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汉代之后,随着社会对艺术审美 的愈加关注,人物画也随之进人历史的转型 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画脱离了前期的 稚拙风格,开始讲究绘画的技法,“形神”、 “气韵”、“骨法”等审美概念是对这一时期人 物画成就的概括,同时还出现了许多为后世 称道的大师。曹不兴作巨幅画像,心敏手运, 须臾即成,“亡遗尺度”;戴逵图圣贤人物,情 韵连绵,风趣巧拔,百工所范;顾恺之写女 史洛神,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神妙无方;陆 探微画肖像,穷理尽性,秀骨清象,骨法用 笔;张僧繇作风俗画,师模宏远,骨气奇伟, 凹凸立体。
这一时期代表作品主要有顾恺之的《女 史箴图》和《洛神赋图》。另外,一些模印砖 画和石窟壁画等,也都表明了魏晋南北朝时 期的人物画在绘画技法方面的卓越成就。
砖画出行图
砖画出行图 魏晋 泥底墨彩 纵36 X横120厘米 甘肃省博物馆藏
此图绘于一墓室东壁,画的是墓主人出行的仪仗场面。墓主人的骑乘位于武装骑队的中间,前有骑吏四人和手执长矛的骑士作先导,后以携弓执矛的武吏和手持幢、 麾和长矛的骑士为随从。此图色调明快 ,采用了勾填和没骨画法,还用勾勒画法。线描用毛笔中锋画成’凝练概括。构图疏密有致,显示了随行人员的众多。
女史箴图
女史箴图 晋 顾恺之 绢本设色 纵24.8 X横348.2厘米 (英)大英博物馆藏
顾恺之(约345~406),东晋画家,晋陵无锡(今属江苏)人。其“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对我国传 统绘画的发展影响颇深。与曹不兴、陆探隞、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其传世作品还有《洛神赋图》等。 该图根据西晋张华《女史箴》一文而作,描画了古代宫廷仕女的节仪行为。人物造型准确,动态自然,表情 变化微妙,线条飘逸,富于韵律,体现了中古艺术的秀雅和高贵,是现在能够见到的我国最早的专业画家的 作品之一。
列女仁智图
列女仁智图 晋 顾恺之 绢本设色 纵25.8 X横470.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据刘向《古列女传》中的《仁智传》而作,内容是描述历代贤德而有智谋远见的妇女。此图原有内容十五节,共四十九人,现在仅剩十节共二十八人。画中每部人物形成一个有一定关系的独立故事群体。人物旁 边注有姓名和故事梗概。画家在人物画创作中提出的“以形写神”、“悟对通神”等要求,在此图人物关系的 处理和性格神态的刻画中有生动体现。人物五官描写细致,以“铁线描”勾衣纹 ,淡墨晕染出体积感,动态 自然,颇具魏晋之风。
洛神赋图
洛神赋图 晋 顾恺之 绢本设色 纵27.1 X横572.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一作品是以三国时期著名诗人曹植的名篇《洛神赋》为蓝本创作而成。采取连环画的形式展开情节,描画了诗人与洛水女神之间人神相爱的浪漫故事。在创作中作者发挥了 高度的艺术想像力,富有诗意地表达了原作的意境。此画用色凝重古朴,山水树石均用线勾勒,无皴擦,具有工笔重彩画的特色,是我国画史上最早的诗画结合的典范。
毗楞竭梨王本生图
毗楞竭梨王本生图 南北朝 壁画 纵80 X横74厘米 敦煌第275窟
佛教的“本生”,意即前生。此画描绘毗愣竭梨王求妙法心切,毅然同意让人在自 己身上钉千钉的故事。这位毗楞竭梨王就是释迦牟尼的前生。画面渲染了他以超人 的忍耐力承受痛苦的情景,痛哭的家眷增加了悲剧气氛。
列女古贤图屏风
列女古贤图屏风 南北朝 屏风漆绘 纵80 X横40厘米 山西省博物馆及大同市博物馆分藏
漆屏风画始于周代,兴盛于汉、魏、六朝,是封建社会上层享用的奢侈品。该屏风画共五块,以汉代刘向《古列女传》内容入画,主要表现帝王、将相、列女、孝子以及高人逸士的故事,这里选录两幅。画以红色作底,勾黑线,线条飘逸自如,色彩富丽华美。
宁懋石线画
宁懋石线画 南北朝 拓片石刻线画 纵97 X横182厘米 (美)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此画1931年于河南洛阳出土,共八幅,刻有孝子人物、墓主人的曰常生活等场面,是至今所知北魏画像中唯一遗留的作品。画像由右侧开始是宁懋青年、中年、老年三个时期的画像。全画勾线劲挺,衣纹流畅、简洁,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功力和熟练的技巧。
仪卫出行图
仪卫出行图 北齐 墓室壁画 纵160 X横202厘米 山西太原王郭村娄數墓
此图1979~1981年发掘于山西太原王郭村娄睿墓,墓主娄睿为鲜卑人,地位显赫,墓室中壁画面积达两百多平方米,《仪卫出行图》为全墓壁画的精髓。图中描绘了各种人物和鞍马坐骑。构图紧凑,场面宏大,技巧娴熟,代表了北齐的绘画水平。
北齐校书图
北齐校书图 北齐 杨子华 绢本设色 纵29.3 X横122.7厘米 (美)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杨子华,生卒不详,北齐时期优秀画家,其作品巳无真传。此图为宋人临本。画中记录的是文宣帝命樊逊等人刊校五经诸史的故事。画中人物的姿态和陈设,反映了当时士大夫的工作情景。用笔细劲流畅,设色简朴优美,书斋中雅适、散漫的意味被表现得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