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霞帔?
霞帔,也称“霞披”“披帛”,是宋明以来重要的冠服之一 [1] 。霞帔最早由南北朝时期的帔子演变而来,发展到隋唐时期唤做霞帔,造型类似于现代常见的披肩。至清代,改制为背心式服装。霞帔原本为皇帝的妃嫔所穿着,发展至宋代霞帔被划入命妇礼服的行列中,正式成为一种身份等级的象征 [2-3] 。
霞帔起源发展
霞帔始于南北朝时期的帔,隋唐时期窄而长的帔演变成了披帛,逐步成为披在两臂之间、舞之前后的一种飘带。后来因为帔子看起来美如彩霞,固有霞帔之美称。宋时,霞帔作为一种命妇礼服登上
了历史舞台,它是唐代披帛的延续,并随品级高低的不同而有不同装饰。到了明代,霞帔形似两条彩带,绕过头颅,披挂于胸前,下垂一颗金玉坠子。明代时期后妃和百官的妻子都披挂霞帔 [1] 。
清代,霞帔是汉人命妇穿用的,满人不穿,作用相当于男人的官服,满族命妇的朝褂 [4] 。
民国时,部分地区仍盛行女子结婚时“借服”穿霞帔 [5] ,而在大部分地区,霞帔开始旗袍装和西式婚纱所取代 [6-7] 。
霞帔制作工艺
霞帔款式
明代霞帔是约宽14厘米,长150厘米,带有织绣工艺的长条带子 [4] ,佩戴时从颈部绕过,垂挂于胸前,在最末端缀有坠子,坠子的材质随霞帔佩戴者的身份等级不同而材质不同 [2] 。
清代霞帔是圆领、对襟、无袖,身长约110厘米,下摆宽约65厘米,绣云龙纹镶片金边的长坎肩。一般前面两条行龙,后面一条正龙,胸前背后饰补子,下摆有流苏。早期的霞帔款型比较瘦长,从
肩到下摆成一条直线,晚期身长较短,下摆相对宽,袖窿部分轮廓明显 [4] 。
霞帔工艺
霞帔的工艺类别主要有刺绣、缂丝和妆花工艺。其中妆花工艺的霞帔,传世很少,几乎都是清代早期。到清代中晚期,妆花工艺的霞帔基本绝迹,全部被刺绣和缂丝工艺所取代。缂丝霞帔的年代一
般较晚,传世数量较多,工艺差距较大,年代越晚,工艺越粗,多数采用缂丝和绘画结合的方法,构图明显呆板 [8] 。
常见的霞帔大多是刺绣工艺 [4] 。
霞帔纹饰
明代霞帔主要有四种纹饰:
翟纹:一品和二品命妇以及郡王妃和公侯霞帔规定用翟(一种鸟)纹。
孔雀纹:三品和四品命妇的霞帔用孔雀纹。
鸳鸯纹:五品命妇的霞帔用鸳鸯纹。
练鹊纹:六品、七品命妇的霞帔用练鹊纹。 [1]
清代霞帔的纹饰:
清代霞帔进行了改制,中间缀以补子,补子所绣纹样,一般都根据其丈夫或儿子的品级而定 [9] ,不过全都是鸟纹,没有兽纹即便丈夫为武官命妇也穿用鸟纹补 [4] 。
霞帔文化特征
霞帔纹饰内涵
明代霞帔
翟纹:翟藉以寓意后妃之德,要求仁义礼德兼备,故对高级命妇也有这一品德要求。
孔雀纹:孔雀亦作“孔鹊”、“孔爵”。民间视为瑞禽。它体大尾长,集百鸟美羽为一身,尾羽张开形如扇面,金翠斐然,甚为壮观,故常用于服装纹饰及首饰造型。孔雀爱美,《尔雅翼》中说“然尤自珍爱,遇芳时好景,闻弦歌,必舒张翅尾,眄睐而舞。”
鸳鸯纹:《埤雅·释鸟》中称:“鸳鸯,匹鸟有思者也”。其注说“鸳鸯,凫类也,雄雌未尝相离。人得其一,一思而死,故谓之匹鸟。鸳性如此,故先王慎取之”当时贞洁的代名词,妇女所用,含有“夫唱妇随”之义。
练鹊纹:《埤雅·释鸟》中称:“鸳鸯,匹鸟有思者也”。其注说“鸳鸯,凫类也,雄雌未尝相离。人得其一,一思而死,故谓之匹鸟。鸳性如此,故先王慎取之。”因此鸳鸯当时贞洁的代名词,妇女所用,含有“夫唱妇随”之义 [1] 。
霞帔穿着限制
在宋代,霞帔是贵妇常礼服的一部分,并非人人可配 [9] 。
明代,霞帔是命妇礼服,其穿戴有严格的规定。后妃和百官的妻子都披挂霞帔,但是只有后妃可以用朱色、金秀龙凤文,其他妇女只能用深青色不修文的帔子。清代,霞帔一般为诰命夫人专用的服饰。
明清两朝,民间女子只有正室在结婚时才可以穿凤冠霞帔,俗称“借服” [1] 。庶民妇女用的只是“借用”的概念,并不是真正的霞帔。皇室、命妇的霞帔与民间的霞帔不是同一个物品。换言之,皇后、嫔妃、命妇的礼服霞帔,是真正意义上的霞帔;民间的霞帔是民间婚礼中新娘穿的吉服,只是借皇后、命妇礼服的吉言,与实际的霞帔相差甚远,名不符实 [10] 。
历史价值
作为中国传统命妇礼服体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的霞帔,对古代封建王朝的服饰文化和礼仪制度等方面均产生了深厚的影响,有些观念习俗甚至在现代中式婚礼中还能看到影子。霞帔从最初的萌芽阶
段到明代,经历一个由大众服饰变为专制统治专属服饰,由最初的基本装饰功能延伸出身份地位的象征含义的过程。
明代是霞帔发展的巅峰时期,此时的霞帔体系已经发展成熟,官方对霞帔的纹样、颜色、制作工艺等作出了详细的规章制度,并对穿着霞帔人群做了严格的规定。此时的霞帔因种种装饰已被赋了杂的想涵成了统治阶级对民众精神教化和统治的外在体现,不再仅仅只是一件服装。
民间女子出嫁只有正室才有资格穿着“凤冠霞帔”,这也成为了区别正室侧室身份的象征,是象征喜庆代表祝福和身份的外在表现形式,故而民间女子对凤冠霞帔充满向往。这种现象在民间广泛流
行,而久之凤冠霞帔在很多人心中也逐渐变成了传统中式婚礼的标配 [2] 。
古籍记载
《西游记》: 又见那腾云的,身披霞帔。显示全文
《金瓶梅》: 假饶儿子长成,讨的一官半职,也先向上头封赠起,那凤冠霞帔,稳稳儿先到娘哩。
《太平御览·帔》: 《太极金书》曰:元天帝,被九色罗帔,丹绛之裾,珠绣霞帔。
《太平广记》: 星冠霞帔,容貌光泽,侍婢数十人,与桥下仪状全别。
《红楼梦》: 旁有一位凤冠霞帔的美人。
《全唐诗·题金华宫》: 好把身心清净处,角冠霞帔事希夷。
《儒林外史》: 孙家老太太,戴着凤冠,穿着霞帔,把我奉在上席正中间,脸朝下坐了。
参考资料
1. 张明月. 明代霞帔及凤冠初探[J]. 人间, 2015, 第195卷(36):52.
2. 赵付佳. 明代官制霞帔纹样的文化意义[J]. 神州印象, 2019, (11):50-51.
3. 高春明著.中国历代服饰艺术.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12:第112-113页
4. 李雨来,李玉芳著.明清绣品.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5.09:第247-250页
5. 郝铭鉴,孙欢主编.中华探名典.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4.07:第544页
6. 民国年间的时髦结婚照 .凤凰网[引用日期2021-01-22]
7. 从《活色生香》中看民国初期女性服饰变迁 .网[引用期2021-01-22]
8. 李雨来,李玉芳著.明清织物.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3.03:第481-483页
9. 吴欣著.衣冠楚楚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7.10:第88-90页
10. 凤冠霞帔缘何成古代新娘标配?曾是高贵身份的象征 .大众网[引用日期2021-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