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衫、皁衫

皂衫

1.亦作"皁衫"。 2.黑色短袖单衣。

古文记载

《太平御览·帽》 [北宋] 977年-984年

  • 《唐书》曰:代宗时禁民皂衫衍鼹帽,以异官健

《太平广记·阎敬立》 [北宋] 977年-984年

  • 兴元元年,朱泚乱长安。有阎敬立为段秀实告密使。潜途出凤翔山,夜欲抵太平馆。其馆移十里,旧馆无人已久,敬立误入之,但讶莱芜鲠涩。即有二皂衫人迎门而拜,控辔至厅。即问此馆何以寂寞如是,皂衫人对曰。亦可住。既坐,亦如当馆驿之礼。须臾,皂衫人通曰。知馆官前凤州河池县尉刘俶。敬立见之,问曰。此馆甚荒芜,何也。对曰。今天下榛莽,非独此馆,宫阙尚生荆棘矣。敬立奇其言,语论皆出人右。俶乃云。此馆所由。"由"原作"用",据明钞本改。。并散逃。因指二皂衫人曰。此皆某家昆仑奴,一名道奴,一名知远,权且应奉尔。敬立因于烛下,细目其奴。皂衫下皆衣紫白衣,面皆昆仑,兼以白字印面分明,信是俶家人也。令觇厨中,有三数婢供馔具,甚忙,信是无所由。。"由"原作"用",据明钞本改。,良久,盘筵至。食精。敬立与俶同飡,甚饱。畜仆等皆如法,乃寝。敬立问俶曰。缘倍程行,马瘦甚,可别假一马耶。答曰。小事耳。至四更,敬立命驾欲发,俶又具馔,亦如法。俶处分知远。取西槽马。送大使至前馆。兼令道奴被东槽马。我饯送大使至上路。须臾马至,敬立乃乘西槽马而行,俶亦行。可二里。俶即却廻执别。异于常舘官。别后数里,敬立觉所借马,有人粪之秽,俄而渐盛。乃换己马被䭾。。被䭾明钞本作乘之。。而行四五里,东方似明。前馆方有吏迎拜,敬立惊曰。吾才发舘耳。曰。前舘无人。大使何以宿,大讶。及问所送仆马,俱已不见。其所䭾辎重。已却廻百馀步置路侧。至前馆,馆吏曰。昔有前官凤州河池县尉刘少府殡宫。在彼舘后园。久已颓毁。敬立却廻验之。废舘更无物。唯墙后有古殡宫。东厂前有搭鞍木马,西侧中有高脚木马,门前废堠子二,殡宫前有冥器数人。渐觉喉中有生食气,须臾。吐昨夜所食,皆作圬烂气。如黄衣麴尘之色。斯乃榇中送亡人之食也。童仆皆大吐,三日方复旧。出《博异记》

《太平广记·崔绍》 [北宋] 977年-984年

  • 齐唱喏走出。顷刻间,有一人。著紫襴衫。执牙笏,下有一纸状,领一妇人来,兼领二子,皆人身而猫首。妇人著惨裙黄衫子,一女子亦然,一男子亦然,著皂衫

《朱子语类·论修礼书》 [金] 1270年

  • 贺孙因问:“祭礼附祭义,如说孝许多,如何来得?”曰:“便是祭礼难附。兼祭义前所说多是天子礼,若仪礼所存,唯少牢馈食特牲馈食礼是诸侯大夫礼。兼又只是有馈食。若天子祭,便合有初间祭腥等事,如所谓‘建设朝事,燔燎膻芗’。若附仪礼,此等皆无入头处。意间欲将周礼中天子祭礼逐项作一总脑,却以礼记附。如疏中有说天子处,皆编出。”因云:“某已衰老,其间合要理会文字,皆起得个头在。及见其成与不见其成,皆未可知。万一不及见此书之成,诸公千万勉力整理。得成此书,所系甚大!”问:“前日承教,喻以五服之制,乃上有制作之君,其等差如此。今在下有志之士,欲依古礼行之既不可;若一向徇俗之鄙陋,又觉大不经,于心极不安,如何?”曰:“‘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这事要整顿,便著从头整顿,吉凶皆相称。今吉服既不如古,独于丧服欲如古,也不可。古礼也须一一考究著所在在这里,却始酌今之宜而损益之。若今便要理会一二项小小去处,不济事,须大看世间都得其宜方好。”问:“如今父母丧,且如古服,如齐衰期,乃兄弟、祖父母、伯叔父母,此岂可从俗轻薄如此?”曰:“自圣贤不得位,此事终无由正。”又云:“使郑康成之徒制作,也须略成个模样,未说待周公出制作。如今全然没理会,柰何!若有考礼之人,又须得上之人信得及这事,行之天下亦不难。且如冠制尊卑,且以中梁为等差。如今天子者用二十四,如何安顿!所以甚大而不宜。要好,天子以十二,一品以九,升朝以七,选人以五,士以三,庶人只用纱帛裹髻,如今道人。这自有些意思。”问:“且如权宜期丧当如何?”曰:“且依四脚帽子加绖。此帽本只是巾,前二脚缚于后,后二脚反前缚于上,今硬帽、机头皆是。后来渐变重迟,不便于事。如初用冠带,一时似好。某必知其易废,今果如此。若一个紫衫凉衫,便可怀袖间去见人,又费轻。如帽带皂衫,是多少费?穷秀才如何得许多钱?是应必废也。”居父问:“期之服合如何?用上领衫而加衰可乎?”曰:“上领衫已不是。”曰:“用深衣制,而粗布加衰可乎?”曰:“深衣于古便服。‘朝玄端,夕深衣’,深衣是简便之衣。吉服依玄端制,却于凶服亦仿为之,则宜矣。”问:“士礼如丧祭等,可通行否?古有命士,有不命士,今如之何?”曰:“丧祭礼节繁多,今士人亦难行。但古今士不同。古时诸侯大夫皆可以用士,如今簿、尉之类,乃邑宰之士;节推、判官之属,则是太守之士。只一县一州之中有人才,自家便可取将来使,便是士。如藩镇之制,尚存此意。无柰何,是如今将下面一齐都截了,尽教做一门入,尽教由科举而得,是将柰何!”叹息久之。器之问:“国初衙前役用乡户?”曰:“客将次于太守,其权甚重,一州之兵皆其将之,凡教阅出入皆主其事。当时既是大户做,亦自爱惜家产,上下相体悉。若做得好底,且教他做。更次一等户,便为公人,各管逐项职事。更次一等户为吏人,掌文书简牍。极下户为胥徒,是今弓手节级奔走之属。其终各各有弊。英宗时有诏,韩缝等要变不成。王荆公做参政,一变变了。”

《朱子语类·总论》 [金] 1270年

  • 问冠、昏、丧、祭礼。曰:“今日行之正要简,简则人易从。如温公书仪,人已以为难行,其淆馔十五味,亦难办。”舜功云:“随家丰俭。”曰:“然。”问:“唐人立庙,不知当用何器?”曰:“本朝只文潞公立庙,不知用何器。曰与叔亦曾立庙,用古器。然其祭以古玄服,乃作大袖皂衫,亦怪,不如著公服。今五礼新仪亦简,唐人祭礼极详。”

《朱子语类·祭》 [金] 1270年

  • 问士祭服。曰:“应举者用襴衫机头,不应举者用皂衫机头。”问:“皂衫帽子如何?”曰:“亦可。然亦只当叙衫。中间朝廷一番行冠带后,却自朝官先废了。崇观间,莆人朱给事子入京,父令过钱塘谒故人某大卿。初见以衫帽。及宴,亦衫帽,用大乐。酒一行,乐一作,主人先釂,遂两手捧盏侧劝客。客亦釂,主人捧盏不移,义刚录云:“依旧侧盏不移。”至乐罢而后下。及五盏歇坐,请解衫带,著背子,不脱帽以终席。来归语其父。父曰:‘我所以令汝谒见者,欲汝观前辈礼仪也。’此亦可见前辈风俗。今士大夫殊无有衫帽者。尝有某人作郡,作衫帽之礼,监司不喜,以他故按之。”淳。义刚同。

《朱子语类·杂仪》 [金] 1270年

  • 问:“今冠带起于何时?”曰:“看角抵图所画观戏者尽是冠带。立底、屋上坐底皆戴帽系带,树上坐底也如此。那时犹只是软帽,搭在头上;带只是一条小皮穿几个孔,用那跨子缚住。至贱之人皆用之。今来帽子做得恁高,硬带做得恁地重大,既不便于从事,又且是费钱。皂衫更费重。某从向时见此三物,疑其必废。如今果是人罕用。也是贫士如何要办得!自家竭力办得,著去那家,那家自无了,教他出来相接也不得。所以其弊必废。大凡事不商量,后都是如此。”问:“古人制深衣,正以为士之贵服,且谓‘完且弗费’,极是好,上至天子亦服之。不知士可以常服否?”曰:“‘可以摈相,可以治军旅’,如此贵重,怨不可常服。”曰:“‘朝玄端,夕深衣’,已是从简便了。且如深衣有大带了,又有组以束之,今人已不用组了。凡是物事,才是有两件,定是废了一件。”又云:“薄太后以帽絮提文帝,则帽已自此时有了。从来也多唤做巾子、机头。”或云:“唐庄宗取伶官者用之,但未有脚。”或云:“太祖庙方用。”想此时方制得如此长脚。

《朱子语类·杂仪》 [金] 1270年

  • 因言服制之变:“前辈无著背子者,虽妇人亦无之。士大夫常居,常服纱帽、皂衫、革带,无此则不敢出。背子起殊未久。”或问:“妇人不著背子,则何服?”曰:“大衣。”问:“大衣,非命妇亦可服否?”曰:“可。”僩因举胡德辉杂志云:“背子本婢妾之服。以其行直主母之背,故名“背子”。后来习俗相承,遂为男女辨贵贱之服。”曰:“然。然尝见前辈杂说中载,上御便殿,著纱帽、背子,则国初已有背子矣。皆不可晓。”又曰:“后世礼服固未能猝复先王之旧,且得华夷稍有辨别,犹得。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领衫靴鞋之类,先王冠服扫地尽矣!中国衣冠之乱,自晋五胡,后来遂相承袭。唐接隋,隋接周,周接元魏,大抵皆胡服。”问:“今公服起于何时?”曰:“隋炀帝游幸,令群臣皆以戎服从,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绯,六品以下服绿。只从此起,遂为不易之制。”又问:“公服何故如许阔?”曰:“亦是积渐而然,初不知所起。尝见唐人画十八学士,裹机头,公服极窄;画裴晋公诸人,则稍阔;及画晚唐王铎辈,则又阔。相承至今,又益阔也。尝见前辈说,绍兴初,某人欲制公服,呼针匠计料,匠云少三尺许。某人遂寄往都下制造,及得之,以示针匠。匠曰:‘此不中格式,某不敢为也。’某人问其故。曰:‘但看袖必短,据格式袖合与下襜齐至地,不然则不可以入閤门。’彼时犹守得这意思,今亦不复存矣。唐人有官者,公服、机头不离身,以此为常服。又别有朝服,如进贤冠、中单服之类。其下又有省服,服为常服;今之公服,即唐之省服服也。”又问机头所起。曰:“亦不知所起。但诸家小说中,时班驳见一二。如王彦辅麈史犹略言之。某少时尚见唐时小说极多,今皆不复存矣。唐人机头,初止以纱为之,后以其软,遂斫木作一山子在前衬起,名曰‘军容头’。其说以为起于鱼朝恩,一时人争效。士大夫欲为机头,则曰:‘为我斫一军容头来。’及朝恩被诛,人以为语谶。其先机头四角有脚,两脚系向前,两脚系向后;后来遂横两脚,以铁线张之。然惟人主得裹此。世所画唐明皇已裹两脚者,但比今甚短。后来藩镇遂亦僭用,想得士大夫因此亦皆用之。但不知几时展得如此长?尝见禅家语录载唐庄宗问一僧云:‘朕收中原得一宝,未有人酬贾。’僧曰:‘略借陛下宝看。’庄宗以手展机头两脚示之。如此,则五代时,犹是惟人君得裹两脚者,然皆莫可考也。桐木山子相承用,至本朝,遂易以藤织者,而以纱冒之。近时方易以漆纱。尝见南剑沙溪一士夫家,尚收得上世所藏机头,犹是藤织坯子。唐制又有两脚上下者,亦莫可晓。”

《宋史·舆服志五》

  • “进士则幞头、襴衫、带,处士则幞头、皂衫、带。”
声明:服饰易汉服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为了能让本站持续长久的更新下去,大家可以赞助一下本站。赞助本站 关注公众号:服饰易文化  关注服饰易文化

时尚或许会变,历史必将永恒!---- 虫哥

 

给TA捐助作者
共{{data.count}}人
人已捐助作者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购物车
优惠劵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