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女子服饰

隋唐时期女装是中国服装发展史中最为精彩的篇章,具有雍容华贵、色彩艳丽、质地优良、纹饰多样、裁制合理、线条流畅的特点,不但继承了前代服饰的传统,还汲取了社会风尚的养分,呈现丰富多彩、尚美开放、大气兼容的女服特点,为中华文化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隋唐时期皇后、贵妃礼服着装

唐《武德令》规定了皇后、贵妃的礼服主要有3种:祎衣、鞠衣、钿钗礼衣。这些礼服由传的而来,其中钿钗礼衣包括襦裙服、大袖纱罗衫及发髻上的金翠花钿,并以钿钗数目明确地身份。唐朝的典史书,如《通典》《唐会要》《旧唐书·舆服志》《新唐书·车服志》《开元礼》中等都有记载,如“钿钗礼衣者,内命妇常参、外命妇朝参、辞见、礼会之服也。制同翟衣,加佩……一品九钿,二品八钿,三品七钿,四品六钿、五品五钿”。钿钗礼衣,即深衣制的发展款式。

二、隋唐时期襦、裙、披帛

唐朝女子以襦裙着装为主,上穿短衣,下着长裙。衫袄掩于裙内,裙腰提意至藏下,呈现出“短衣长”唐美。

(一)短衫、短袄、大袖纱罗衫

唐朝女子的典型着装是上身穿短福或衫,下穿长裙,腰系带,外罩轻薄大袖纱罗衫,肩披彩中,脚穿高头鞋。其中短衫指轻薄面料的衣,夏季察用,有对及右社大两种,袖分宽窄两类。袄和衫的式基本一爱,主爱的宋同是面料的薄厚。祆有夹里或薄棉衣。衫、祆的领型受西域民族服装的影响解显,除了交领外,还有直领、方领、圆领、鸡心领、祖露低领和翻领。阜期的低领只在宫廷嫔妃、歌舞伎间流行,后来连豪门贵妇也予以垂青,并在领口、袖口等部位有镶拼绫锦或金彩纹绘及刺绣工艺,“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说明当时贵族女装中金银彩绣已很普遍。衫、袄

色彩主要有红、浅红、淡赭、浅绿。

以纱罗衣料制作女服是唐朝服饰中的一个特色,不仅用于内衣,也用外衣。大袖罗衫.襟、袖,料轻呈透明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描绘了“慢束罗裙半露胸”的祖领贵族女装形

隋唐女子服饰

头上花、穿襦裙、外披大袖纱罗衫、肩背部佩披帛的女子/周昉《簪花仕女图》局部

大袖对襟纱罗衫应起源于中唐,盛于晚唐至五代,结束于宋。

(二)裙子、石榴裙

受南北朝遗风影响,隋唐女子多穿长裙,裙长齐地,裙腰高至胸部,下摆呈圆弧喇叭形,裙子色彩多以红、紫、黄、青等色彩为主。通常用5幅丝帛缝制,也有用六七幅,有的甚至用料9幅以上。

唐代布幅宽一尺八寸算(唐一尺约30厘米)即使5幅料的裙也要用料2.7米,肥大的宽松裙走路很不方便,所以又要穿高头丝履,丝履前面装有一块很高的履头,探出长裙的摆,表现出一种富丽潇洒的优美风度。

石榴裙是唐朝最著名的裙子,以裙色如石榴花红而命名,款式为上窄宽的长裙。唐朝万楚在《五日观妓》中说:“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格“莫恨红裙破,休嫌白屋低。”石榴裙是中唐花。”韦庄《赠姬人》也唱道:年轻女子极为青睐的一种裙色。俗语说男人被美色所征服,称为“拜倒在石裙下”,至今仍在鲜活地用着。

石榴裙,其实是指石榴色的裙子

(三)披帛

披帛是长条形状的巾子,用薄纱制作,上面有印花或织花图案。长度可达两米以上,披在肩背上,缠绕在手臂间,行走时随风摆动,飘自然。

还有一种披帛,横幅较宽,长度较短,多为已婚妇女所用。穿襦裙、外加半臂并佩戴披帛成为唐朝女子的典型形象。

三、隋唐时期半臂

半臂,即一种无领、半袖、对襟的短外衣。其特点是衣长至腰部以下,短袖宽口,肩袖平直,半袖至肘部,领口宽敞,胸前结带。与襦裙服装相配套,穿在衫襦之外,男女皆可穿用初唐至中唐盛行,晚唐到五代时渐少。

四、霓裳羽衣

隋唐时期的一种舞蹈服,用孔雀羽毛制成,对襟、袖根窄瘦、袖口肥大,跳舞时如翔云飞鹤之状。

唐代诗文有不少对这种服装的描绘,如白居易曾参加过内,印象最深的是“案前舞者颜如玉,不著人同俗衣服。

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霓裳羽衣舞歌》)。

五、隋唐时期女穿男装

唐朝的女子穿男装成为社会风气,在开元和天宝年间最为盛行,流行的主要城市是长安与洛阳。

女着男装特点为:头戴男子软脚幞头,身穿男子窄袖圆领袍衫、缺髈袍,腰间系蹀躞带穿小口裤,穿六合乌皮革靴或锦履。

女穿男装是唐朝社会开放的一种反映,女子穿男装,既保持了女性的秀美俊俏又增添了潇洒英俊的风度,《中华古今注》记:“至天宝年中,士人之妻,著丈夫靴衫鞭帽,内外一体也。”唐朝画家张萱、周昉在《虢国夫人游春图》《纨扇仕女图》等古代绘画作品中都描绘了女穿男装的画面。

盛唐时期的女子仿效男装打扮已经相当普遍,这一现象成为唐朝女装的一个鲜明特点。

六、隋唐时期女穿胡服

盛唐时期,女子还盛行穿胡服,特别是在京城中的宫廷、贵族女子之间主要流行回纥族的服装样式。

回纥族也叫鹘族,是天维吾族的先民服装特点翻领、窄袖,领、袖和下摆处有锦边装饰,头戴高顶毡帽,腰束露带、上有多种饰物,下身穿小口裤,脚穿高靿靴等。

回纥族人民与汉族人民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回纥妇女服装及舞蹈等对唐代宫廷及贵族妇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七、隋唐时期女士鞋履

隋唐时期女子的鞋履多种多样、名目繁多,有高头履、云头履、凤头履平头履、圆头履、线靴等。草履编织技术已很精湛,用蒲草编成的草履纤如绫縠。

高头履也叫“重台履”,鞋的前部高高翘起形如重台,这种鞋是唐朝妇女最常穿用的。线靴是用彩色线做鞋帮,用麻线做鞋底编织而成的圆头鞋。

《新唐书·车服志》:“武德间,妇女曳履及线靴。”

云头履因其翘头制成云朵形状,故称锦缎靴的鞋较高,上方用带抽紧并施彩绣。丝帛成的鞋式与子无大差别变化只在鞋头的形状和鞋上的织花绣花。

八、缠足陋习

擁足又称裹脚、缠小脚、裹小脚。缠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陋习封建社会女孩从四五岁起便开始襄脚,用一条狭长的布带,将足霞票繁编生从而使肌骨变态,脚形纤小屈曲,以符合当时的

美观。一直到成年之后的骨的定型,才能解开布带,也有终身缠裹的。缠足陋习早在汉朝以前就已经出现,传说上古时期的禹妻、姐已便是小脚,但那时并不普及。一般认为,妇女缠足始自五代

根据有史可查的资料,与南唐后主李煜的嫔妃娘有关。

最早对缠足起源作考证的是宋代张邦基,他认为:“妇人之缠足起于近世,前世书传皆无所自,惟《道山新闻》云:'李后主宫嫔宿娘纤丽善舞,后主作金莲高六尺…令官娘以帛绕脚,令纤小屈上作

月状,素袜云中、回旋有云之态…由是人皆效之以纤弓为妙。以此知裹足自五代之来方为之。熙宁元丰以前人犹为者少,近年则人人相效,以不为者为耻也。”就这样,始于五代延至民

的妇女缠足陋习不仅影响了鞋履式样,更影响了妇女体态的健康。辛亥革命以后逐渐取消了缠足陋习。

九、唐朝时期女装风格演变

从隋朝到初唐、盛唐,再到晚唐,女装有一个从窄小到宽松肥大的演变过程。

隋和初唐时女装廓形纤长平直,表现出秀之美;盛唐时女装廓形宽肥,裙长曳地,表现出雍容、华贵、丰腴之美;到晚唐女装廓形依然以肥大为主,但整体外形呈吊钟状,表现出凝重、瑞丽之美。从初唐到中唐年间,受贵族妇女阶层的襦裙向宽大发展的影响,普百姓服装的衣袖也变为肥大、裙腰高系、外加短袖半臂衫,在广大妇女中流行宽肥的石榴裙。

文宗即位之后,面对举国上下风靡奢华追求,“以四方车服僭奢”,逐步实施各种关于侈靡的禁令。

在各种史料记载里面,都解释为是文宗性节俭,对于当时的奢靡之风深恶痛绝。“文宗锐意求理每与宰臣议政,深恶侈靡,故每下救,尝以敦本崇俭为先庶乎,上行下效之有渐也”;“帝性恭俭,恶侈靡,庶人务敦本,故有是诏”;“帝性俭素,不喜华侈”。

《新唐书·车服志》曾提及对全国实行禁令:凡“妇人裙不过五幅,曳地不过三寸”。唐后期宰相李德裕任淮南观察使时,曾奏请用法令加以限制,“妇人衣袖四尺者,阔一尺五寸,裙曳四五寸者,减三寸”。虽然朝廷多次出台对流行“时世妆”的禁令,但效果不大。

一方面因为唐朝地广人众,难以落实;另一方面又因为大多没有实质上的惩罚措施,所以实际上往是很难彻底执行。到了元和以后,衣身宽肥之风尚愈愈烈,妇女们“姿以健美丰为尚”,这也与明皇宠爱杨贵妃丰美有关。

中唐诗人白居易《和梦游春诗一百韵》描写元和服装流行时,就写成“风流薄梳洗,时世宽装束”。

盛唐时期的女装领口越来越大,后世将它视为唐朝女装文化的主流此时流行的女子着装是袒露半胸、大袖、对襟衫,长裙,肩有披帛,裙腰提高至腋下,仅盖胸乳,大带系结,襦裙由纱罗面料制成。

款式犹如今日的朝鲜族妇女所穿的短袄长裙。这种袒胸大袖衫襦是贵族妇女在庭院休闲散步、采花、捉蝶、戏犬时常穿的服式。从整体效果看,短衣而裙长曳地,使体态显得修长而美丽。敦煌莫高窟103窟壁画《乐廷瑰夫人行香图》中盛装的胖贵妇和此时的三彩俑妇女形象都是如此。

晚唐至五代时,妇女依然流行高髻钗插、纹绫大袖衫加长裙装扮。现在看到的晚唐壁画、绘画里的妇人形象,大袖裙者比比皆是。出的吴国、闽国南唐陶俑,连侍女都着披帛、穿大袖衫。

正如《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第五》中记载:“近年已来,妇女服饰,异常宽博,倍费缣绫。有力之家不计卑贱,悉衣锦绣,宜令所在纠察。”

五代后期,大袖长裙依然流行天下。

 

服饰易文化APP下载

隋唐女子服饰

仅限安卓用户,苹果客户端暂时不支持!

声明:服饰易汉服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为了能让本站持续长久的更新下去,大家可以赞助一下本站。赞助本站 关注公众号:服饰易文化  关注服饰易文化

时尚或许会变,历史必将永恒!---- 虫哥

 
4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1. fushiyi

    唐朝是一个值得骄傲的时代!

  2. fushiyi

    慢束罗裙半露胸

  3. fushiyi

    谢谢虫哥

购物车
优惠劵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