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文学中。海派一词是当时北京进步作家沉从文为了批判活跃在上海的苏文、穆时英的文风而发明的。
随后,京派和海派分别象征着两种对立的文化。京河有着传统而真实的形象。海派是全新的,是中西结合的产物形象。
京派和海派不受地区限制。京派不只限于北京,海派也不等同于上海。京派和凯派代表了两种艺术和文化风格。
人一旦分派,后人就赋予其意义,从而扩大误解。下面的解释出自京派七腔,但解释得好像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京派词在清代就已经存在一样。
清末汉族妇女流行京派旗袍,它对旗袍进行了改进,腰部收窄,融合了汉族元素的百合、左右开衩。就这样,京派旗袍就完成了。民国初年,旗袍西化,由平面剪裁改为立体剪裁,民国旗袍又称海牌旗袍。
不用说,从平面裁剪到立体裁剪的转变是服装西化时常犯的错误。就像在日本,人们也常说和服是平面裁剪的,衣服是立体裁剪的,但在西方谁会不使用图案来裁剪呢?除了立体裁剪之外,世界各地的人们通常使用平面裁剪来制作三维服装(笑)。
京派和海派旗袍的辨别在很多方面使事情变得复杂。
京派和海派的旗帜和袍子可以与王家卫电影《一代宗师》中的比较。章子怡饰演的“宫二”身穿深蓝色旗袍。礼服的袖口、袖口、下摆都饰有细密的白色蕾丝滚边,显得美丽又优雅。而且她的头发在中间编成辫子,看起来很漂亮。背景中的妓女烫着卷发,形成强烈的对比。观众的目光被宫二吸引。宫二的非凡神圣,与张爱玲笔下的“床前明月光”如出一辙。
如果区分京派和海派的区别,但章子怡饰演的“宫二”似乎很可能会穿着京派旗袍,而其他的妓女穿的是海派旗袍。
我觉得滚边太粗,这不是京都派的特点,而是清朝旗袍的特点。
那么,1920年代的汉服(背心式)也有粗花边滚边,但在上海也流行,所以不能称为京派风格。
另外,即使我们考虑的是京派风格的深蓝色旗袍,对于 1930 年代海派旗袍中流行的阴丹士林染料的靛蓝颜色,我们应该怎么看呢?
如果你强行使用没有固定定义或概念的“京派”和“海派”这两个词,你最终会陷入混乱。京派旗袍风格的女性似乎更关心宽松的A字线条,而不是滚边的粗细或白玫瑰的整洁。
还有一种理论,如刘瑜的《中国旗袍文化史》,认为京派的根源可追溯到清朝时期北京旗袍,这一点令人困惑。然而,刘瑜只用了一页就简单解释了,并用了一章来解释海派旗袍。
海派的特点是创新、灵活、吸收西方艺术,商业气息浓厚。京派风格凝练、简洁、正式。
海派人的风格反映在称为“海派服装”的服装领域。然而,“京派服装”这个说法并不常见,但这种服装风格就像“海派”一样存在。京派旗袍和海派旗袍各有特色。不过,恐怕我几乎能读懂其中的妙语了。妙语写在目录的“结论”部分。
海派文化在20世纪30年代日趋完善,海派旗袍也在20世纪30年代达到了黄金时期。海派旗袍在 20 世纪 30 年代的民国时期中占据主导地位。只要提到1930年代,人们一定会想到海派的美景。
没有近代上海的发展,换言之,没有大开国门,就没有旗袍西化,也就没有“海袍”。'' 海派旗袍最显着的特点是其传统的风格和不拘一格的设计。
当时,在汉服之外,不仅穿西式大衣、大衣、羊毛衫,还有西式折领、V领、荷叶领、荷叶袖、开衩袖等。 ..
后来,随着改良旗袍的出现,这种结构更加西化。与以往不同的是,增加了胸省、腰省、镶袖、肩缝、垫肩等,追求完美身材。旧式的大领子和繁琐的装饰逐渐消失了。
由于纤维进口的增加,从各种丝绸和缎子到棉、羊毛和拉格萨,旗袍的面料变得相当充足。一时间,“透明、暴露、轻薄”成为旗袍的流行标准,因此采用了蕾丝和半透明的合成纤维或丝绸。
另外,旗袍的廓形修长,特别适合南方女性纤细修长的身材。因此,海派旗袍发挥了时尚的引领作用,风靡上海外滩的大街小巷。在20年代和1930年代,海派旗袍是一种趋势。
然而,在 20 年代和 1930 年代,海派旗袍是一种变化无常的时尚。裙摆的高度上下不一,一不小心就会过时。这种时尚确实要“迎头赶上”才行。
时尚就像商业产物,是商业化大都市的产物。海派旗袍作为上海的产物,与社会心理、商业利益密切相关。
开港之初,上海由于与欧美交往增多,深受西方潮流影响。时尚产业发展迅速。20世纪30年代,上海成为一切时尚的中心。毫不夸张地说,它是“全国时尚中心”,有“东方巴黎”的美誉。海派旗袍也成为各地效仿的典范。
京派旗袍
由于图片太少,我就用参考书目《世界服装博览会:中国国旗旗袍》,包铭新主编。
为了获得印象,请看下面的插图。
目前,没有提及这幅插图是在哪个时代绘制的,但考虑到京派和海派旗袍的时代背景,它可能是从 1920 年代到 1940 年代。裙子部分的中间强调了折线。
不过,看看下面这张京派旗袍,似乎这不一定是标准。
据说这张照片拍摄于1932年。一个像女人一样的身材,身穿清末旗袍,头发为“达拉扬”,脚穿花盆鞋。这张照片是在清朝灭亡20年后拍摄的,因此很难判断照片中的女人是否仍然穿着传统服装或只是为了摄影效果。
众所周知,晚清的一些旗袍上有丰富的刺绣。
嗯,我觉得它比海派旗袍更夸张,所以我想现在就足够了...... 在包铭新的新版《中国国旗旗袍》中,他拿起一张1920年代在北京东安市场怡生照相馆拍摄的照片,说道:“不言而喻,这是北京风格的旗袍,但它与海派旗袍有很大不同。“不,”他说(第 75 页)。
这是照片。
这件两件套本身就很难称为旗袍,所以包铭新很擅长称它为旗袍。那么,对于我来说,我更喜欢中式衬衫(夹克)和汉服,这也算是标准的服装。
顺便说一句,左边的女人的夹克穿着一件海军蓝色的旗袍。中间有一条折痕,但我不确定这只是折痕还是切口/接缝。不过,并不意味着可以中途穿上、脱下。她右肩附近的一颗盘扣表明这件夹克有一个大领子。右边的女人一定穿着白旗袍,但我看不清接缝和图案……!
我想这种旗袍,或者说旗袍,在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就已经存在了。
你怎么看待这件事?
这是 Akira Hikaru 在 1927 年绘制的插图。
如果背心和袖子缝在一起,这件夹克就是中式衬衫或中式夹克。它有立领、大领、中式盘扣、开衩(虽然看不到),所以具有旗袍的形状。
这种类型的夹克在形式上与旗带长袍相同,有时被称为棕褐色帽带夹克。另一方面,及膝的旗袍有时被称为短旗袍(例如徐化龙,《民国服饰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149-150页),白云,《中国旧旗袍:老招佩》。《老挝广告标准旗袍的变迁》,光明新闻出版社,北京,2006年,124页。这是后者的相关部分。
通常,日历海报(广告海报)是从上海寄来的。如果该插图的假定背景是上海或其周边地区,则可以说这是一面海派旗帜。“不用说,这是京派旗袍,但与海派旗袍没有太大区别。”“中国旗袍”是相当有标志性的。
京派旗袍有什么特点
不管怎样,我们来看看包铭新的“中国旗袍”。
民国初年,北京妇女成为上流社会的源泉,因此北京中产阶级的构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上流社会的影响。另一方面,并没有完全更新旗袍的内在动机。上流社会以前清遗留下来的名门望族、武将、政要为主,他们大多按照旧制穿着旗袍。
因此,相比于海派的创新,京派显得更为保守。与 海派不同,京派 旗袍代表了一种不受时尚影响的传统风格。也许海派文化可以称为西洋文化,京派文化可以称为大陆文化。
北京的地理位置并没有培养西方文明的吸引力。老北京的官僚机构也不鼓励吸收或包容外来文化。
八旗的特点不是中西合璧的奢华,而是乡土风格的质朴。
旗袍的款式通常是扁平、宽阔、肥大、胸部较大。面料以传统的丝、缎为主,比较厚重。普通百姓的旗袍大多是棉质的,可以做简单的衬,也可以做衬。
印花布比海派少,色彩也不受西方影响。相反,旗袍的装饰比海派的要丰富。海派旗袍注重女性的身体,因此它的目的是表达人而不是衣服。京派旗袍体型较大,人体成为次要考虑,所以装饰必须精美。海派旗袍则为了充分展现了它的魅力。
京派旗袍不如海派旗袍时尚。这里的时尚并不是奢侈,而是新奇。
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北京女性不仅穿长裙,还穿旗袍。与改进后的海派旗袍不同,京派旗袍的款式并不丰富。上海的新款至少在四五个月后才出现在北京,但潮流的款式却被拒绝接受。
尽管如此,北京女子旗袍逐渐受到上海旗袍的影响。而且下摆线也上下起伏,不过时间比上海晚了一点。
结论:京派旗袍像个贵妇,海派旗袍像个摩登女郎。
京派和海派各有各的优点。
按照包铭新主编《世界服装博览会:中国旗袍》的理论,京派就像贵妇,海派就像摩登女郎。京都派是古典派,海派是浪漫派。
但随着历史的变迁,具有现代特征的海派逐渐成为主流。20世纪30年代,海帕旗袍的款式进入了一个循环,至今没有本质的变化。
这么一想的话,似乎京派旗已经衰落,而海派旗袍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
不管怎样,使用旗袍作为服装已经取得了进展。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西化都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看来我还是喜欢京派旗袍,哈哈!
传统的女人哈哈
京派太保守了,看懂了
我觉得海派的更时尚
下次买套旗袍穿穿
很详细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