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子冠
程子冠,原称方山巾,又称程子巾,是汉服、朝鲜民族传统男装帽。方山巾最迟见于五代,至宋代时相传理学家程颐、程颢常戴这种巾,故又称程子巾、程子冠。程子巾其制系沿袭宋代之桶形的东坡巾而略加改易。主要用马尾毛编织,在朝鲜王朝是两班燕居时戴的帽。...- 2
- 0
- 65
-
古希腊-Chlaina,Ephaptis
Chlaina,Ephaptis 斗篷,斗篷,由一块粗糙、毛茸茸的羊毛布组成,双层或单层磨损,紫色的。它还可以用作睡觉时的毯子 乔治·奥滕里思。《学校和学院荷马词典》。纽约。哈珀兄弟出版社。1891 年。...- 0
- 0
- 46
-
半臂
半臂其形似似衫去其长袖,成为宽口短袖衣,其形制与衫齐长。交领、腰下接襕。男子半臂长及膝部。 [1] 部分学者主张“半臂”为男子服饰的,因为唐代史料区分男子半臂和女子半袖。 [2] 唐代半臂面料多以锦,穿在圆领袍衫里面,故称锦半臂。 [3] 隋唐时期的扬州生产半臂锦,是专供制作半臂的彩色纹锦。 [4] 半臂之襕通常为异色,并且自腰而下至膝,形似短裙,襕料则多是较柔软的绫、。唐代衣物帐中提及半臂…...- 0
- 0
- 34
-
黄袍
黄袍,又称柘袍,是中国,越南帝国,大韩帝国皇帝及皇太子,以及日本天皇专用的黄色袍服,一般为圆领袍。 中国 隋文帝是中国历史上开始穿黄袍的皇帝,《读通鉴论》:“开皇元年,隋主服黄,定黄上服之尊,建为永制。” 黄袍作为皇帝及太子专用服饰始于唐朝,武德年间,唐高祖降旨“禁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令臣民不得僭服黄色,黄袍遂为皇室专用之服,但此规定并没有严格执行,仍有不少士庶穿赤黄色衣服。 后周时,赵匡胤发…...- 0
- 0
- 74
-
西方夹克-Doublet
Doublet是什么 Doublet英译过来的是“紧身上衣”,我觉得定义为收身夹克/外套更容易理解。是欧洲男性重要单品之一。 Doublet(源于意大利语 giubbetta )是一种男式紧身夹克,其形状和款式都贴合男性的身体。这种服装在西班牙很流行,从中世纪晚期一直到 17 世纪,传到了西欧其他地区。直到 15 世纪,Doublet通常在公共场合穿在另一层衣服下面,比如长袍、披风或houppel…...- 0
- 0
- 65
-
Kilim 地毯
Kilim地毯是用于祈祷和装饰的扁平挂毯。“kilim”一词源自波斯语 gelim,意思是“粗暴地传播”。这种编织技术如此广泛传播,以至于该词的形式也被用于许多其他语言:土耳其语、希腊语、克罗地亚语、波斯尼亚语和塞尔维亚语、阿尔巴尼亚语、波兰语、保加利亚语、乌克兰语和立陶宛语。库尔德语有自己的名字:berr。 这些地毯是通过将经纱和纬纱紧密交织而形成的,形成没有绒毛的平坦表面。由于技…...- 0
- 0
- 38
-
程子衣
这种形式与元代以来的辫线袄近似,明朝起初称为“曳撒”,是君臣外出乘马时所穿的袍式,后来明代士大夫日常也穿这种形式的服装,称其为“程子衣”。它的特点是大襟、右衽、斜领、袖子宽松,前襟的腰部有接缝,下面打满褶裥。...- 0
- 0
- 73
-
齐胸襦裙
齐胸襦裙是对隋唐五代时期特有的一种女子裙装的称呼。一般穿法为一件对襟衫衣搭配一条下裙,或者一件交领上襦搭配下裙,即成为齐胸襦裙。齐胸衫裙是汉民族传统服饰的的一种,汉晋以来裙子的裙腰束于腰上,而隋唐五代时期裙子的裙腰束得更高,很多都在胸上,一些服装史上多称之为高腰衫裙。根据现在人们对它的考证,一般改称之为齐胸衫裙,齐胸衫裙已有文物出土,新疆阿斯塔纳唐墓出土两条唐裙。由于一些商家误导,被叫错为齐胸襦裙…...- 0
- 0
- 52
-
庄子巾
庄子巾:亦称冲和巾,南华巾。传说是南华真人庄子所制。估计此巾出现的年代比较早。该巾下面为方形,上部为三角形,状如屋顶。也有帽前正面镶白玉,名为帽正,其一可以知道帽子是否戴正;其二代表了道教徒行为要端正的意思。因为庄子巾类似古儒巾,佩戴此巾,颇象南华真人一样无拘无束,自有出尘之表。 ★ 男女合带 ★ 帽子若太松或当武术表演时, 飘带可打结收紧 ★ 帽子正中岫玉...- 0
- 0
- 103
-
古代剪刀
古代剪刀的叫法很多,有专门的钉铰为业的钉铰匠。 翦刀-铰(也做动词剪的意思)-交-绞-铰刀-卯切: 《字书》《释名》 [东汉] 190年-210年 关西曰釭,釭,铰也,言有交刃也。其体曰干,言梃干也。其旁曰羽,如鸟羽也。鸟须羽而飞,矢须羽而前也。齐人曰卫,所以导卫矢也。其末曰栝,栝,会也,与弦会也。栝旁曰叉,形似叉也。其受之器以皮曰箙,谓柔服用之也。织竹曰笮,相迫笮之名也。步,人带,以箭叉其中也。…...- 0
- 0
- 230
-
网巾
网巾 网巾是中国明朝、朝鲜半岛朝鲜王朝、越南后黎朝至阮朝、琉球第二尚氏王朝成年男子用以防止头发散乱的一种首服,通常使用丝网编成,以帛作边,内引以小绳,穿过两侧耳边的小环(名曰贯子),并在脑后以及发髻处扎结固定。 明式网巾 传说巾明太祖朱元璋在微服出巡时看见一位道士头上裹着网巾,便问这是何物,道士回答了网巾的作用以及含义:“此曰网巾。裹以头,则万发俱齐。”[1]。朱元璋出于对天下一统含义的满意,回宫…...- 0
- 0
- 93
-
百子衣
百子,历来是中国吉祥话(画)的题材之一,意喻多子多福。 元代杨绯桢《六宫戏婴图》诗:“百子图开翠屏底,戏弄碰扭未生齿。” 辛弃疾《稼轩词·鹧鸪天·祝良显家牡丹一本百朵》:恰如翠幙高堂上,来看红衫百子图。 元好问《冠氏赵庄赋杏花四首》之一:一树生红锦不如,乳儿粉抹紫襜褕。花中谁有张萱笔?画作宫池《百子图》。 图案寓意 而百子图案的衣饰,则主要用于新嫁的女子。 陆畅《云安公主下降奉诏作催妆诗》:云安公…...- 0
- 0
- 35
-
皂衫、皁衫
皂衫 1.亦作"皁衫"。 2.黑色短袖单衣。 古文记载 《太平御览·帽》 [北宋] 977年-984年 《唐书》曰:代宗时禁民皂衫衍鼹帽,以异官健 《太平广记·阎敬立》 [北宋] 977年-984年 兴元元年,朱泚乱长安。有阎敬立为段秀实告密使。潜途出凤翔山,夜欲抵太平馆。其馆移十里,旧馆无人已久,敬立误入之,但讶莱芜鲠涩。即有二皂衫人迎门而拜,控辔至厅。即问此馆何以寂寞如是,…...- 0
- 0
- 75
-
翼善冠
翼善冠古代一种男帽。流行于中原地区。其形似幞头,以转脚相交于上。唐贞观八年,太宗初服此冠,采用古制,使用此冠,朔望视朝,以常服及帛练裙通蓍之。若服袴褶,又与平巾帻通用。(见《唐会要·舆服》上"冠"、《旧唐书.舆服志》)。至唐开元十年废而不用。明永乐三年,定皇帝常服冠以乌纱覆之,折角向上,亦名翼善冠。(见.《明史.舆服志》)。 [2] 史料记载 唐贞观中太宗采古制为翼善冠自服之。…...- 1
- 0
- 111
-
圆领袍 (中国传统服装)
圆领袍,唐宋时称为“上领”、明朝则称为“团领”、“盘领”或“圆领”,是中国古代传统服饰常见款式之一。 溯其由传人以至兴盛,由军用以至民服,历史悠长,变化复杂,圆领亦称团领,实为无领型领式。衣领形似圆形,内覆硬衬,领口钉有纽扣。圆领袍是圆领子的窄袖袍,据引《唐书-舆服志》记载,天子的常服有穿赤黄袍杉,戴折上巾,系九环带,穿六合靴。 圆领袍流行于隋唐,宋朝以后,圆领袍成为官员们的正式服装之一,在后来的…...- 0
- 0
- 144
-
明朝服饰之-贴里
什么是贴里 贴里也写作“帖里”即是衣身前后襟上下分裁,腰部以下做褶,如百褶裙状的服饰,衣身左后侧开衩。或许是贴里的褶子能使袍身宽大的下摆略向外张,显得端庄稳重,因此深受明朝人的喜爱。流传下来的明代服饰中最有名文物之一,便是这件飞鱼贴里。 香色麻飞鱼贴里 贴里和曳撒的区别 分裁方式: 贴里:前后襟均分裁,这意味着贴里的前后两部分都是分开裁剪的,这样的设计使得服饰更加贴合身体,增强了活动时的舒适性。 …...- 2
- 0
- 77
-
蟒袍
蟒袍,又被称为花衣,因袍上绣有蟒纹而得名。古代官员的礼服。上绣蟒,非龙,只因爪上四趾,而皇家之龙五趾,所以四爪(趾)龙为蟒﹐故称。又名花衣﹑蟒服。妇女受有封诰的﹐也可以穿。蟒,中国戏曲服装专用名称,即蟒袍。 蟒袍款式为齐肩圆领,大襟(右衽),阔袖(带水袖),袍长及足,袖裉下有"摆衩子":周身以金或银线及彩色绒线刺绣艺术纹样。女式蟒与男式蟒大致相同(另述)。在身,是大夫们的最高理…...- 0
- 0
- 148
-
留仙裙
留仙裙,又称“云英紫裙”,即有绉褶的裙,今之百褶裙与它类似。有记载称是南越进贡的。 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裙子的样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而广袖流仙裙是为上古宫廷中的至宝,式样华丽无比。望之心醉,如今在民间已成传说。 记载 据汉伶玄《赵飞燕外传》载:成帝于太液池作千人舟,号合宫之舟。后歌舞《归风》、《送远》之曲,侍郎冯无方吹笙以倚后歌。中流歌酣风大起。后扬袖曰:“仙乎仙乎去故而就新宁…...- 0
- 0
- 58
-
直裾
直裾,即襜褕,汉服的一种款式。语出《说文解字》, [1] 是华夏衣冠体系中的一种,其短者谓之裋褕, [2] 衣襟裾为方直,区别于曲裾。(有同袍习惯性的把直裾与直裾深衣划等号实际上是错误的。)裾就是指衣服的大襟。直裾下摆部份剪裁为垂直,衣裾在身侧或侧后方,没有缝在衣上的系带,由布质或皮革制的腰带固定。汉代以后,由于内衣的改进,盛行于先秦及西汉前期的绕襟曲裾已属多余,本着经济胜过美观的历史发展以后…...- 0
- 0
- 219
-
诃子
诃子为汉服内衣之一,流行于中国的五代十国时期。 相传为杨玉环发明。《事物纪源》中载:“贵妃私安禄山,指爪伤胸乳之间,遂作诃子饰之。” 按照现存的五代绘画,如《簪花仕女图》及王处直墓壁画,诃子应为无带的胸衣。...- 0
- 0
- 68
-
明朝六合一统帽
明朝六合一统帽 明朝洪武皇帝发明的六合一统帽,比六合一统帽高一些。 传统上,它分为六个部分,分别象征天、地、四方,以象征中国的统一。 瓜皮帽比六合一统帽短,更像无边便帽。它也是一种受满族影响明显的头饰。 款式和材质 瓜皮帽可分为六段或八段。它们没有帽檐,可能带有竹子骨以保持其形状。瓜皮帽传统上是用黑丝、羊毛、纱布或锦缎制成的,但可以是多色的。在缝间稍饰以玉,系齐民之服。在当时南方百姓冬天都戴此帽。…...- 2
- 0
- 77
-
白纱帽
白纱帽,即白纱高屋帽,是汉服首服中高屋帽的一类,流行于东晋至唐代。相对于官员士庶可服的乌纱高屋帽,白纱帽为天子、皇家亲贵使用,多用于宴会和私人场合。[1][2][3] 由于南朝时白纱帽为皇室专用之首服,因此戴上白纱帽意味着登上帝位,犹如后世的黄袍加身,明朝于慎行《榖山笔尘》就记载刘宋废帝刘子业被弑,诸王到秘书省见湘东王刘彧,由于事出突然,刘彧赤脚走到西堂,头戴乌帽。建安王刘休仁就把白纱帽戴在刘彧头…...- 1
- 0
- 84
-
红帮裁缝
红帮裁缝简介 红帮裁缝是中国服装制作史上的一个重要群体,起源于清朝末年,以浙江奉化和鄞县的一批裁缝为代表。他们擅长缝制西装,技艺高超,深受社会各界人士的欢迎。红帮裁缝不仅为普通民众制作服装,还为许多政商名流、社会名流提供定制服务。 孙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后,为了推动中国的民主改革,提倡穿着中山装,红帮裁缝曾经为孙中山缝制了第一套中山装。这标志着红帮裁缝在中华民国时期的服装制作领域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宁…...- 1
- 0
- 117
-
总
总,束发也,垂后为饰。 右正服、加服缞裳三升,义服三升半。冠同六升,右缝,通屈一条绳为武,垂下为缨,冠外縪。凡服:上曰缞,下曰裳。布八十缕为升。外縪者,冠前后屈而出于武,外厌缝之。妇人之缞连裳,以六升布为总。总,束发也。童子亦连裳。 《通典》[唐] 801年杜佑着 《三礼图》宋 即帻巾,髻笼也...- 0
- 0
-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