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民族每个人的灵魂深处都有著古老的记忆,这记忆来自秦汉三国、唐宋明清。五千年间,每一朝代都遗留下丰富的文化,镌刻在华夏民族的基因里。您或许曾想穿越时空回到过去,看一看历史的朝代中是否有您前世的身影,那么在此之前,您应当获得适量的知识储备,以免在古代社会里不小心冒犯了君子、唐突了佳人。
或许您前世曾经在清宫里生活过,看遍了紫禁城里的繁花似锦。那么您一定会对神韵所表演的满族舞备感亲切。舞台上,端庄娴雅的大清格格在高高的花盆底鞋上完成优美的跳转翻动作,旗头上垂下的流苏随风飘摇。这时,您或许会感到好奇她们为什么头戴大拉翅、足蹬花盆鞋?她们的生活中还有什么趣事?那么现在,让我们翻开历史的影集,从白山黑水的苦寒之地到九重城阙的紫禁城,看一看满清女子生活中不同的侧面。
一耳三钳
满族人入住中原后,继承了汉民族的统治方式,也大力提倡儒学教育,但他们始终保留著自己祖先的传统。满族女子刚一出生就会被打上三个耳洞,这是具有满族血统的标志。在清朝皇室和八旗子弟中有「满汉不通婚」这一不成文的规定,因此,一耳三钳常被作为选秀时辨别旗女和汉女的方式。
如果您遇到了耳垂上两边各带三个耳环的女子,那么您需要以满族的礼仪与她交往。如果您遇到的这个女子带著六个「东珠」做成的耳坠,那么您对她应表示额外的恭敬,因为她很有可能是公主、后妃、甚至皇后,只有这些身分极其尊贵的人,才能配戴「东珠」。「东珠」被清朝皇族视为「祖传珍宝」,只在满族人的发祥地——东北三江流域出产。
两把头和大拉翅
在影视剧和舞台表演艺术中,满族女子高高的旗头令人印象深刻。其实,在清朝前期的日常生活中,女子的发式并不流行使用如扇面一样缀满珠花宝石的「大拉翅」旗头,后妃格格们习惯采用的是一种叫「两把头」的发式。
「两把头」是将头上半部的头发全部梳起,以一支长扁型发簪在头顶固定,头发沿发簪向两边缠绕形成发髻,余下头发在脑后梳成一个扁髻。这样一来,头顶的发髻显得女子身材高佻,脑后的发髻保证了女子头部保持端庄的仪态,不随意东张西望,也不能懒散地躺下睡觉。
到了清代中晚期,满族女子开始更频繁地使用发架,即真发之内插入架子,这样更便于固定头发、显得头发浓密,也更容易配戴各种绒花、珠宝。这种发架后来就形成了我们今天在舞台上见到的大拉翅。舞蹈演员们配戴这种头饰,头部动作稍微大一些,头饰就有掉落、偏移的风险,所以要在完成四肢大舞姿的同时,保证头颈部的稳定,舞蹈演员们必须保持非常平稳的心态。
跨火盆和射「三煞」
您见过新婚时新郎朝新娘射箭吗?在清代婚礼中,在新娘乘坐的花轿快要过门时,迎亲的新郎要朝花轿射出三箭,这是为了驱除人的肉眼看不见的凶煞。为了避免各种邪祟、妖魔和凶煞跟随新娘进入夫家,新娘下轿前还要跨过火盆,因为阴灵不喜温暖和光明,火会驱逐那些尾随新娘而来的魑魅魍魉。
古人相信婚姻中各种纷争和祸端,除了因为夫妇二人前生造下恶业或今生不修善德之外,很多时候是由于怨鬼邪灵在家宅之中挑起祸端。所以为了婚姻的幸福长久,古人从很早开始就规定了各种避邪除祟的礼仪。
花盆鞋
除了大拉翅之外,高高的花盆鞋是满族宫廷女子的另一项重要标志。花盆鞋属于旗鞋的一种,鞋底以木台垫高约有5寸厚,上宽下窄、形似花盆。穿著这种特别的鞋子,女子走起路来袅袅婷婷、慢慢悠悠,凸显出一种端庄娴雅的贵族气质。
相传花盆鞋最初是一种只有一寸高的厚底鞋,入关前满族女子习惯穿这样的鞋出门劳作。东北地区冬天十分寒冷,冰雪复盖大地。女子为防脚部受寒,将鞋底加高一两寸,以防「寒从脚下起」而致百病丛生。后来,这种厚底鞋逐渐增高,发展出元宝底鞋、花盆底鞋和马蹄底鞋,鞋面缀以美丽繁复的刺绣,成为脱离游猎生活、居住在宫殿阁楼里的格格、后妃们的最爱。
亲蚕礼
清朝入关以后,虽然保留了许多满族人传统的习俗,但不可避免地被汉人的礼乐文明所同化,甚至在继承了汉族礼仪之后发展出更为繁复的规范制度。如果您回到清朝,千万不可错过皇后娘娘亲自主持的亲蚕礼,在这个国家级的典礼上,所有的嫔妃、格格、福晋、女官都会出席,在皇后的带领下完成采桑和祭祀先蚕娘娘的仪式。
先蚕娘娘是黄帝的妃子嫘祖,相传她发明了养蚕制丝的方法,从此中国人才能够穿著绫罗绸缎。传统文化中以农桑为国本,所以皇帝会主持亲耕礼,皇后则主持亲蚕礼,在亲蚕礼中,伴随著「采桑歌」的歌声,皇后会亲自采摘桑叶,名为「躬桑」,「躬桑」之后,妃嫔宫女们也会一起采摘桑叶,以示「男耕女织」为民生之根本,为天下的女子做出表率。
古代礼仪真多,还好没生在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