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帽

胡帽,汉语词语,读音hú mào,意思是唐代妇女骑马外出时所著不障面之帽。

胡帽

出处

《旧唐书·舆服志》:“开元 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著胡帽,靓粧露面,无复障蔽。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绝不用

胡是我国古代对北方何西北方的少数民族游牧部落的通称。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胡汉之间随着战争、通商、通婚不断实现融合。胡帽就是胡汉文化交融的具体产物。

胡帽,也就是少数民族游牧部落所佩戴的帽子,如我们上讲提到的“羃离”“帷帽”,主要是游牧部落用于防风沙,防日晒的一种实用性极强的饰物。传入中原以来,更多是为了防止外人偷窥女子容貌。在隋代起便在上层贵族妇女间流传开来。《北史·隋文帝四王·秦王俊传》记载:“俊有巧思,每亲运斤斧,工巧之器,饰以珠玉。为妃作七宝幂潍,重不可载,以马负之而行。”在羃离的网子上还可以饰加珠翠,增加羃离的华贵。进入唐代,羃离因过于长不适宜骑马出行,所以变成知道脖颈处,则天称到,民风日益开化,男子与女子的地位相同,用于遮挡面部的帷帽也不再使用,胡帽成为时尚。

胡帽

由于唐朝统治者出身胡族,对于外族文化习俗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这使得唐初时期,胡服就成为贵族们争相效仿的服饰。胡服搭配的胡帽也受到追捧。《新唐书·五行志》说:“天宝初,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与汉族传统冠不同的是,胡帽只是一种兼具实用性何装饰性的服饰品类。它给予唐代人更多轻便、随意、时尚、跳脱的意味。

在一些唐墓中出土的胡俑以及莫高窟45窟盛唐壁画中的胡商都戴它。

当时,胡帽的流行广,以至于出现了很多汉族面像的陶俑也有戴胡帽。唐刘肃《大唐新语》卷九说长安市上“汉着胡帽”大概就是指这种情况。

由于胡帽的时尚装饰意义比实用性更为显著,因此但妇女所戴胡帽的形状并不单一,如陕西礼泉李贞墓出土女骑俑的胡帽在下沿有裁出曲线的帽檐。

西安韦项墓石撑线雕中的女胡帽另有两种式样:一种装上翻的帽耳,耳上饰鸟羽。

胡帽

另一种在口沿部分饰以皮毛。

这两种女胡帽与莫高窟159窟中唐壁画《维摩经变》中吐蕃赞普的侍从所戴的帽子很接近。

只不过普侍的子帽放了下来。这种情况反映出,唐代的这类胡帽尤其是女式胡帽在当时的流行程度。

声明:服饰易汉服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为了能让本站持续长久的更新下去,大家可以赞助一下本站。赞助本站 关注公众号:服饰易文化  关注服饰易文化

时尚或许会变,历史必将永恒!---- 虫哥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购物车
优惠劵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