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袄裙
袄裙是指上衣在裙子之外的的襦裙,这种穿法在春秋战国早已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更为常见,传播至日本飞鸟时代。在中国隋代较少出现,至宋朝时,不少女性以短褙子直接穿于袜胸外,南方天气较湿热,衣服下摆并没有束进裙内,这种穿法实际上是衣掩裙。北方天气较冷,汉人女性就把交领襦下摆放于裙外,这样穿法一直经过元代,并影响高丽女性服饰。至明朝时成为女子着装的基本款式,藩属国朝鲜也依照明朝的袄裙发展出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并…...- 0
- 0
- 53
-
齐胸襦裙
齐胸襦裙是对隋唐五代时期特有的一种女子裙装的称呼。一般穿法为一件对襟衫衣搭配一条下裙,或者一件交领上襦搭配下裙,即成为齐胸襦裙。齐胸衫裙是汉民族传统服饰的的一种,汉晋以来裙子的裙腰束于腰上,而隋唐五代时期裙子的裙腰束得更高,很多都在胸上,一些服装史上多称之为高腰衫裙。根据现在人们对它的考证,一般改称之为齐胸衫裙,齐胸衫裙已有文物出土,新疆阿斯塔纳唐墓出土两条唐裙。由于一些商家误导,被叫错为齐胸襦裙…...- 0
- 0
- 52
-
璎珞
璎珞是以珠玉缀成的装饰物。在佛典中,指印度富贵人家佩戴的装饰物,由珠宝、玉石或花等物编缀而成,主要装饰部位在是颈部和臂部。有些将手脚上的装饰珠玉也称为璎珞[1]。 词汇 按照《说文解字》,“賏”和“婴”是指颈饰,“缨”是冠系,指帽带。将“冠”自上而系于颈部,称为“缨”、“缨络”[2][3]。“络”是棉絮。由棉絮相连接,交错在一起,有如网络,引伸出缠绕、笼罩等意思[4]。 在佛典中,则用“缨络”,或…...- 0
- 0
- 52
-
袿衣/杂裾
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采用,但在妇女中间却仍有人穿着。这种服装称为袿衣,又称杂裾,与汉代相比,已有较大的差异。比较典型的,是在服装上饰以襳髾。所谓“髾”,是指一种固定在衣服下摆部位的饰物。通常以丝织物制成,其特点是上宽下尖形如三角,并层层相叠。所谓“襳”,指的是从围裳中伸出来的飘带。由于飘带拖得比较长,走起路来,如燕飞舞。到南北朝时,这种服饰又有了变化,去掉了曳地的飘带,而将尖角的…...- 0
- 0
- 51
-
古希腊-Βirrus
一种配有兜帽的斗篷或斗篷;恶劣天气时穿的厚重、粗糙的衣服。 (Burmann,Anth. Lat. ii. p. 407;Cod. Theod. 14.10, 1.)它的材料很硬(birrum rigentem -- flutem lacernam, Sulp. Sev. Dial. 1.14),通常有一个长的小睡羊毛,有时是海狸(Claud. Epigr. 42)。该词用作lacerna (Sc…...- 0
- 0
- 48
-
古希腊-Chlaina,Ephaptis
Chlaina,Ephaptis 斗篷,斗篷,由一块粗糙、毛茸茸的羊毛布组成,双层或单层磨损,紫色的。它还可以用作睡觉时的毯子 乔治·奥滕里思。《学校和学院荷马词典》。纽约。哈珀兄弟出版社。1891 年。...- 0
- 0
- 46
-
石榴裙
石榴裙,是唐代年轻女子极为青睐的一种服饰款式。这种裙子色如石榴之红,不染其它颜色,往往使穿着它的女子俏丽动人。唐代万楚在《五日观妓》中说:“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韦庄也唱道:“莫恨红裙破,休嫌白屋低”(《赠姬人》)。 古代款式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曾描写了那位弹琵琶的女子色艺惊人:“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这“血色罗裙”即是石榴裙。石榴裙流…...- 0
- 0
- 45
-
金银彩绣
金银彩绣是浙江省宁波市的一项传统刺绣工艺,主要特色为使用金银丝线与其他丝线混合,刺绣于丝绸制品,与朱金木雕、泥金彩漆并称宁波传统工艺“三金”。主要作品包括官服、戏服、室内陈设用品等。 2011年6月,宁波金银彩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0
- 0
- 45
-
襦裙
襦裙是汉服的一种,上身穿的短衣和下身束的裙子合称襦裙,是典型的“上衣下裳”衣制。上衣短襦或衫,叫做“襦”,一般长不过膝,紧身长裙,还佩披帛,加半臂。 [1] 襦裙出现在战国时期,兴起于魏晋南北朝。 襦裙以裙腰之高低,将襦裙分为齐腰襦裙、高腰襦裙、齐胸襦裙。以领子的样式之分将襦裙分为交领襦裙和直领襦裙等。按是否夹里的区别,襦分为单襦、复襦,单襦近于衫,复襦近于于有无腰襴。 襦裙直到唐朝前期都是普通…...- 0
- 0
- 41
-
旋裙
宋代流行的一种前后开胯的裙装。特点是前后开胯,以便骑驴。这种旋裙开始流行于京都女妓女,后来又为一般士大夫之家所仿效。有观点认为即是考古报告中的“两片裙”(注意:这里的两片裙不是指俗称“两片式”的双裙头齐胸裙,后者非汉服,详见“双裙头”)。 文献依据 江休复(江邻几)《(嘉祐)杂志》:妇女不服宽裤与襜,制旋裙,必前后开胯,以便乘驴。其风开于都下妓女,而士大夫家反慕效之,曾不知耻。...- 0
- 0
- 40
-
清代花盆底鞋
清代花盆底鞋,又称旗鞋,是清朝时满族妇女穿的一种鞋子。其以木为底,鞋底高5-15厘米,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子穿着。 花盆底鞋 清代花盆底鞋这种绣花的旗鞋以木为底,称,或称“花盆底”鞋、“马蹄底”鞋。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旗鞋的木跟镶装在鞋底,在中间,三寸多高,整个木跟用白细布包裹,也有外裱白绫或涂白粉,俗称“…...- 0
- 0
- 39
-
襌衣
襌衣又称“单衣”,汉服的一种款式。流行于秦汉时期,是一种作为上层人士平日所穿的单层罩衣。 案《说文》释“襌”:“襌,衣不重”。在1972年对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发掘中,曾出土了两件“薄如蝉翼”的“素纱襌衣”,分别只重48g、49g,成为了我国纺织史上的杰作。 基本介绍 襌衣又称“单衣”,是单层的长衣。《说文》载: “襌,衣不重。 [1] ”《大戴礼记》载: “襌,单也。”《后汉书·马援传》载:“…...- 0
- 0
- 39
-
兵笠
兵笠,又名战笠,是明代汉族及朝鲜民族传统士兵帽饰。本是朝鲜王朝时期下级两班所著,主要集中在今朝鲜半岛西北部地区。直至万历朝鲜战争和1636年丙子胡乱过后,更被传播至朝鲜全国。[1] 这种帽也是明代士兵的帽,原型是宋元时期的军帽。但在剃发易服后在中国被禁只保留在朝鲜。战笠上有不同羽毛与饰巾分别等级。...- 0
- 0
- 38
-
Kilim 地毯
Kilim地毯是用于祈祷和装饰的扁平挂毯。“kilim”一词源自波斯语 gelim,意思是“粗暴地传播”。这种编织技术如此广泛传播,以至于该词的形式也被用于许多其他语言:土耳其语、希腊语、克罗地亚语、波斯尼亚语和塞尔维亚语、阿尔巴尼亚语、波兰语、保加利亚语、乌克兰语和立陶宛语。库尔德语有自己的名字:berr。 这些地毯是通过将经纱和纬纱紧密交织而形成的,形成没有绒毛的平坦表面。由于技…...- 0
- 0
- 38
-
冠 (日本)
冠(日语:冠/かんむり kanmuri */?)是日本的一种传统帽子,通常由涂漆的黑色丝绸纱布制成。平安时代至明治维新期间的日本成年男子(朝臣、贵族和天皇)会戴上这种帽子。如今,只有皇室和政府官员在极少数场合(例如婚礼和即位礼)会戴上此类帽子,而且戴上日本冠时往往还要身穿束带。 束带 立缨冠(天皇佩戴) 垂文官佩戴) 卷缨冠(武官佩戴)...- 1
- 0
- 38
-
古希腊-Aphabroma
Aphabroma (ἀφἀβρωμα) 是麦加拉妇女穿的一件衣服。根据传说,当阿布罗塔去世时,她的丈夫尼索斯命令所有麦加拉妇女穿一件与阿布罗塔穿过的类似的衣服,这件衣服被称为 aphabroma。它在普鲁塔克时代仍在使用。...- 0
- 0
- 37
-
百子衣
百子,历来是中国吉祥话(画)的题材之一,意喻多子多福。 元代杨绯桢《六宫戏婴图》诗:“百子图开翠屏底,戏弄碰扭未生齿。” 辛弃疾《稼轩词·鹧鸪天·祝良显家牡丹一本百朵》:恰如翠幙高堂上,来看红衫百子图。 元好问《冠氏赵庄赋杏花四首》之一:一树生红锦不如,乳儿粉抹紫襜褕。花中谁有张萱笔?画作宫池《百子图》。 图案寓意 而百子图案的衣饰,则主要用于新嫁的女子。 陆畅《云安公主下降奉诏作催妆诗》:云安公…...- 0
- 0
- 35
-
半臂
半臂其形似似衫去其长袖,成为宽口短袖衣,其形制与衫齐长。交领、腰下接襕。男子半臂长及膝部。 [1] 部分学者主张“半臂”为男子服饰的,因为唐代史料区分男子半臂和女子半袖。 [2] 唐代半臂面料多以锦,穿在圆领袍衫里面,故称锦半臂。 [3] 隋唐时期的扬州生产半臂锦,是专供制作半臂的彩色纹锦。 [4] 半臂之襕通常为异色,并且自腰而下至膝,形似短裙,襕料则多是较柔软的绫、。唐代衣物帐中提及半臂…...- 0
- 0
- 34
-
大掖衣
河南信阳长台关1号墓出土瑟漆绘残片彩色摹本。有猜测中间这位楚国男子穿着的即是大掖衣。 别名 缝掖、逢掖、逢腋、冯翼、逢衣 分类 暂不明确。暂定为: 服-体衣-外衣-深衣-袍 特征 类似襌衣,而衣袖宽大,具体结构尚不明确。 流行年代 汉代以前,至少春秋时已有 文物依据 暂无服饰实物出土 定义 一种古代儒生、士庶之服,衣袖宽大,亦称“逢掖”“缝掖”“逢腋”“冯翼”“逢衣”。[1] 逢、大同义。逢亦作缝…...- 0
- 0
- 32
-
百鸟裙
百鸟裙,以众鸟羽毛织成的裙。唐中宗女安乐公主使尚方合百鸟织二裙,正视旁视,日中影中,各为一色,百鸟之状,并见裙中,见《旧唐书·五行志》。 据说唐中宗动用国家力量,派军队到岭南捕鸟。许多鸟类因此灭绝竟然造成了一场生态灾难。 《朝野佥载》称,安乐公主造百鸟毛裙以后,百官、百姓之家效之。“山林奇禽异兽,搜山荡谷,扫地无遗。” 安乐公主拥有两件百鸟裙,为旷世珍品。百鸟裙是由负责备办宫中衣物的机构尚方制作的…...- 0
- 0
- 26
-
佩斯利 (Paisley) 图案工艺
佩斯利是源自印度、巴基斯坦和波斯的水滴、腰果花或叶子图案。又称“波斯泡菜”和“威尔士梨”。它的西部名称源自苏格兰中部的佩斯利镇。 在泰米尔语中,这种设计被称为“mankolam”,长期以来一直在印度使用。它类似于芒果,有时与印度教联系在一起。 在波斯语中,这种设计被称为boteh jegheh,自萨珊王朝以来一直在伊朗使用。这种图案在伊朗以及南亚和中亚国家仍然很流行。 它是金织在丝绸或其他优质纺织…...- 0
- 0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