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的首服帽子和头饰

秦、汉时期特别是在汉代,用冠帽巾帧作为区分等级的主要标志。冠是贵族普遍佩戴的首服,是区别于平民的标志。冠主要有冕冠、长冠、进贤冠、委貌冠、武冠、法冠和头上的巾与帧。当时有4种人不能戴冠,即儿童、犯罪、异族人和平民百姓,但允许戴头巾帻。

 

1.长冠

长冠原是一种用竹皮制作的礼冠,后用黑色丝织物缝制,其形制来自楚国民间。汉代官宦斋祭时用此冠,因此又称斋冠。因汉高祖刘邦所戴,也叫刘氏冠,形制如一长板竖立头上,高7寸、宽3寸,以竹为里,外裹帛。刘邦为天子后对戴此冠加以限制,只限于贵族和贵族的侍者戴用。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木俑多戴此冠

秦汉时期的首服帽子和头饰

汉代时期木偶(图4-12)。

2.进贤冠

进贤冠为汉代文官所戴,冠上有梁,又称梁冠。冠上用铁、木做梁。西汉伊始,以冠上梁的多少来分等级,冠下衬巾愤。如无巾愤与梁,则为儒者戴用,称”儒冠”。进贤冠为黑色,前高中国服装简7寸,后高3寸,顶部长8寸。公侯为3梁,博士为2梁,博士以下至小史私学弟子为1梁。以后发展为: 一品7梁,二品6梁,三品5梁,四品4梁,五品3梁,六品和七品都是2梁,八品和九品1梁。进贤冠已成为历代在朝的文官用冠,到元朝以后才废除

秦汉时期的首服帽子和头饰

3.委貌冠

委貌冠,又称玄冠,与古皮升制同,长七寸,高四寸,上小下大形如罚杯,用黑色增绢为之,戴此冠时则服玄端素裳。委,即安定;貌,即正容;委貌即礼仪之道。作为贵族的礼冠,委貌冠为诸侯朝服之冠,公卿诸侯、大夫行礼者服之。《仪礼·士冠礼》的解释为:此冠夏称“毋追”,殷称“章甫”周称“委貌”。根据《庶物异名疏》记载:委貌冠“前高广,后卑锐,无有缨”(见图4-15)。
秦汉时期的首服帽子和头饰

4.武冠

武冠为武士与武将所戴的冠。秦汉时代武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冠”多为武士所戴;一种是“武升大冠”,多为武官所戴。鹏冠用鹏的尾羽装饰在冠顶,鹏是一种类似雉鸡的鸟,好斗,争斗时必致死乃止,其羽毛华丽,用鹏的羽毛装饰,象征武士勇猛作战,因此也称“勇士冠”。武官作战时也戴这种冠汉代砖刻出土了不少冠上插双鹏尾的骑射人物形象。《后汉书·舆服志下》:“武冠,俗谓之大冠,环缨无,以青系为绳,加双鹏尾,竖左右,为鹃冠云。五官、左右虎贲、羽林、五中郎将、羽林左右监皆冠鹏冠,纱毅单衣。

武升大冠,也叫赵惠文王冠,源于战国赵惠文王所戴之冠的样式。秦灭赵国后,以这种冠赏赐近臣,到汉代时沿用,成为各级武官在朝会、列席等场合所戴的礼冠。冠以纱制成,上涂黑漆,有双搭耳,耳下有带系于领下,戴时衬着赤愤 (见图4-16、图4-17)。《后汉书·舆服志下》:“武冠,一日武升大冠,诸武官冠之。”戴武冠时,头发梳成比较复杂的头髻 (见图4-18)

秦汉时期的首服帽子和头饰

5.法冠

法冠,又称“獬豸冠”(见图4-19)。癣 (见图4-20) 古代传说中的异兽,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俗称独角兽。它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圆睁,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当人们发生冲突或纠纷的时候,独角兽能用角指向无理的一方,甚至会将罪该万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栗。传说帝舜的刑官皋陶曾饲有癣矛,凡遇疑难不决之事,悉着解矛裁决,均准确无误。所以在古代,癣矛就成了公正执法的化身。后为执法者所戴,以象征执法公正。《后汉书》注引《异物志》:“东北荒中有兽,名癣

豸,一角,性忠。见人斗则触不直者,闻人论则咋不正者。”《淮南子》记“楚文王好服解冠,楚国效之。载:“楚文王好服獬冠,楚国效之。”

6.通天冠

也称高山冠,仅次于冕冠,形状像山,正面竖直,以铁为冠梁,为皇帝所戴。

7.远游冠

和通天冠形制相似,有展筒横于前而无山述。诸王所戴,有五时服备为常用,即春青、夏朱、季夏黄、秋白、冬黑。西汉时为四时服,春青、夏赤、秋黄、冬皂。

8.高山冠

又称侧注冠,直竖无山述,官员所戴之冠。

9.建华冠

以铁为柱卷,贯大铜珠九枚,形似缕鹿,下轮大,上轮小,好像汉代盛丝的缕簏。又名鹬冠,明堂乐乐舞人所戴。

10.方山冠

亦称巧士冠,近似进贤冠和高山冠,不常用,只有祭天的时候随从官员使用。

11.术士冠

汉制前圆,是司天官所戴,但东汉时不用。

12.却非冠

形制类长冠,俗称鹊尾冠,为宫殿门吏、仆射所戴。

13.却敌冠

前高一寸,通长四寸,后高三寸,制如进贤冠,卫士所戴。

14.樊哙冠

广九寸,高七寸,前后出各四寸,形制像冕冠。此冠名字来源于鸿门宴时,樊哙听说项羽要杀刘邦,急忙撕破衣服包裹住盾牌戴于头上,闯入军门保护刘邦的事迹,后创制此种冠赐殿门卫士所戴。

15.緇布冠

緇布冠,始冠之冠也。《記》曰:「太古冠布,齊則緇之。」其緌 也,孔子曰:「吾未之聞也。」此主謂大夫士無緌耳。諸侯 始加緇布冠,繢緌其頍項青組纓,則與士同。其士以 青組纓結於頤下,無緌。自士已上,冠訖則弊去之,不 復著也。然庶人猶著之。故《詩》云:「彼都人士,臺笠緇撮。」 謂彼都邑人有士行者,以緇布為冠,撮持其髮。 《檀弓》曰:「古者冠縮縫,今也衡縫。」注云:「縮,從也。衡讀為 橫。」《孔疏》曰:「縮,直也。」古謂殷已上質,吉凶冠皆直縫。直 縫者,辟積少,故一一前後直縫之。其冠廣三寸,落頂 前後兩頭皆在武下向外出,反屈之,縫於武。辟積三, 皆厭伏。今即周也。周尚文多辟積,不復一一直縫,但 多作。〈音輒〉并橫縫之。故周吉冠多辟而橫縫,又以 冠兩頭皆在武上,向內反屈縫之。既吉凶相變,其喪 冠質猶疏辟,而右直縫之。以兩頭皆在武下,向外 反屈縫於武,故得厭伏之名。其吉冠則左辟而橫 縫之。詳此文義,法式顯然。梁正言大小之制,未聞一 何固也。張鎰棄古今之順說,斯焉捨諸?今依《經》疏述 而圖之。

秦汉时期的首服帽子和头饰

16.皮弁爵弁

《士冠禮》注云:「皮弁,以白鹿皮為之,象太古。」又舊圖云: 「以鹿皮淺毛黃白者為之,高尺二寸。」《周禮》:「王及諸侯 孤卿大夫之皮弁,會上有五采、三采、二采、玉綦、象邸。」 唯不言士之皮弁,有此等之飾。凡於圖中重見者,以 其本旨不同也。此解《士冠禮》三加次加皮弁,是以重 出。他皆類此。

爵弁,鄭云:「冕之次也。其色赤而微黑,如爵頭然。」用三 十升布為之,亦長尺六寸,廣八寸,前圓後方,無旒而 前後平。

17.头巾

头巾是指男子戴的头巾,古代女子头巾叫“帼”,多用帛布制成。巾起源于商周,是庶民用来约发的工具。巾的大小、形状各有不同。如果是用整幅布帛制成就叫“幅巾”,幅巾也是庶民百姓常用的首服。头戴巾冠是男子成年的标志。

18.头愤

啧是巾的一种,常衬在冠下,单用时同巾的作用相同。汉代身份低微的不能戴冠,只能戴巾、愤。啧后来演变成帽状。秦、汉时期,啧有多种样式如介啧、平巾愤、空心愤等。汉代官员戴冠必衬啧,根据品级或职务不同有所区别。东汉画像石上屡见此类戴愤方式,可见愤盛行于汉代,东汉男子戴愤化乎与王莽头秃、喜在冠下衬啧的传说有关。戴冠衬愤时冠与啧不能随便配合.文官的进贤冠要配介愤,而武官戴的武升大冠则要佩平巾啧,未成年儿童戴空心愤。“卑贱执事”们只能戴愤而不能戴冠。介愤,为顶端隆起,形状像尖角屋顶。平巾愤是因为顶端平坦而得名。达官贵人家居时,脱掉冠帽,头戴巾愤。空心愤是在头部围成一圈,头顶露出头发,犹如今日的日本男子在祭祀时头顶所戴的包头白布,汉朝时多为小儿及少年所戴用 (见图4-21、图4-22)。

 

 

声明:服饰易汉服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为了能让本站持续长久的更新下去,大家可以赞助一下本站。赞助本站关注公众号:服饰易文化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