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档>秦朝>秦王扫六合>(一)一号坑——设备完善的长方形军阵

(一)一号坑——设备完善的长方形军阵

一号坑是秦俑三个坑中最大的一个,当你站在一号坑的前方阅兵台上时,一定会为秦始皇军阵的雄伟气势所震撼,不禁会联想起秦始皇当年率领千军万马平天下的浩荡场面。一号坑大约可出土陶俑、陶马约6000件,战车40余乘。目前已出土俑1087个,木质战车8乘,拉车的陶马32匹。
从勘探及发掘出土的情况得知,一号兵马俑坑坐西面东,呈东西向的长方形阵列,纵深长约184米,宽约57米。其排列组合的情况是:俑坑东端的长廊部分,有步兵俑204个,排列成三列南北向的面朝东方的横队,每列68个。这是一号坑的前锋部队,所持的兵器主要是弓弩,其中有少数俑持戈、矛等长柄兵器。在三列横队的左右两端各有一个头戴板冠的军吏俑,可能是这三列横队的统帅。按照古代军阵“末必锐,本必鸿”的原则,末即是指前锋部队,前锋部队要十分精锐,前锋部队的士兵必须是能够逾高绝远、轻足善走、疾如锥矢、战若雷电、解若风雨的虎鸷之士,能以最快速度杀入敌军阵列,打乱敌军的部署。在俑坑西端的长廊部分,也有三列呈南北向横队的步兵俑,其中两列面东,一列面西,是身穿铠甲的重装步兵俑。其面西的一列应为这个长方形军阵的后翼部队。俑坑左右两侧的边廊内,各有两队步兵俑。其外边的一队呈东西向的横队排列,分别为面南和面北,其里边的一队呈面东方向的纵队排列。每队长约184米,有步兵俑184个左右。这些俑除东端部分为轻装步兵俑外,其余均为身穿铠甲的重装步兵俑。配备的武器主要为弓弩,部分俑腰际佩剑。
从以上来看,这个阵列的前后左右均有士兵把守,以防不测,是一个非常完整的方阵。在四面有保护的方阵内部,为战车和步兵相间排列的面朝东方的36路纵队,他们依次排列在第2至第10过洞内,每队长约178米,再加上第1和第11过洞内的两列纵队,共38路纵队。其主体部分是战车和步兵的相间排列,步兵分为独立步兵和隶属于战车的附属步兵,第4、6、8过洞内的为独立步兵俑,四个一列,排成四路纵队。隶属战车的附属步兵俑,有的在车前,有的在车后,车前的12个俑排成三列横队,每列4个,各车后跟随的步兵俑的数量不等,如第2和第10过洞东端的车后有步兵俑80个。第3和第9过洞东端的车后的步兵俑则达100个。
一号俑坑的兵器配置为:前锋、后卫和左右翼手持的大多为弓弩,只有少数俑持长柄的矛、戈等兵器。而阵中步兵俑持戈、矛、铍、戟等长柄兵器的数量居多。弓和弩是当时的先进武器,射程较远,配置于军队四旁,是符合古代兵书上所说的“长兵在前,短兵在后”,“材士强弩,翼我左右”的兵器配置原则的。可以看出,一号坑是一个组织严密、排列有序的长方形军阵,即古代兵书所说的“前后整齐,四方如绳”的“方阵”。①此方阵,既不是行军队形,又不是战斗的队列,而是个戒备森严、整装待发的居阵,具有进攻、防卫、应变、凝聚、疏散的功能。
一号坑的军阵编成,突出了秦军主力步兵巨阵十分严密坚固、气势宏伟、实力强大的特点。孙武指出:“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人可胜。”即先从自己内部造成强大而不被敌人战胜的力量,然后待机破敌。
一号坑军阵攻守兼备,以攻为主。军阵主体面向东,显示其东向警戒、作战的特点。它的纵队阵形,又反映出将作进攻作战的态势。军阵四周配置较多的阵表弓弩兵,对于护卫军阵、稳定阵脚、保障进攻,起着重要的作用。军阵各部相间,多路编成。2、3过洞和9、10过洞配置了隶属步兵,构成军阵左、右两翼,4、5、6、7、8过洞部队组成军阵的中路主体。而其5、7过洞的前部隶属步兵,与4、6、8过洞的独立步兵也形成相同排列,组成多路队形。②这样既可使多路齐出,又可令各路分出,并始终保持军阵的稳定。全阵车前步后,梯次分明。从纵向方面看,战车多数集中在军阵的前半部,步兵则多位于后半部。以战车为标志,在军阵前半部构成四条横向作战线。军阵分别由第一横列战车区域,第二、三横列战车区域,第四、五横列战车区域,第六、七横列战车区域部队组成,梯次配备,军阵前后两部也形成梯次配备。军阵可以整体开出,也可梯次投入作战。
从一号坑的军阵排列,可以发现其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兵力部署上的对称性。一号坑是用土筑的十道“夯土墙”将其隔成东西向的11个过洞。以第6过洞为中心,武士俑和车马的排列是向两侧展开的,作战单位和各兵种的位置几乎都具有对称性。二是行列的规整性。表现在一号坑阵体步兵同战车的关系上。除过横向的对称排列外,纵向的则作间隔排列。尽管每辆战车后的步兵数多寡不一,但前后安置得却是相当整齐的。三是总体上的统一性。从一号坑的阵形来看,不但俑、马的高低,战车的大小相差无几,而且姿态神情几乎是相同的,车已服驾,御者全神贯注握辔,士卒执兵,军吏入位,俨然是个整装待发的场景。
从一号坑内容可看出当时以步兵为主,已改变了春秋时期前以车兵为主的情况。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春秋战国交替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制度逐渐取代了奴隶制社会。随着封建生产关系的逐渐形成,士兵的成分由奴隶逐渐变成农民。又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铜铁冶炼技术的发明和改进,使武器制造的数量和质量大大改善,步卒的装备大大增强,数量也日益增多。更由于战场范围从中原扩大到山地和江河湖沼地带,车兵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相对提高了步兵的重要性。步兵逐渐代替了车兵而成为战场的主力。但由于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的过程是长期而缓慢的,反映在军事上,步兵代替车兵的过程,也是逐渐形成的。所以战国时期,虽然步、骑兵在军队中所占的比例已大大超过了车兵,但车兵仍然还在使用,直到秦统一后,车兵还存在着,兵马俑坑中,就还有不少的战车。楚汉战争中,战车在战场上,还有一定的作用。夏侯婴就是“以兵车趋攻战疾(急)”而屡建战功的。大约在西汉武帝以后,车兵才完全退出战场。
战国时期,参战兵力剧增,相对地提高了步兵的主导作用。战事发生,凡适龄男子都可能被征入伍。秦人参军的年龄大约在17岁,战时当兵年龄还要小,秦赵长平之战时,秦国人15岁就得当兵打仗。商鞅时有一种三军是“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老弱者为一军”。在守城时,妇女和老幼等全体居民都要参战。据《史记·苏秦列传》记载,七国兵力大致如下:
秦,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粟如丘山;
燕,带甲数十万,车七百乘,骑六千匹,粟支十年;
赵,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
韩,带甲三十万;
魏,武士二十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
齐,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齐车之良,五家之兵,疾如锥矢,战如雷电,解如风雨;
楚,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
张仪游说六国之辞,也与上列数字基本相近。大体可看出战国时期各国可能的出兵概数,较之春秋时期大大增多。特别是步兵兵力增加达数倍至十几倍。如此大量的军队,从经济上讲,自然不可能全部或大部装备成车兵。而且当时道路条件也不能通过这样大量的车兵,这也是步兵兵力大大增加、车兵比例相对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
①《淮南子·兵略训》
②《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发掘报告》(1974—1984),文物出版社,1988年。

(一)一号坑——设备完善的长方形军阵
(一)一号坑——设备完善的长方形军阵
(一)一号坑——设备完善的长方形军阵
(一)一号坑——设备完善的长方形军阵
(一)一号坑——设备完善的长方形军阵
(一)一号坑——设备完善的长方形军阵
(一)一号坑——设备完善的长方形军阵
(一)一号坑——设备完善的长方形军阵
(一)一号坑——设备完善的长方形军阵
(一)一号坑——设备完善的长方形军阵

 

秦王扫六合/徐卫民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6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购物车
优惠劵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