襌衣又称“单衣”,汉服的一种款式。流行于秦汉时期,是一种作为上层人士平日所穿的单层罩衣。
案《说文》释“襌”:“襌,衣不重”。在1972年对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发掘中,曾出土了两件“薄如蝉翼”的“素纱襌衣”,分别只重48g、49g,成为了我国纺织史上的杰作。
基本介绍
襌衣又称“单衣”,是单层的长衣。《说文》载: “襌,衣不重。 [1] ”《大戴礼记》载: “襌,单也。”《后汉书·马援传》载:“公孙述更为援制都布单衣。”
襌衣往往作为上层人士平日所穿的常服,假设进宫时要穿须经过特许,如《汉书·江充传》载:“江充被召入宫, 自请愿以所常被服冠见上。上许之。充衣纱縠衣,曲裾后垂交输,冠步摇冠飞翮之缨。”
也有人认为衣常作为一般官吏所穿的公服,并认为文人穿的衣长,武人穿的衣短。衣的衣襟掩腋下,系以带条,腰中束革带。汉武梁祠石刻画像中荆轲刺秦王图上的荆轲身穿短衣,秦王所穿者也应为衣,因为据《燕太子》卷下,荆轲刺王时王要求听琴声后再死,于是召姬人鼓琴,琴声说:罗縠单衣,可掣而绝 。
襌衣与深衣比较接近,但又有区别。《急就篇》:“衣蔽布母僔。”颜师古注:“衣似深衣而褒大,亦以其无里,故呼为衣。” 任大椿《深衣释例》认为:“ 布单衣上下通直,不别衣裳,故得通裁之名。后世单衣与通裁同制,若深衣则犹别衣裳,特缝之不使殊耳。此布单衣与深衣又大同而小异耳。”可见,古人服装原本是上衣下裳,后为方便起见,衣与裳相缝接而成为深衣;再后来则衣与裳上下相通,不再裁断,成立完整的长,这就是衣。所以,衣与深衣与其说是服装标准的不同,还不如说是在服装的设计中为了便于裁制和穿用的一种自然的演进。
马王堆出土
素纱襌衣是中国考古工作者于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出的一件文物,是西汉纺织技术巅峰时期的作品,为国家一级文物。产地为西汉陈留郡襄邑县(今河南省睢县)。
长沙马堆汉墓曾出土一件轻薄透明的素纱衣,长128cm,袖长190cm,仅重49g,如除去衣领和袖上较厚重的缘边仅重25g左右。据计算,每平方米衣料才不过12- 13g重,真是薄如蝉翼,轻若烟雾。
这件襌衣用纱料制成,因无颜色,没有衬里,出土“谴册”称其为“素纱襌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