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披帛
披帛,是古代女子服饰上的一种配饰,轻薄的布料丝织品,甚至男性古装服上也有;多为汉族服装的绸缎绫布,隋代壁画中已有披帛,唐代广泛流行。用银花或金银粉绘花的薄纱罗制作,有很多种戴法,披帛分两种:一种布幅较宽,长度较短,名为披子,使用时披在肩上,多为室外用;另一种布幅较短,但长度有所增长,名为披帛,使用时多将其缠绕在双臂,多为室内用。 材质形状 披帛,是长条形状的巾子,搭在肩上,缠绕在手背间,一般都是薄…...- 0
- 0
- 93
-
兵笠
兵笠,又名战笠,是明代汉族及朝鲜民族传统士兵帽饰。本是朝鲜王朝时期下级两班所著,主要集中在今朝鲜半岛西北部地区。直至万历朝鲜战争和1636年丙子胡乱过后,更被传播至朝鲜全国。[1] 这种帽也是明代士兵的帽,原型是宋元时期的军帽。但在剃发易服后在中国被禁只保留在朝鲜。战笠上有不同羽毛与饰巾分别等级。...- 0
- 0
- 38
-
红帮裁缝
红帮裁缝简介 红帮裁缝是中国服装制作史上的一个重要群体,起源于清朝末年,以浙江奉化和鄞县的一批裁缝为代表。他们擅长缝制西装,技艺高超,深受社会各界人士的欢迎。红帮裁缝不仅为普通民众制作服装,还为许多政商名流、社会名流提供定制服务。 孙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后,为了推动中国的民主改革,提倡穿着中山装,红帮裁缝曾经为孙中山缝制了第一套中山装。这标志着红帮裁缝在中华民国时期的服装制作领域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宁…...- 1
- 0
- 117
-
比甲
比甲是一种无袖、无领的对襟两侧开叉及至膝下的马甲,其样式较后来的马甲要长,一般长至臀部或至膝部,有些更长,离地不到一尺,又叫做“背心”。流行于元、明两朝 [1] 。 比甲是由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的皇后弘吉剌·察必设计并制作 [2] ,元朝建立初,为皇帝所穿,进入中原地区后,开始普及于民间;明朝中期,形成风气;清朝中后期,开始不常见 [1] 。 起源发展 比甲是由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的皇后…...- 0
- 0
- 171
-
明朝六合一统帽
明朝六合一统帽 明朝洪武皇帝发明的六合一统帽,比六合一统帽高一些。 传统上,它分为六个部分,分别象征天、地、四方,以象征中国的统一。 瓜皮帽比六合一统帽短,更像无边便帽。它也是一种受满族影响明显的头饰。 款式和材质 瓜皮帽可分为六段或八段。它们没有帽檐,可能带有竹子骨以保持其形状。瓜皮帽传统上是用黑丝、羊毛、纱布或锦缎制成的,但可以是多色的。在缝间稍饰以玉,系齐民之服。在当时南方百姓冬天都戴此帽。…...- 2
- 0
- 77
-
佩斯利 (Paisley) 图案工艺
佩斯利是源自印度、巴基斯坦和波斯的水滴、腰果花或叶子图案。又称“波斯泡菜”和“威尔士梨”。它的西部名称源自苏格兰中部的佩斯利镇。 在泰米尔语中,这种设计被称为“mankolam”,长期以来一直在印度使用。它类似于芒果,有时与印度教联系在一起。 在波斯语中,这种设计被称为boteh jegheh,自萨珊王朝以来一直在伊朗使用。这种图案在伊朗以及南亚和中亚国家仍然很流行。 它是金织在丝绸或其他优质纺织…...- 0
- 0
- 1
-
手工编织的历史
虽然编织的起源尚不清楚,但我们知道,编织已在世界各地流行了数个世纪,不仅能制作出精美的物品,还能制作出满足实际需求的物品。手工编织时,人们使用的工具很简单,例如手工雕刻的木棍、骨头、羽毛笔和象牙棒,或者 19 世纪常见的金属线和细钢编织针。 最早的手工编织 如今,手工编织与横编最为密切相关,横编使用两根织针一排一排地编织,每排将织物从前向后翻转。但“环形”编织也有悠久的历史。在这种编织中,使用四根…...- 0
- 0
- 99
-
百鸟裙
百鸟裙,以众鸟羽毛织成的裙。唐中宗女安乐公主使尚方合百鸟织二裙,正视旁视,日中影中,各为一色,百鸟之状,并见裙中,见《旧唐书·五行志》。 据说唐中宗动用国家力量,派军队到岭南捕鸟。许多鸟类因此灭绝竟然造成了一场生态灾难。 《朝野佥载》称,安乐公主造百鸟毛裙以后,百官、百姓之家效之。“山林奇禽异兽,搜山荡谷,扫地无遗。” 安乐公主拥有两件百鸟裙,为旷世珍品。百鸟裙是由负责备办宫中衣物的机构尚方制作的…...- 0
- 0
- 26
-
袿衣/杂裾
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采用,但在妇女中间却仍有人穿着。这种服装称为袿衣,又称杂裾,与汉代相比,已有较大的差异。比较典型的,是在服装上饰以襳髾。所谓“髾”,是指一种固定在衣服下摆部位的饰物。通常以丝织物制成,其特点是上宽下尖形如三角,并层层相叠。所谓“襳”,指的是从围裳中伸出来的飘带。由于飘带拖得比较长,走起路来,如燕飞舞。到南北朝时,这种服饰又有了变化,去掉了曳地的飘带,而将尖角的…...- 0
- 0
- 51
-
金银彩绣
金银彩绣是浙江省宁波市的一项传统刺绣工艺,主要特色为使用金银丝线与其他丝线混合,刺绣于丝绸制品,与朱金木雕、泥金彩漆并称宁波传统工艺“三金”。主要作品包括官服、戏服、室内陈设用品等。 2011年6月,宁波金银彩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0
- 0
- 45
-
旗装
旗装,是满族的传统服饰,并作为所有旗人(男女老幼)统一的一种袍式服装,所以叫旗装,满语称“衣介”。“旗装”又叫“旗服”,分为单、夹、皮、棉四种。传统的男式旗人之袍和女式旗人之袍被称为旗装,是中国满族的传统服饰。 女子穿长及脚面的旗装,或外罩坎肩。脚着长筒白丝袜,穿花盆底绣花鞋,裤腿扎青、红、粉红等各色腿带。服装喜用各种色彩和图案的丝绸、花缎、罗纱或棉麻衣将旗装面上绣成一组图案,更多在衣襟、袖口、领…...- 0
- 0
- 90
-
什么是命妇
命妇的定义 命妇是指君主或国家对于女性进行册封,赐予封号、爵位或封地的一种制度。在中国的历史上,守寡的命妇如果选择改嫁,会被褫夺命妇的资格,这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女性贞节的重视。而在朝鲜王朝,这一规定更为严格,守寡的命妇若改嫁,不仅会失去命妇的身份,甚至会被贬为贱民,这体现了朝鲜王朝对儒家传统道德的坚守。命妇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制度,它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女性地位和身份的认可与规范。命妇制度始…...- 1
- 0
- 119
-
Gee’s Bend 被子
“Gee's Bend 被子”由来自阿拉巴马州 Gee's Bend 地区的 42 名妇女收集了 60 多条被子,最初因休斯顿美术博物馆举办的一场展览而闻名。随后展览继续前往纽约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我有幸在那里观看了展览。 这些被子的构成与欧美被子制作的许多风格相关的有序规则形成鲜明对比。有一系列出色的即兴创作方法,这些方法更多地与 20 世纪领先抽象画家的创造力和力量联系在…...- 0
- 0
- 76
-
西方夹克-Doublet
Doublet是什么 Doublet英译过来的是“紧身上衣”,我觉得定义为收身夹克/外套更容易理解。是欧洲男性重要单品之一。 Doublet(源于意大利语 giubbetta )是一种男式紧身夹克,其形状和款式都贴合男性的身体。这种服装在西班牙很流行,从中世纪晚期一直到 17 世纪,传到了西欧其他地区。直到 15 世纪,Doublet通常在公共场合穿在另一层衣服下面,比如长袍、披风或houppel…...- 0
- 0
- 65
-
明朝服饰之-贴里
什么是贴里 贴里也写作“帖里”即是衣身前后襟上下分裁,腰部以下做褶,如百褶裙状的服饰,衣身左后侧开衩。或许是贴里的褶子能使袍身宽大的下摆略向外张,显得端庄稳重,因此深受明朝人的喜爱。流传下来的明代服饰中最有名文物之一,便是这件飞鱼贴里。 香色麻飞鱼贴里 贴里和曳撒的区别 分裁方式: 贴里:前后襟均分裁,这意味着贴里的前后两部分都是分开裁剪的,这样的设计使得服饰更加贴合身体,增强了活动时的舒适性。 …...- 2
- 0
- 78
-
襦裙
襦裙是汉服的一种,上身穿的短衣和下身束的裙子合称襦裙,是典型的“上衣下裳”衣制。上衣短襦或衫,叫做“襦”,一般长不过膝,紧身长裙,还佩披帛,加半臂。 [1] 襦裙出现在战国时期,兴起于魏晋南北朝。 襦裙以裙腰之高低,将襦裙分为齐腰襦裙、高腰襦裙、齐胸襦裙。以领子的样式之分将襦裙分为交领襦裙和直领襦裙等。按是否夹里的区别,襦分为单襦、复襦,单襦近于衫,复襦近于于有无腰襴。 襦裙直到唐朝前期都是普通…...- 0
- 0
- 41
-
诃子
诃子为汉服内衣之一,流行于中国的五代十国时期。 相传为杨玉环发明。《事物纪源》中载:“贵妃私安禄山,指爪伤胸乳之间,遂作诃子饰之。” 按照现存的五代绘画,如《簪花仕女图》及王处直墓壁画,诃子应为无带的胸衣。...- 0
- 0
- 68
-
袄裙
袄裙,是对古代汉族女子上身穿袄,下身穿裙的统称。裙袄着装,从唐代开始就有衣物疏记录,一直到民国。现代一般谈论袄裙时候指的是明代的裙袄着装。有人对于袄裙定义为上衣穿裙子外为袄裙,实际是比较错误模糊的定义,因为有明一代,衫子也照样外穿,东晋十六国陶俑也显示此时代襦是穿于裙外的。所以不能以是否外穿定义袄裙,而应该以上身穿袄,下身穿裙的基本语境来定义袄裙一词。汉服中的“袄裙”一般指的是明代的上襦和下裙(裙…...- 0
- 0
- 66
-
Kilim 地毯
Kilim地毯是用于祈祷和装饰的扁平挂毯。“kilim”一词源自波斯语 gelim,意思是“粗暴地传播”。这种编织技术如此广泛传播,以至于该词的形式也被用于许多其他语言:土耳其语、希腊语、克罗地亚语、波斯尼亚语和塞尔维亚语、阿尔巴尼亚语、波兰语、保加利亚语、乌克兰语和立陶宛语。库尔德语有自己的名字:berr。 这些地毯是通过将经纱和纬纱紧密交织而形成的,形成没有绒毛的平坦表面。由于技…...- 0
- 0
- 38
-
深衣
深衣作为中国传统服饰重要的品类之一,花了大量的精力来解读深衣这个类别,还在补充和修正中。。。有异议的联系虫鸣修正。 相关文献记载 战国时期 《儒家》《礼记》《檀弓上》 [战国 (公元前475年 - 公元前221年)] 将军文子之丧,既除丧,而后越人来吊,主人深衣练冠,待于庙,垂涕洟,子游观之:“将军文氏之子其庶几乎!亡于礼者之礼也,其动也中。” 《儒家》《礼记》《王制》 有虞氏皇而祭,深衣而养老。…...- 1
- 0
- 74
-
十二章纹
十二章也称为十二章纹、十二文章。"文"和"章"在古代是两个密切相关但有所区别的词汇。在古代汉语中,“文”通常指的是表面的装饰、纹样或图案,而“章”则是指显著、明显的标志或象征。将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文章"在古代的语境中通常指的就是衣服上的装饰性图案或纹样。 《尚书·益稷》中,舜帝在和大禹讨论天地之道时说:“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 0
- 0
- 133
-
齐胸襦裙
齐胸襦裙是对隋唐五代时期特有的一种女子裙装的称呼。一般穿法为一件对襟衫衣搭配一条下裙,或者一件交领上襦搭配下裙,即成为齐胸襦裙。齐胸衫裙是汉民族传统服饰的的一种,汉晋以来裙子的裙腰束于腰上,而隋唐五代时期裙子的裙腰束得更高,很多都在胸上,一些服装史上多称之为高腰衫裙。根据现在人们对它的考证,一般改称之为齐胸衫裙,齐胸衫裙已有文物出土,新疆阿斯塔纳唐墓出土两条唐裙。由于一些商家误导,被叫错为齐胸襦裙…...- 0
- 0
- 52
-
玉带
琉璃堂人物图|宋徽宗误题为“韩幌文苑图” 玉带是中国、日本、朝鲜、越南一种官员配饰。它始于唐朝,按《宋史·舆服志》:“其制自唐始,盖以为符契也。其始曰鱼符...因盛以袋,故曰玉带”[1]。玉带在中国至明朝时废除[1],在朝鲜始于新罗,历经高丽朝,至朝鲜王朝时废除,在越南则出现在李朝、陈朝。在日本,至今仍用于一些宫廷或皇室相关仪式,如日本天皇即位及贺茂祭等,仪式人员穿着束…...- 0
- 0
- 63
-
皂衫、皁衫
皂衫 1.亦作"皁衫"。 2.黑色短袖单衣。 古文记载 《太平御览·帽》 [北宋] 977年-984年 《唐书》曰:代宗时禁民皂衫衍鼹帽,以异官健 《太平广记·阎敬立》 [北宋] 977年-984年 兴元元年,朱泚乱长安。有阎敬立为段秀实告密使。潜途出凤翔山,夜欲抵太平馆。其馆移十里,旧馆无人已久,敬立误入之,但讶莱芜鲠涩。即有二皂衫人迎门而拜,控辔至厅。即问此馆何以寂寞如是,…...- 0
- 0
- 75
-
清代花盆底鞋
清代花盆底鞋,又称旗鞋,是清朝时满族妇女穿的一种鞋子。其以木为底,鞋底高5-15厘米,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子穿着。 花盆底鞋 清代花盆底鞋这种绣花的旗鞋以木为底,称,或称“花盆底”鞋、“马蹄底”鞋。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旗鞋的木跟镶装在鞋底,在中间,三寸多高,整个木跟用白细布包裹,也有外裱白绫或涂白粉,俗称“…...- 0
- 0
-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