人所戴用,废除了周朝时高官皆可戴用的制度。冕服已成为帝王的专有服装。汉代规定,皇帝冕冠为十二旒(liú),为玉制。冕冠的颜色,以黑为主。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干竿,以与发髻拴结,并在斧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领下系结。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充耳”。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霞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后世的“充耳不闻”一语,即由此而来。冕服以黑色上衣、朱色下裳为标准,衣裳绘有章纹,并配以蔽膝、佩绶、赤。冕服内有中单素纱,外有革带、大带。大带加于革带之上,用素 (白色生绢) 或练(白绢)制成。大带素表朱里,两边围绿,上朱锦,下绿锦。大绶有黄、白、赤玄、缥、绿六彩,小绶有白、玄、绿三色。三玉环、黑组绶、白玉双玉佩、佩剑、朱袜、赤,组成一套完整的服饰。从此“肩挑日月,背负星辰”成为后世历代帝王冕服的基本形式
秦汉时期男子以袍服为贵,这是一种源于先秦深衣的服装,原仅作为士大夫所着礼服的内衬或家居之服。到了秦汉时期,袍服开始作为官员朝会和礼见时穿着的礼服。秦朝规定官至三品以上者,穿绿袍、着深衣。平民穿白袍,多用麻或绢制。秦汉400多年来,一直以袍作为礼服。西汉时期的服装形式多样,单袍、绵袍有长有短,衣襟有直有曲。汉代的袍的样式以大袖为多,袖口部分收缩,称为"袪",全袖称为"袂"。袍的领口、袖口处绣方格等纹样,大襟斜领,袍服下摆有花饰边缘,或打一排密襕,或剪成月牙弯曲之状,并根据下摆形状分成曲裾袍与直裾袍。
1.曲裾袍
曲裾袍类似于战国时期的深衣,款式为三角形前襟和喇叭形下摆的长衣。通身紧窄,下长曳地,下摆呈喇叭状,行时不露足。裙裾从领至腋下向后旋绕而成。袖有宽有窄,袖口多加镶边。交领,领口较低,以便露出里衣,有时露出的衣领多达三重以上,故又称"三重衣"。曲裾袍在西汉多见,东汉时期渐少。曲裾袍在西汉时作为礼服而受到当时臣民的喜爱。这种样式不仅男子可穿,也是女装中最常见的式样(见图4-3、图4-4)。
图4-3曲裾袍/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
2.直据袍
直裾袍又称"澹榆",是禪衣的变化款式,西汉时出现,东汉时盛行。在西汉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只适用于其他场合,在东汉时可作为礼服。《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有"衣澹榆入宫
不敬"之语,这与西汉时内穿裤子无裆、直襟衣遮蔽不严有关。西汉时的裤子仅有两只裤管套在膝部,用带系于腰间。后因内衣改进,绕膝的曲裾深衣已显多余。东汉,直裾袍逐渐普及,因直裾袍比曲裾袍更简便,所以深受官吏的喜爱,普通男子也服此衣。
服饰易文化原创款式配图
3.菱纹袍
菱纹袍多为东汉官吏袍服,袖口有明显的收敛,领、袖都饰有花边,鸡心式袒领,穿时露出内衣。属于直裾式样,下摆处常打一排密襕,有的还裁制成月牙弯曲状,袍服腰部另外加围裳(见图4-8)。这种袍服是东汉时期官吏的普通装束,文武职别都可穿着,因菱形似双耳,被称为长命纹,取"长寿吉利"的含义。从出土的壁画、陶俑、石刻来看,凡穿菱纹袍者,里面一般还衬有白色的内衣。文吏穿着这种服装,头上必须裹以巾啧,并在帧上加戴进贤冠。
西汉早期,衣长150厘米,通袖长250厘米,袖口宽28厘米,腰宽60厘米,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神奇的互联网就然让我找到这件衣服的残片细节
4.绵袍服
绵袍服是汉朝官吏冬季穿用的絮丝绵的袍服。丝绵袍面料为印花敷彩纱,里、袖、领、缘为绢,内絮丝绵,缝制形式与其他丝绵袍相同。
(四)禪衣
禪衣为仕宦平日燕居之服。禪祥衣为上下连属式,款式与袍相同,只是无衬里。寒冷的冬季穿在袍服里面,当衬衣使用。夏日官宦等人可在居家休闲时单独穿用。有的禪衣可以罩在袄服外面使用。"禪"在这里是单层衣服之意。
(五)裤
裤分袴、裈、犊鼻裈3种。裈是秦汉时期官员的主要内装。袴为袍服之内下身所服,早期无合裆,类似套裤,仅能掩住腿部,所以也叫"胫衣"(见图4-10)。官宦男子外穿袍服,内穿袴,既能遮
蔽下体又可以保暖。合裆的挥(见图4-11)和犊鼻裈是休闲时或百姓夏季可在外单穿的服饰。犊鼻裈是一种合裆的短裤,从汉代开始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