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的服饰文化

隋唐时期,在日常起居中,上自帝王,下至百姓,都愿意穿一些随便舒适的服装,这就产生了平日里经常穿着的燕服,又叫常服。

在江南,一般平民多以裙襦、头巾为常服,而在北方,就吸纳了较多的游牧民族服装式样。特别是唐代,西域风俗对内地的影响增多。袍服、裤褶、皮靴、浑脱帽等,成为平民经常穿用的衣着。隋、唐都是北方人士建立的政权,北方习俗比较盛行。隋代从帝王到臣民都穿黄袍子,戴乌纱帽,穿黑皮靴。
北周时期,圆领窄袖的袍服曾经是普遍穿着的衣裳式样。晋公宇文护为了使官员们有所区别,命令百官在袍服的前襟下摆加缀一道横襕。这种衣服叫作襕衫。隋唐时期保留了这种袍服。隋炀帝更明确下诏,限定各类人等衣袍的颜色,用以区分高下。
唐代初年,皇帝的常服沿循隋代制度,仍采用赤黄色的圆领窄袖袍衫、向上反折的头巾、九环带和六合皮靴。在唐代人绘制的唐太宗画像上,就可以见到这套常服的全貌。
官员们的常服也仿照帝王,采用圆领襕衫。这时的襕衫比较短,下及小腿,露出靴子。现在可以见到的唐代壁画、陶俑、石刻等实物中,官员们穿着的大多是这一类型的常服,武官和军士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穿着类似式样的常服。
由于胡服的影响,唐代男女有一种翻领的袍服式样。有些武士也仿照此风,将圆领襕衫的领子解开翻在两侧,露出里面的内衣。李贤墓中壁画上,有一位扶长卫就采用了这种穿法。
唐代常服是男子普遍穿用的服式。它的主体——襕衫是在北方胡服的基础上加以定型推广的新款式,而头上衣饰——幞头更是新产生的重要事物。幞头的定型和演变,是唐代以及宋元时期服装发展中的一件大事。

隋唐的服饰文化

唐陶女 隋唐画廊,河南省博物馆

幞头来源于用巾帛裹头的习俗。在隋代,由于帝王贵族多喜爱戴乌纱帽,幞头还只是在军旅和平民中流行。到了唐代初期,太宗李世民把幞头作为常服中的头衣。上行下效,社会上无论贵贱都戴上了幞头,冠、巾很快就被式样繁多的幞头代替了。

在唐代,幞头是最普遍的一种头衣,在唐代遗留下来的人物象上,随处见因,幞头的戴法也在各阶层人士的创新下,有了不少花式。幞头用柔软的纱巾包束而成,没有固定的外形。有人为了使它的前部圆整好看,便用木料制作一个弧形的“山子”,衬在额前,再包缠幞头。这种创造,使幞头向有固定外形的硬式幞头迈出了一大步。晚唐时期,宫廷里又在幞头的垂脚上大做文章。有些做成圆形,有些做成宽条,更有不少是在垂脚中加上铁丝骨架,使它可以翘起来形成各类式样。后人称之为“硬脚”。
唐代末年,藩镇战乱,农民运动接连不断,宫廷之中如惊弓之鸟,时刻准备着出逃。宫人们为了着装方便,想出了一个方法,即把幞头内加上薄木板制的围衬和纸、绢、铜铁薄片等制成的骨架,制作成形状固定、类似帽子的硬幞头。戴时直接放在头上,不必再一步步缠裹,结系。据说因兵乱多次出逃的唐僖宗很喜欢这种幞头,便把它推开来自此软脚幞头逐渐减少。

隋唐的服饰文化

麻鞋唐代长25厘米

二 隋唐的服饰特点

由于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所以不仅中外交流空前频繁,而且民族融合也在魏晋南北朝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这一状况,使得魏晋南北朝以来少数民族服饰对汉族服饰的影响得以沉淀和固化,从而使隋唐五代服饰出现了以下新特征。

彩绘马夫木俑
唐代
高56厘米

白石释迦牟尼立像
唐代
高79厘米,宽24厘米
第一,标志官品高下的品色服正式确立。
从唐高祖李渊开始,就对大臣们的常服开始进行一系列的规定,此后历太宗到高宗时期,正式确立了根不同官品来穿戴不同色彩服的制度这一制,不仅使黄色成为皇帝的专用颜色,黄袍成为皇帝的专利和代名词,而且黄、紫、红、绿、青、白等颜色的等级序列,自此以后,也成为历朝各代的品色服定制。可见,唐代标志官品高下的品色服确立的影响之大。
第二,胡服不断蔓延,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
在隋唐五代时期,除朝廷规定的法服以外,从帝王显贵到一般的平民百姓都倾心于胡服,因而从当时服饰的总体风貌来看,呈现出了多民族、多元化的格局。

隋代女服
短襦、长裙、披帛女服穿戴展示图(根据出土陶俑及壁画复原绘制)。
唐代以前的传统服饰,为宽长的大袖,交领或直领,没有圆领,下裾不开衩。由于人们对胡服的倾心和崇尚,所以到唐代原来传统的服饰也发生了某些变化,如受鲜卑族服饰窄袖、圆领的影响,男服的袍和襕衫(深衣)出了小袖和圆领,下裾也改为开衩。朝人把这的袍衫称缺胯袍、缺胯衫。
与男子的服饰也就是这种胡服与传统汉服结合进行改造情况不同的是女子的服饰,基本上是原封不动地采用胡服,即史书中所谓的“仕女衣胡服”。
第三,长期处于男子服饰附庸地位的女服开始发生新变化。
隋唐五代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和宽松开放的文化氛围,在服饰上打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尤其是妇女服饰,在这一时期堪称为唐代服饰款式新潮的晴雨表,式样之繁多,质地之考究,工艺之精良,袒露程度之空前,均大大超过前代。

簪花仕女图
唐代
妇女服饰的这种新风潮,除前面我们所举的服装以外,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女性服装男性化,妇女“着丈夫衣服靴衫”。
我们从有关唐代的壁画和出土俑可以看出,唐代女性穿戴男性服装的现象相当普遍。这种女性服装男性化,除了表明唐代政治开放形势下,女子地位上升之外,也反映了唐代妇女刚健强悍的审美追求。当然,这种服饰新潮之所以能够得以长盛不衰,也与武则天一度为帝不无关系。

带具
唐代
其二,妇女穿着戎装,成为唐代妇女服饰的又一道风景线。
唐代服饰由于受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所以魏晋南北朝以来少数民族妇女尚武的习俗在这一时期得以流行,妇女特别喜欢穿着戎装。
考证唐代妇女着戎装,应该说是与唐朝创建过程中妇女冲锋陷阵有关。唐高祖的女儿平阳公主曾在陕西鄠县司竹园起义,成为唐初著名的巾帼武将,她手下的将士中有不少是妇女。唐朝建立以后,这种妇女尚武习俗一直流传。

三彩女立俑
唐代
高45厘米

贵妇礼服
唐代
对襟大袖衫、披帛、长裙穿戴展示图。
这是晚唐五代时遗留下来的服式,多为贵族妇女所穿,是礼服的一种从图像反映来看,穿着这种服装,必须配以繁缛精致的饰,其中包发饰、面饰耳饰、颈饰和胸饰等。最有特点的是发饰,一般在两鬓各垂一片饰有金花的发饰,时称“两博鬓”,另在髻上戴一顶金玉制成的花冠,四周插满金银簪钗和玉角梳篦。
其三,空前绝后的袒露装。
唐代妇女漠视礼教,敢于大胆地显露自己的身体,展现身体的曲线美,出现了空前绝后的袒露装。
其四,款式繁多的裙子,使妇女服饰在外观上姿态万千。
隋唐时代裙的式样名目繁多,在文献中屡屡出现的名称便有石榴裙、柳花裙、藕丝裙、珍珠裙、翡翠裙、郁金裙、花笼裙、百鸟裙等。有的是指质地、颜色、款式,有的是指工艺。在众多的裙服中,石榴裙最为有名。

穿襦裙、披长帛的妇女
初唐
从工艺上讲,有绣花、染缬(在织物上染色显花)、作画、镂金、穿珠、嵌宝石等,使唐裙更加典雅华贵、富丽堂皇。如《隋书》载:“隋大业中,炀制五色夹缬花裙,以赐宫人百僚母妻。”又如唐中宗的安乐公主有一件单丝碧罗笼裙,“缕金为花鸟,细如发丝,大如黍米,眼鼻嘴皆备,瞭视者方见之”。再如,她的两件百鸟毛裙,“正视为一色,旁视为一色,日中为一色,影中为一色,而百鸟之状皆见”。

人物纹玉带板
唐代
铊尾长5.4厘米,长3.5厘米
青色。由十六块玉板组成,其中铊尾两块,正方形胯四块,一边弧圆、一边直形胯十块。扁薄,正面以浅浮雕加饰阴线纹琢刻成奏乐胡人形象,肩身披飘带,身着短衣,足穿尖靴,或跪或坐,神态逼真。背面平素。

 

微信扫一扫

隋唐女子服饰

声明:服饰易汉服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为了能让本站持续长久的更新下去,大家可以赞助一下本站。赞助本站 关注公众号:服饰易文化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购物车
优惠劵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