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档>秦朝>秦王扫六合>三、气吞山河的军阵

三、气吞山河的军阵

秦史的研究资料十分缺乏,对秦史研究带来很大困难,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无疑为秦史研究提供了难得的资料,特别是为秦军事史乃至中国古代军事史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因为秦始皇兵马俑正是反映秦帝国军事的最形象、最直接的资料。
在古代人的思想观念中,认为人生活在阴阳两个世界中,生时在阳间,死后在阴间,所以讲究“事死如事生”。人死后,一般人家都会量力而行,给阴间的人配备日常所用的物品。作为好大喜功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必然会不惜一切代价营建他的地下王国。据《史记》记载,他的墓内上有日月星辰,下有当时的山川河流、地理地貌,又有百官位次。地面上的建筑仿当时的咸阳宫。据记载,秦始皇生前住的咸阳宫是有军队守卫的。京师的军队大约可分为三类:一类是皇帝的侍卫军,主要由郎充任,职责是在殿中侍卫,守卫宫殿的门户,出充车骑,由郎中令统领。二是宫门外的屯卫兵,由卫尉统领。三是京师的屯卫军,由征调郡国的材士充任。这支军队的作用,平时用以保卫京师,作战时可以派遣出征。从陵园的布局可以看出,秦始皇陵相当于当时的秦咸阳宫,而兵马俑坑位于陵墓外城东门大道的北侧,应是象征着驻扎在京城外的军队,即守卫京师的宿卫军。在这里,它就是保卫冥冥中的地下皇城的部队,表现的是秦始皇生前带领秦国军队统一天下的雄壮场面,亦是千古一帝无上权威的象征。
秦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强国,据史书记载,秦国有战车千乘、骑万匹、步兵百余万。秦始皇正是利用这支强大的武装力量,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用10年时间,先后灭掉韩、魏、楚、燕、赵、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全国的伟大壮举。这是他一生中非常重要的经历,因此必然反映在其死后的陵园中。秦兵马俑坑的修建正是其生前南征北战、驰骋疆场的缩影。秦始皇陵兵马俑之所以面向东方,也是为了防止六国贵族的反叛。秦统一六国后,六国贵族总是伺机反扑,企图东山再起。秦兵马俑面向东方,正是对东方六国贵族的威慑。
战争是两个军事单位武装冲突的最高形式。作为战斗的双方,不是也不该是一群无组织的混合体。这样才可以具备战胜敌方的必备条件,否则,一触即溃。实际上,古代战争时,都把武器装备起来的人员按照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编列,从而形成为一个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能分散又便于收拢的战斗集体,这就是阵。
战国时期孙武兵法中有六十四阵。《孙膑兵法》提出了十阵,有方阵、圆阵、疏阵、锥形之阵、雁行之阵、钩行之阵、玄襄之阵、火阵、水阵。所有这些阵形,无非是指军队在行军、打仗、攻守时,根据地形及形势不同而采取的各种不同的队列形式而已。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古代的军阵,我们不妨借鉴古罗马方阵的有关材料。古罗马方阵,是西方冷兵器时代最完善的方阵。恩格斯说:“罗马军队提供了在尚不知如何使用火药的时代所发明的一套最完善的战术。虽然重步兵如密集编队仍占优势。但是,罗马军队已经有了许多改进,个别较小的单位具有机动性,能在起伏地上作战。依次配备成几线,一部分用于支援和替换,一部分用作强大的预备队。……因而罗马军队战胜了与他们作战的一切军队。”罗马军团,通常由1200名轻装兵、1200名长矛兵、1200名主力兵、600名后备兵、300名骑兵组成。长矛兵、主力兵各分为10个中队(连),每中队120人。后备兵也分10中队,每个中队60人,另补以轻装兵(如弓箭手等)60名,共120人。其余600名轻装兵,编成军团的轻装兵,配在后备兵之后或与骑兵一起配在军团的两翼侧。罗马方阵中,每个小方阵即一个中队(连),每中队120人,通常纵深六列,每列20人,每人间隔约1.8米,正面宽约36米,每个中队间隔约36米。第二线主力兵的各中队,正好配在第一线长矛兵各中队的间隙地后方,这样,第二线根据情况需要,既可以向前填补第一线的空隙,又可以向侧方移动,以加强第一线的纵深。各中队间,由于有一定的间隔距离,因而在各种地形上,行动也比较方便。后备兵在主力兵之后,用以加强第一、二线的力量,轻装兵则在正面和两翼成散开队形作战,骑兵通常在两翼侧行动,军团全正面约720米。
秦兵马俑坑中共有陶俑、陶马约8000件,有战车、骑兵和步兵。其步伍严整,排列有序,车步骑三种兵混合编列,充分显示出秦军车千乘、骑万匹、奋击百余万的强大军队阵容,从而填补了史书中只记载各种阵形而无具体实例的空白。秦兵马俑坑被安置在秦始皇陵园外城以东,象征着秦的国家军事力量。它既不是打仗中的部队,也不是行军中的部队。它们是以驻军即军队屯聚的形式布成的“常阵”行列。
三、气吞山河的军阵
三、气吞山河的军阵

 

秦王扫六合/徐卫民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6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购物车
优惠劵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