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等级制度非常严明,可能和朱元璋从草根发迹有关。明代官员的服饰制度非常严明,细致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定制的官服制服,影响了后世,明代历代的服制皆以此为基础。
▲ 明代即墨蓝氏家族像
明朝的官服等级制度不仅体现在色彩及补子上,几乎所有类别都有等级制度的特征,本文主要分析朝服中的等级制度。
朝服的演变
穿朝服的场合一般是大祀、进表、庆成、圣节,圣旦等国家大典,文武官员都要穿朝服,赤罗青衣、青领缘白纱中单、青缘赤罗裳、赤罗蔽膝;赤白二色绢大带、革带,绶、白袜黑履。嘉靖八年(1529年)定朝服有所区别,衣改为赤罗青缘,中单由白纱中单改为白纱青缘,下裳为赤罗青缘,前三幅后四幅,每幅三褶裥,革带前面配蔽膝,后配绶,系而掩之,其余不变。万历五年(1577年)不准穿朱履,冬季十一月百官可以戴暖耳。
公侯伯朝服
朝服头戴传统梁冠,根据冠上梁的数量来划分官员等级,从公、侯、伯到一般官员,梁数依次减少。貂蝉冠是梁冠的一种。
《后汉书·舆服志下》中的记载为我们提供了貂蝉冠的早期形象和用途。
根据《宋史·舆服》中有记载貂蝉帽的详细形状:“貂蝉冠,一名笼巾,织藤漆上,形正方,如平巾帻。饰以银,前有银花,上缀玳瑁蝉,左右为三小蝉,衔玉鼻,左插貂尾。”的描述,貂蝉冠又称为笼巾,是一种方方正正的四方帽,制作材料为织藤并涂上漆,外观类似平巾帻(一种古代头巾)。这种冠的前部装饰有银质的花卉,上面缀有玳瑁蝉(一种装饰品,形状像蝉),左右两侧各有三个小蝉,这些小蝉口中衔有玉鼻(玉质的装饰)。左边还插有貂尾,整体显得非常华贵。明代的《明史·舆服志三》中“公冠八梁,加笼巾貂蝉。”也提到了貂蝉冠的形制,其中提到公冠为八梁,并加有笼巾貂蝉,这说明貂蝉冠是高级官员的帽饰,象征着其尊贵的身份和地位。
▲ 本图源于网络
公冠:八梁,加笼巾貂蝉,装饰有五折的立笔,四柱,香草五段,前后玉蝉。
▲ 徐达(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钟离永丰乡(今安徽凤阳东北)人,明朝开国功臣。
侯冠:七梁,加笼巾貂蝉,装饰有四折的立笔,四柱,香草四段,前后金蝉。
伯冠:七梁,加笼巾貂蝉,装饰有二折的立笔,四柱,香草二段,前后玳瑁蝉。
▲ 瞿式耜(耜,1590年-1651年1月8日),字起田,又字伯略,号稼轩,明末政治人物、诗人-大明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
以上都插雉尾,即都装饰有雉鸡的尾羽。 驸马冠服与侯相同,但不插雉尾。普通官员朝服除了梁数,官员所佩戴的带和绶也是区分品级的标志
- 一品:冠七梁,革带用玉,绶用云凤四色花锦。
- 二品:冠六梁,犀革带,绶同一品。
- 三品:冠五梁,金革带,绶用云鹤花锦。
▲ 瞿景淳(1507年-1569年),字师道,号昆湖。南直隶常熟县(今常熟市)五渠人。明朝学者、政治人物、榜眼及第。-官至礼部左侍郎-正三品
- 四品:冠四梁,余同三品。
- 五品:冠三梁,银革带,绶用盘雕花锦。
- 六品、七品:冠二梁,银革带,绶用练鹊三色花锦。
- 八品、九品:冠一梁,革带用乌角,绶用溺鹏二色花锦。
御史冠用獬豸(一种古代传说中的神兽),表明御史有特殊的身份和职责。
笏板的区分
简单介绍一下笏板:
笏,又称奏板、朝板、手板、手简或玉板,是中国古代官员上朝时所用的一种工具,主要用于记录需要向皇帝奏报的事宜或是记录皇帝的旨意。笏的使用也有其礼仪意义,可以用来遮掩口鼻,表示对帝王的尊敬。这种礼仪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当时天子执圭,臣子执笏,体现了严格的等级秩序。最初笏用竹制成,后来用骨、牙或玉所制作。文武大官品第不同,所持笏板的材质也不同。后来也成为道教法器之一。中国古代官员手持笏板乃是上窄下宽,笏板的长度规定是二尺有六寸,在君王面前指点事物时使用,接受君王命令时,则将命令写在笏上,算是一种备忘录。唐朝规定,官员把笏板插在腰带上,骑马上朝。明朝规定四品官以上执象笏,五品官以下执木笏。笏板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地位的象征,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记载︰“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