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仕女服装审美观浅析

宋代仕女服装审美观浅析
沉少慧*

论文摘要 服装是人类文明由古至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的服装除了是身分地位的象征,更可以反映当时的天气、文化与社会环境。仕女的服装争奇斗艳,选用不同的物料制作独一无二的服装。在宋代追崇自然质朴的环境中,她们对服装的细节与用心令人称道。本论文从仕女服装入手,侧面探讨当时的文化与思想。

关键词 宋代、服饰、仕女生活、宋代思想

一 绪论

服饰是民生的倒影。宋代女性服饰一直被认为是保守的,虽然相较于唐朝,宋代女性服饰无疑是较之厚实,但从研究的角度来看,却能看到当中不同的面貌,如她们也有显露性感的一面。不少学者研究宋代理学的盛行与服饰之间的关系,本论文亦会探讨两者之间是否有紧密的关联,由唐代服饰发展到宋代时的变化又是如何。不过在不到一百年间,两朝服饰相异之大,决不是一家之学说可以左右。诚然,理学自宋而崛起,但其盛行并不在于宋,且宋代仕女日常服饰的样式自宋中期起便固定下来:里穿抹胸或裹肚,下配襦裙及腰上黄,外披长袖褙子,此乃是宋代仕女日常的衣着。那时理学之发展会否有此重大的影响力?宋代仕女日常服饰的发展,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息息相关,服饰可侧面反映当时的民生状况及天气状况,有助更深入了解宋代的生活。“仕女”一词于宋代流行起来,是指后宫妃嫔、侯爵之家、达官贵人之女方家眷,如命妇与仕女等人。她们代表社会阶层上较为上层,是接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妇女。由于她们有一定经济实力,且需要交际应酬,故在衣着打扮上较一般平民别出心裁。历代以来许多流行的服饰打扮,都从宫廷流出至民间盛行,上流阶层可以此为流行的指标。本论文侧重探讨宋代仕女日常的服饰,除可了解当时流行的打扮外,还侧面看出妇女在宋代的地位,如在北宋时贵族仕女地位并不如后世般想像的低下,反而宋代官宦阶级都着重女子教育,故在宋代时才女辈出。

二 宋代仕女服装概论

1. 日常衣裙

宋女性正装以衫、襦、裙、褙子等衣饰为主1。女子身穿交领襦裙,裙束于腰间,长绶带扎结于裙子一旁压着裙子,使它不会过份飘扬。仕女会内穿圆领内衣及长裙,外披长对襟无带无扣褙子2。仕女常服的袖子流行窄袖,显得整个人纤细修长。这便是宋代流行的质朴、拘谨、雅致及自然之审美观。 3贵族妇女日常衣裙,上身穿袄、襦、衫、褙子、半臂等4,其中以褙子最为流行。除了仕女穿着外,男性亦会穿着,可谓宋代特色。袄与襦是比较相似的短衣,但两者的分别在于后者较前者厚实,袄大多夹有棉絮。因为便于工作,故襦衣穿于外,这多在平民百姓家流行;而仕女则多用作内衣穿着,衣外再加配其他服饰5。宋代的衫以轻薄及颜色浅淡为主,衫较单薄,袖子亦短。 6有时仕女亦会在衫内缝一层内里,做成夹衫的模样7。李清照(1084–1155)于《蝶恋花》便提到:“泪融残粉花钿重。乍试夹衫金缕缝。”8金缕是一种在衣物连接之间的装饰,为了不显接口外露,故宋代仕女会在接口的位置缝上金缕作遮掩。 9褙子可谓宋代流行的打扮,除了仕女爱在衣外披褙子,男子亦有此打扮,不过并不如女子般流行。穿着此衣时,仕女可当作常服,而平民女子则可当作礼服,但男子则只能作衬服或非正式的礼服。 10褙子样式多以对襟直立领口为主,可长至过膝,领口袖口及衣服的各片均有缘边,下摆窄小11,穿于襦裙之外,使女子显得细小瘦弱,有弱不禁风之纤柔美态。褙子于宋初时较为短小,后来渐渐加长,发展成为一种袖比衫大、下摆长与裙齐的样式。12宋代褙子于腋下及背后均有带子,穿着时并不加带扣系紧,而是使领口自然垂直。早期时穿着还会系上大带13,到了后来便不再系了,带子垂挂着用作装饰14;两侧不缝合,腋下开胯,故在行走间衣片随动作飘扬,有轻盈之美态15。此处带有唐代“吴带当风”的飘逸美态。 “吴带当风”是指一种唐代时流行的笔法圆转的绘画方法,所绘之人有一种盈盈若舞、宽松飘逸的美态16。宋代虽与唐代审美观不一,衣服处却依然能见到部分唐代的遗风。褙子的衣制主要是直线条裁剪而成,呈长方形的模样,领口为对襟,及在下摆开叉,除了带子外别无其他装饰,17方便行动。由于女子穿时不系衣襟,露出里衣,故此穿着方法又称做“不制衿”,18即不用衣带,两襟自然敞开,露里衣的打扮。宋代女子由贵族仕女至平民百姓大都爱穿着褙子,显得文雅。 19褙子舒适大方,其设计表现了宋人的审美追求,同时又不影响日常生活的活动,故此深受宋人欢迎。20与唐代褙子相比,宋代褙子是长袖的,与隋唐时的半袖褙子不一样。短袖至长袖的发展,是由于宋代天气较寒冷的关系。宋代褙子下摆极长,袖子也比衫长,原本作装饰之用的褙子成了另一种保暖的衣服。长袖子及下摆同时可使仕女身型显得修长及纤细柔美,具修饰及实际作用,因此褙子在当时极流行,成为宋代衣着的主要特色之一。

宋代仕女亦有穿着半臂,即半袖长衣,这是隋唐以来流行的服装之一。里衣除了穿着抹胸外,还会在腰间牵上围腰,所谓围腰又称为“腰上黄"21。除了女子外,男子亦有使用。 22与军服中的护腰相似,女子的围腰以布为制,不似军服有保护要害,免受刀剑所刺的实际需要。其作用看似只能作装饰,但笔者推测围腰的盛行与寒冷天气有关,“腰上黄"可作护肚之用。围腰除可作装饰之外,在肚子加一层保护,使仕女不易受寒和生病。宋代女子的裙,多以罗纱为主,甚至会在裙上缝上珍珠作装饰,如张先(990–1078)《踏莎行》云:“珠裙褶褶轻垂地"23,韩淲(1159–1224)《朝中措》云:“翠袂珠裙"24。裙子亦有以郁金香草染成的,令衣裙也染上郁金香的香味和颜色。此外,裙子的长度和系紧裙子的带子都是长长的。25裙幅分别有六幅、八幅及十二幅,且多褶,当中以舞者的裙子更为多褶。褶裙受五代千褶裙的影响,故一般仕女裙子都普遍多褶,行走之间有婆娑的动人美态。裙色以红、绿、黄、蓝、青等色为主,其中红色多为舞者所穿26。仕女穿着的裙子偏向淡雅文静,多用粉紫、葱白、银灰等颜色。27宋代有一种“旋裙"方便骑驴出行。此裙前后开胯,原流行于女妓当中,及后由一般士大夫仿效。28仕女会于裙内配搭裤子。裤子的样式有两种,一种是穿于裙内不显露,是开裆裤,方便如厕;29其裤有长亦有短,由于裤子穿于裙内,故较重视实际用途,并无装饰。另一种是直接穿在外面。30后者多为平民女子所穿31,称为“褌”。此外还有
一种膝裤,32膝裤是穿在胫部的一种足衣,用作保护下肢。33宋代女子会穿着贴身内衣,主要是抹胸和裹肚。抹胸较短,裹肚较长34。抹胸与现在的胸罩相似,比较短小;而裹肚就近似孩童吃饭时系于身上的兜。不过穿着在内时,一般难以分辨是抹胸或是裹肚,两者的样子都较为相近,只有长短之分。裹肚着重于包裹肚子。35

2. 服装图案及色彩

由于纺织业工艺发达,宋代的丝织品的图案和色彩十分丰富,名目繁多,例如有刻丝楼合、刻丝龙水、小滴珠方胜鸾鹊、滴珠龙团、曲水、荷花、红七宝金龙、黄地碧牡丹方胜等等百余种。宋朝曾一度禁止民间使用某些颜色的衣服,如天圣二年(1024)就曾禁止京城内七人和平民穿着黑褐色地白花的衣服及蓝黄紫地的花样,禁止妇女用白色、褐色毛段及淡褐色匹帛作衣服。 36然而对于这种禁令,民间多数阳奉阴违,如宋代曾禁止印花工艺在民间使用,但依然有地主开设彩帛铺,用公款雕刻印花版印染布料;甚至洛阳还有著名的印花刻版艺人,可见禁而不绝。 37一般仕女服装多为淡雅,裙子多以罗纱制作而成;38图案方面则由唐代规则图案变为更写实的折枝花艺及动物等,更为生动自然39。制作衣服花纹的方法大致有四种,一是织绵、二是印染、三是刺绣、四是彩绘。织绵即是“织”,在织布时刻意织出图案,专人设计花样后,由工人织成布匹。40宋代缂丝的技术更为发达。所谓缂丝是通经断纬,纬丝绕于小梭子,因应不同花纹而变化。这样的图案因为边缘只有经丝相连,所以看似有一道裂痕,近看则似镂刻而成。这种织法能织出精美的花纹,但很费工夫,往往要几年才能织成。在隋唐时因为工艺不成熟,所以作品不多。宋代这种技术进一步发展,创出用子母经的缂法,使缂丝工艺更为精致,甚至把画作运用在制作衣服中。制作一件这样的衣服,时间也比前代更加缩短。 41刺绣有分为五色彩绣和金银线绣42,设计出图案后再绣到裙子上。宋代的刺绣水平亦十分高,受画作的影响大,常以画家作为蓝本。 43印染亦称为“缬”,分别有单色染和彩色套染,花纹可以简单,可以复杂。唐代有一种夹缬镂空印花,是运用两块镂空版中间夹丝帛,然后染色,去掉夹板就拥有印花。宋代在此更进一步,凸纹版和镂空版的印花型制作更见精巧,神奇的花样板也极多。 44宋代还有一种蜡染是运用镂刻的花纹两片木板夹着布料,将蜡熔化后灌注到镂空的花纹中,染上蓝色,再煮掉蜡,就能得到十分精细的花纹。 45绘有泥金银绘和彩绘:泥金银绘就是用金银粉在衣服上绘画,彩绘就是用彩色颜料绘画,色泽比较鲜明,图样亦多变化。 46

宋代的花纹直径可以大至12 厘米,摆脱了唐代小花纹的样式。 47

三 宋代女性服装的审美观形成

1. 社会影响

宋代重文抑武,宋太祖在宋初便杯酒释兵权,实行中央集权。在这种社会的风气影响下,宋代文人崛起,武者受到抑制,故此审美观与唐代有别。当中尤以儒家的传统学说较为盛行,到后期甚至发展出理学。宋初,妇女衣着打扮尚且有唐代的影子。如在王诜(1036–1093)《绣栊晓镜图》中可见48,立于左侧的仕女身穿红色的宽袍窄袖高腰襦裙,与唐代时相似。左侧仕女较为素雅闲静,衣着配色亦较为清淡。这反映当时仕女衣着打扮除了沿袭前朝,更开始有了自己的审美观,处于两朝服饰交替之间。画作上的仕女都较为丰腴,可见宋代纤瘦为美之风尚未盛行。文化风气浓厚,儒家的典雅融入仕女的审美观当中,故此宋代后期的画作中,女子多是偏向瘦削与纤细。大部分文人并不欣赏过于健壮的女性,即使在唐代时,虽然主流的审美观较欣赏丰腴的女子,但也有不少文人歌咏瘦弱女子的诗作流传于世。如白居易(772–846)《和春深》云:“秋千细腰女,摇曳逐风斜。”49宋代因其重文轻武的风气,文人普遍不强壮,不似先秦之时,文人修文习武,游历各国。瘦弱的男性很少欣赏比他们更为健壮的女子,因此为了迎合当时的审美,女子在衣着打扮上偏向弱不禁风,形成一种病态的美。 50在不少词作中,也反映了当时文人的这一种审美观,如秦观(1049–1100)《满江红》:“绝尘标致,倾城颜色……柳柔花媚娇无力……”51欧阳修(1007-1072)《踏莎行》:“寸寸柔肠,盈盈粉泪。”52《全宋词》当中就有不少形容女子弱质纤纤、忧愁长驻的形象。可见在文人眼中,女子的美在于瘦、在于弱、在于愁。在这种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仕女的打扮也越来越清雅修长,褙子的流行也与这大环境的审美观有关。穿着褙子使得仕女整体身形修长瘦弱,另一方面缠足流行起来也与此有关。因缠足使得女子必须恃人而立,娇弱可人,走动起来摇摇摆摆,似无人扶便要跌倒,故在上层社会渐渐流行起来。宋初时仕女服装的审美并与唐代及五代差异不大,依然可见仕女较为丰腴,但及至宋代中期及晚期,审美观变为修长纤弱。审美观的转变,笔者认为因为宋太祖初夺天下,当时上层社会很多将领与宋太祖南征北战,后来受到封赏,所以当时有一定比例的军人;且因刚改朝换代,其审美观沿袭唐及五代遗风,但后来因为重文轻武,武者越来越不受重视,朝中文人众多,故此审美观也日益偏向欣赏瘦弱的女子。过往不少人都认为宋代女子纤瘦的审美观与程朱理学有关,如周平〈唐宋两代女性服饰比较研究〉一文说:“宋人受程朱理学的影响,比较拘谨保守,与唐代的开放富丽相比,宋代的审美趋向朴素、理性。……渗透出宋代女性在理学思想影响下飘逸委婉的审美情趣。"53。理学讲求格物、义理,是一门压抑心性的儒家流派,在北宋开始发展成熟,但真正盛行却在南宋及元朝。由于理学中讲求抑压自身,故此不少学者认为宋代女性服饰的素雅是因为理学盛行所致。如李芽《中国历代妆饰》认为,理学存天理去人欲的理论影响宋代的美学理论,故出现了宋代的理性之美,宋服也因此较为保守和清淡。 54毋庸置疑,宋服相比起唐服是较为保守和清雅,与唐代浓艳之风格显得非常不一样,但若全然把这不同归因于理学,似乎又过于武断。理学在北宋时已有发展,但真正盛行却是在南宋。宋理宗于淳佑元年(1241)下诏推崇程朱理学,此时理学才真正得到承认。在此之前,无论是二程或者是周敦颐(1017–1073)等人,在政事上都不甚得志,理学一直只在民间流行。 55综观宋代仕女流行的服饰打扮,在二程等理学学者生活的时代已见雏型。当时理学虽然在民间已有所发展,像二程及周敦颐常在民间讲学,但从时间上来说似乎无法与宋代女性服饰流行的打扮完全联系。只能认为因为当时儒学盛行,作为儒学其中的理学在后世较为盛行,便有不少人将其与宋代女性服饰的审美观联系起来。宋代以女子清瘦柔弱为主流的审美观,在宋初的诗词及画作里已有所显,因此若言女性服饰因理学盛行而受到抑压,这说法并不能反映宋代女性服饰审美观的形成原因。宋代仕女清雅的打扮,是宋代重文轻武的社会环境所致。因宋代文人地位提升,故他们日常打扮也喜爱清淡儒雅,例如他们闲时喜欢穿着野服和道服,显现文化人的雅致,连将军也是儒将的形象。 56男子尚且如此,那时女子依附于男性,自然也喜作如此的打扮。宋代画作中,仕女的衣服大多偏向素雅。不过虽然服饰上喜用清淡的颜色制作衣饰,在细节上仕女会喜用奢华的装饰,如在两幅布的拼接之间用镶金的花边镶嵌,谓之金缕衣。 57可见衣服整体以素雅为主,但在细节的位置上反映出仕女内心真正追求的审美观。宋太宗(939–997)端拱二年(989),朝廷下令禁止命妇以外的女子使用销金、泥金及珍珠等点缀衣服,到祥符八年(1015)后连命妇也不能使用58,全面禁止使用奢侈之物装饰衣服。只是这样并不能杜绝女子使用奢华美丽的饰物装饰自己衣服。如李廌(1059–1109)《师友谈记》当中记载:“太妃暨中宫皆镂金云月冠,前后亦白玉龙簪,而饰以北珠,珠甚大,衣红褙子,皆用珠
为饰……”59宫中女子尚且如此,更不难看到士族之女子服饰的华美细节。从南宋出土的宋墓当中,亦见女子的衣服在领边、袖边、大襟边、腰部和下摆部分镶边或绣有装饰图案,以印金、刺绣等方式制作精美的衣服。 60由此可见,宋代的女子较前代着重细节,衣装大体上为了迎合男子的审美观而显得修长清雅,但也花不少心思在服装细节的位置上,务求与众不同,突出自己。

宋代女子的审美观带有一种矛盾与压抑,一方面因为社会环境影响,男子尚儒学,偏爱儒雅纤瘦的女子;但另一方面,女子争奇斗艳之心无因时代变迁有所改变,故追求细节上的精美。如祥符八年的禁令后,在南宋的宋墓里依然能发现仕女的衣服装饰了金边。这证明当时仕女对自身打扮有一定的要求,不是单纯依从男子的审美观,打扮时只追求淡雅简朴。然而受到宋代时整体社会环境的审美观影响,她们在打扮时乃会以质朴自然为主,只是在衣装细节追求上会更为细致;别出心裁的图案和金边,正是她们对美的追求的表现。

2. 自然环境影响

宋代流行穿着褙子。褙子在前朝已有样式,只是那时样式较短,及至宋代才渐渐加长。宋初之时的褙子样式比较短,及后渐渐加长,形成宋仕女图上的模式。褙子的流行除了因为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仕女的衣着打扮都偏向清雅修长,而长长的对襟褙子正好使女性的身型看上去更瘦削纤弱。宋褙子两边不缝合,走动时随风飘起,有动人的美态。由此可见当时亦流行飘逸之美,但流行样式的体现与唐代的不一样。这因为当时的天气较唐代时严寒,故此仕女在打扮上因应环境而有所不同。由隋唐到宋初(600–1000 年期间)是为温暖期,公元1000 年后,宋代开始进入寒冷期,气温较低,比较干燥,年平均温度相差1°C 左右,连农作物的生长期也会有15 天至20 天的误差,年降雨量少了50 至150 毫米。 61马强〈唐宋时期西部气候变迁的再考察──基于唐宋地志诗文的分析〉中即提到,宋真宗(968–1022)时期,冬季后的气温回升得很快,可见那时处于温暖期;之后天气便转为寒冷,在北宋末年时一些气候本来较温暖的地方也出现了寒冬。 62总结来看,北宋初年的天气依然和暖,因此仕女穿戴的服饰以轻便为主,故褙子短小短袖,款式与唐代流行的服饰相似。及后在约公元1000 年左右,宋代的天气转为寒冷,这时仕女为了保暖,衣服也明显有所加厚。褙子下摆越来越长,短袖成了长袖,不但保留褙子的特色,还能作为另一层外衣保暖。除了褙子外,她们流行穿着夹有棉絮的袄和腰上黄。这些打扮也是因为当时的天气开始转为寒冷,冬天较长,气温回升的速度也慢,衫显然过于透薄,不适合保暖;腰上黄则可以保护肚子,免得受寒生病。当时普遍气候较为干燥,故此褙子两侧亦不作缝合,在凉风吹起之时显得文雅飘逸。故宋代审美虽然崇尚飘逸风流,但衣服上表现方式和唐代有别,只因当时的天气较唐代寒冷,薄纱大袍已不能保暖,宋代仕女的衣服便开始加厚。不少学者如黄能福、陈娟娟和黄钢所编的《服饰中华︰中华服饰七千年》直言:“……到宋代进一步压迫妇女的缠足陋习在汉族统治地区普遍推广,使中国的封建服饰文化更加趋向守旧和封闭。”63因此认为宋代仕女的服饰保守,其实此说并不完全正确。固然宋代的社会风气因为文人众多,对女性的钳制和压抑亦多。宋代重视女子的操行,官宦之家的女子自小便被要求读《女诫》、《烈女传》等书籍,要求她们修身养性,有极好的妇德教育。 64当时女性自小接受这种道德教育,自然慎言规行。不过那时仕女同时亦接受诗文教育,才女辈出,如李清照(1084–1155)便是当中的佼佼者。女子可在这时代显露才情,扬名于世,可见对女性的压抑并不如后世
所言般巨大。官宦之家的女子自小接受诗文与妇德教育,因此衣着打扮上自然不会轻披薄纱;而另一方面受天气影响,穿着薄纱不能保暖,无法长期作此打扮。从健康的考虑上,宋代仕女的服饰必然出现较为贴身与保密的打扮,到北宋后期便形成独特的打扮。虽然宋代仕女服饰素雅,但在细节上不难看出她们精细之处,如纺织工艺在宋代得到极好的发展,足以证明当时对衣服细节的追求,大于对整体奢华的追求。仕女服饰甚至会镶金和珍珠,还会绣金边等来装饰衣服。故若把宋代女性服饰的审美一概归因于当时风气保守,并不合适;反而应该谓其自然天气与人文环境两者的结合,
形成了宋代女子服饰的独特文化。

3. 宋代女性之“开放"

宋代女性的打扮有其性感之处。她们的衣服用料虽然厚实,但也有无形中透露性感的地方。如她们上身大多只穿着抹胸或裹肚,再配以褙子,褙子不系带,尤其自然垂于身侧,因此胸脯依然能从中隐隐透露出来。在泸县宋墓群的侍女石刻便有作此打扮,其中一尊清楚可见胸线自抹胸中显露出来。 65褙子的带子在宋代成了一种装饰,两侧不缝合,任由衣片在风中飘扬,露出里面的衣服,即使贵族妇女亦爱作此打扮。因此宋代并非完全保守,仕女打扮上有其显露女性身材的一面。当然若以此来把宋代与唐代相比,宋代仕女的穿着自然较保守;但若对比元代贵族女子及其侍女的服饰,宋代依然有其“开放"之处。即使到了南宋,在理学大行其道的情况下,女子服饰并无太大改变。上身穿着抹胸,下身配襦裙及腰上黄,外披褙子,可谓宋代仕女一贯的装扮。褙子不系带,两侧不缝合,纤瘦的身材显露无遗;而且当时文人不认为女子作此打扮是为放肆,反而觉得女子这样穿着无限风流。赵长卿(生卒年不详,活跃于1208–1224 年之间)的《探春令》便有一句:“疏篱横出,绿枝斜露,笑盈盈地。悄一似、初覩东邻女,有无限、风流意。"66可见当时女性装扮并非保守,而是打扮“风流"。这种身穿褙子、裸露半胸的打扮甚至受文人欣赏。此外,这种装扮并非烟花女子的装束,而是“东邻女”的打扮。一个普通人家的女子尚且有此风情,不难看出贵族仕女的姿态。 《探春令.元夕》又有云:“闹蛾儿转处,熙熙语笑,百万红妆女。"67反映当时女性在节日外出的样子。女子三五成群、笑语盈盈地逛街,头上戴着花冠,脸上画着精致的妆颜,因此引得蛾儿围着转圈。虽然宋代女子受妇德教育,不轻易抛头露面,但在节日时仍可以约同三五知己一起逛街,侧面看出她们日常生活中仍有自由,在节日时还是会盛装打扮出行,脸上带着红妆。虽然作品中无直接描写裙子的美态,却不难想像她们身穿带美丽刺绣的襦裙及外披褙子的模样。

四 结论

宋代仕女的衣服大体素雅,但细节上却显得奢华。宋代仕女尤其喜欢穿着长褙子。宋之前已有褙子,但是样子较为短小,并不独立成衣。到了宋初时,褙子还比较短小;到了宋中期,褙子下摆加长,袖子也加长成了长袖褙子的样式,这样式在宋代一直流行至南宋。宋代仕女大多喜爱在里面穿着抹胸或裹肚,下身配以裙子,腰上戴有“腰上黄”,外披长袖长摆褙子,褙子不系带,两侧不缝合,走动时有飘逸之美感。因为当时朝廷的鼓励,宋代的纺织业进一步发展。宋代官营纺织坊规模巨大,如杭州、苏州和成都是三大织锦产地。民间方面也有纺织坊。因纺织业发展蓬勃,当时布料的花色和品种亦非常繁多,使得宋代仕女的衣服更为精巧,如她们会在布与布之间的拼接口镶金或者绣金边等,追求精美的细节。宋代审美观受重文抑武影响,男子较欣赏纤弱的女子,喜欢女子依附于男子。历代不少学者认为宋代仕女日常服饰保守是由于理学盛行,其实不然。在理学发展的开始,宋代仕女的服饰打扮基本已定下基础,只是每段时间流行的风貌有微小的差别。理学在南宋才真正被重视,故不能谓宋代女子服饰保守是源于理学。另一方面,宋代仕女的服装亦有“风流”之处,并不能以保守一言概论之。宋代仕女衣着较为厚实是因为受社会影响,如文人较欣赏淡雅的女子;加上宋代仕女接受女德教育及诗文的教育,故宋代女子服饰有儒雅化的迹象。最后,仕女的服饰亦受自然环境所影响。宋代中期后,中国开始进入寒冷时期,太过轻薄的衣服不适合于宋代时
穿着。种种因素造成了宋代仕女服装独有的特色。

 


1 袁英杰:《中国历代服饰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年),页126。
2 袁英杰:《中国历代服饰史》,页127。
3 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编:《中国艺术史图典︰服饰造型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 年),
页135。
4 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年),页289。
5 孙世圃:《中国服饰史教程》(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9 年),页132。
6 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页290。
7 向景安:〈中国历代妇女的服饰演变与发展〉,《文博》,第5 期,1995 年,页26。
8 唐圭璋编:《全宋词》(北京:中华书局,1988 年)第二册,页929。
9 向景安:〈中国历代妇女的服饰演变与发展〉,页26。
10 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编:《中国艺术史图典︰服饰造型卷》,页144。
11 孙世圃:《中国服饰史教程》,页132。
12 黄能福、陈娟娟、黄钢编著:《服饰中华︰中华服饰七千年》第二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页200。

13 孙世圃:《中国服饰史教程》,页133。
14 黄能福、陈娟娟、黄钢编著:《服饰中华︰中华服饰七千年》第二卷,页200。
15 孙世圃:《中国服饰史教程》,页133。
16 徐改:《中国古代绘画》(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年),页61。
17 向景安:〈中国历代妇女的服饰演变与发展〉,页26。
18 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编:《中国艺术史图典︰服饰造型卷》,页144。
19 华梅:《中国服饰》(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 年),页51。
20 田天:〈宋代女性服饰及其文化蕴涵〉(山东艺术学院硕士论文,2015 年),页26。
21 黄能福、陈娟娟、黄钢编著:《服饰中华︰中华服饰七千年》第二卷,页201。
22 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页290。
23 唐圭璋编:《全宋词》第一册,页59。

24 唐圭璋编:《全宋词》第四册,页2262。
25 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页290。
26 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页291。
27 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编:《中国艺术史图典︰服饰造型卷》,页143–144。
28 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页291。
29 杜钰洲、缪良云:《中国衣经》(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 年),页65。
30 杜钰洲、缪良云:《中国衣经》,页65。
31 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页291。
32 向景安:〈中国历代妇女的服饰演变与发展〉,页27。
33 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页291。
34 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页290。
35 黄强:《中国内衣史》(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 年),页80。

36 王泽明:《中国古代服饰》(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年),页37。
37 黄能福、陈娟娟、黄钢编著:《服饰中华︰中华服饰七千年》第二卷,页210。
38 王泽明:《中国古代服饰》,页39。
39 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编:《中国艺术史图典︰服饰造型卷》,页144。
40 袁仄主:《中国服装史》(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年),页70。
41 王雪莉:〈宋代服饰制度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年),页37–38。
42 袁仄主:《中国服装史》,页71。
43 王雪莉:〈宋代服饰制度研究〉,页37–38。
44 王雪莉:〈宋代服饰制度研究〉,页39。
45 王雪莉:〈宋代服饰制度研究〉,页39。
46 袁仄主:《中国服装史》,页71。

47 孙世圃:《中国服饰史教程》,页135。
48 斯诺编:《宋人人物》(北京:中国书店,2011 年),页62。
49 彭定求等编:《全唐诗》第十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60),卷449,页5065。
50 周平:〈唐宋两代女性服饰比较研究〉(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8 年),页10。
51 唐圭璋编:《全宋词》第一册,页471。
52 唐圭璋编:《全宋词》第一册,页123。

53 周平:〈唐宋两代女性服饰比较研究〉,页10。
54 李芽:《中国历代妆饰》(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年),页106。
55 王雪莉:〈从学术到审美习俗:理学与宋代服饰文化关系初探〉,《教育教学论坛》,2012 年第S1 期,
页184。
56 竺小恩:〈论宋代服饰文化的儒雅化趋向〉,《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年第5 期,页13。
57 任欢欢:〈宋代女性生活消费研究〉(河北大学历史学硕士论文,2011 年),页12。

58 柴勇:〈宋代奢侈禁令与奢侈消费〉(河北大学历史学硕士论文,2004 年),页14。
59 李廌:《师友谈记》 (北京:中华书局,2002 年),页17。
60 袁英杰:《中国历代服饰史》,页128–129。
61 程遂营:〈唐宋开封的气候和自然灾害〉,《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 年3 月,页47–48。

62 马强:〈唐宋时期西部气候变迁的再考察──基于唐宋地志诗文的分析〉,《人文杂志》,2007 年03
期,页138–139。
63 黄能福、陈娟娟、黄钢编著:《服饰中华︰中华服饰七千年》第二卷,页180。
64 马莉:〈宋代女子教育〉(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年,页22。
65 李雅梅、张春新:〈泸县墓葬石刻的侍者服饰〉,《文艺研究》,2008 年03 期,页151。
66 唐圭璋编:《全宋词》第三册,页1780。
67 唐圭璋编:《全宋词》第三册,页1775。

声明:服饰易汉服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为了能让本站持续长久的更新下去,大家可以赞助一下本站。

给TA捐助作者
共{{data.count}}人
人已捐助作者
资料

蒙古服饰-简介

2025-4-21 2:57:11

西方

探索中国河西走廊的历史:丝绸之路的门户

2023-10-9 15:11:44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