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空暇时间做一个系统的关于发簪的分享贴。先自我介绍一下,自己目前还是一名大学生。在大学的几年时光里,热衷于参加各种汉服类、传统文化类的活动。自己本身也是一名资深簪娘,在为自己的发簪爱好挖出遍地大坑,然后不断填坑挖坑中走到现在。在即将毕业之际,回顾之前的几年时光,做一个系统的回顾和总结,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有不足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首先,需要跟大家聊一下关于发簪的知识。以下的内容主要参考《珠翠光华》。大家有条件的可以读一读这本书。
簪饰是发饰的一个小类目,我们今天说的簪坑和簪子大多泛指古典发饰,不做具体细分。但是,还是有必要了解一下细分下的发簪。
簪由笄演变而来,所以,要了解簪,就得了解它的演变由来。笄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盛行,以实用性为主。此外,也扮演着重要的礼仪文化角色。《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仪礼·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从周代开始,女子年满十五岁便是成人了,结发上笄,可以嫁人。因此称女子达十五岁为“及笄”,也指女子已经到了可以许嫁的年龄。即使没有许嫁,到二十岁也要举行笄礼,由一个妇人给及龄女子梳一个发髻,插上一支笄,礼后再取下。所以说,笄与女子有成人许嫁的重要意义。
后来,笄改用金、银、铜等金属制作,针细头粗,强调美化装饰的作用,就演化为簪。在古时候,簪子是很常见的首饰,用来挽髻或是戴在发间作装饰,也扮演着传递爱意的信物角色。最早的笄有骨、玉、陶、蚌、竹等材质。笄的出现,本是为了固定发髻的实用目的,后来,开始刻有花纹,变换造型,镶嵌装饰,有了美的追求。
到了秦代,制簪工艺已经非常精湛,五代时用细金丝盘花制簪,到了宋元时期,簪的材料更加丰富。至明代,金簪运用焊接、掐丝、镶嵌等工艺,将簪头扩大,簪变的更加精致。
簪中有几种特别的样式,这里需要跟大家说一下:
(1) 步摇簪:在簪顶挂珠玉垂饰的簪子,《释名》:“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也。”《后汉书·舆服志》集解:“汉之步摇以金以凤,下有邸,前有笄,缀五采玉以垂下,行则动摇。”如图中画圈的地方。
(2) 耳挖簪:耳挖是用来清理耳垢的,但是古人创造性地将耳挖与发簪结合,别在头上,随身携带。早期多为男子使用,元代开始在女子中流行,明代被冷落,清代进入全盛时期。
(3) 擿(zhi):指头部可以搔头的簪子。《西京杂志》记载,汉武帝经过李夫人身边,就取李夫人的玉簪搔头,至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簪。唐代白居易《长恨歌》云“翠翘鏙玉搔头”,也是指这种簪子。
之前,有同学分不清簪、钗、步摇,这里,我再把自己的认识说一遍。
簪、钗、步摇都有簪首和挺两部分,簪首是以珠翠、宝石、点翠、累丝等工艺制成华美的花饰。挺就是插入发髻的杆。
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
簪,挺只有一股。
钗,挺有两股。
步摇得单独来说,它说白了,就是在簪首的地方会垂挂一些装饰物,随着人的走动,前后摇动。所以,我的理解是,有流苏的发簪和发钗都可以称为步摇,分别是步摇簪和步摇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