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旗袍"造型与结构的变迁
摘要:通过比较20世纪初各个时期“海派旗袍”的典型款式,分析了“海派旗袍”的造型、结构、工艺装饰等闪素的源流与变 迁。揭示了以此为代表的中国近代女装“融合中西”的改良方式以及从平flIf结构逐渐走向立体组合的成型过程,不仅是对中 国近代女装发展历程的探讨,更希望成为中国现代女装造型设计与结构创新的借鉴。
关键词:旗袍;改良;造型;结构
人类的日常生活见证了服饰文化的发展历程.20 世纪初产生于上海并随之风靡全阁的“海派旗袍”就是 近代中国服装史上“西风东渐”的一个见证。它的产生 与发展。不单是一个地域性的服饰文化现象,更是近代 中罔女装造型、结构发乍根本变化的茕要标志。它由因 袭而改良.最终彻底突破了“平面装饰”这一延续数千 年的服饰形制.为近代中国女装完全走向“立体造型” 奠定了基础。分析、比较、研究旗袍的造型与结构变迁, 不仅有助于当代服装设计师借鉴其形制,更能在造型 构思、结构创意的领域哩鉴古拓今。
1 “海派旗袍”的产生
旗袍原为满族人的袍服。清代称编入“八旗”之人 为“旗人”。因而旗人之袍被称为“旗袍”。其中“旗女之 袍”一直以北京为中心延续着宽大繁缛的形态,尤其在 嘉、道之后.“旗女之袍”的形制开始被汉族女性接受并 改进,形成rr结构简单、装饰复杂、造型宽松、腰身平 直、袖长至腕、衣长至踝,锦缎衣料、重镶复滚的特征, 这种特征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ll】。辛亥革命后,在国民 政府“新生活运动”的倡导下,传统“旗袍”样式逐渐被 抛弃,中国女性的形象伴随着精神面貌一起得到r解 放,改变了长期以来束胸裹臀的装扮。着装上表现自然 体态曲线美的观念得到推崇。 “首开风气之先”使20世纪初的上海成为中国 流行时尚的最前沿,特定的地域文化和崇洋风尚对 民众的着装观念产生极大影响,尤其30年代之后, 上海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业和新生活运动的中心。“标 新立异”的审美取向很自然地促使人们对传统旗袍 的造型、结构以及穿着方式进行改良。 别于传统式样的上海旗袍。一般把这种成型于上海、 有别于传统、以上海风格为基调、流行于20世纪近 四十年。并且现在仍有延续的民国改良“旗袍”称之 为“海派旗袍”。
2 “海派旗袍”的造型变迁
旗袍源于清代“旗女之袍”的衬衣和氅衣【21。“海派 旗袍”的成型过程是对“旗女之袍”的造型、结构以及 装饰风格逐渐改良的过程。20世纪的第一个10年是 清末向民初的转折期。当时受留R女学生的影响,在 上海出现r新式女装,这种以窄而修长的高领衫袄搭 配黑色长裙,不施质纹、不戴首饰、上衣配下裙的“文 明新装”一度成为最流行的服装。20世纪20年代,因 受两式服装形态的影响。上海新潮女性的时尚装束日 趋华丽矫饰,《海上风俗大舰》中对当时所谓的“奇装 异服”作了很形象的记载13J。此时正当是民国新旗袍改 良成型的初始期。从形态方面看,旗袍之所以从原来 “旗女之袍”的“宽松直身”向着“称身合体”转变,无疑 是受到了西洋服装造型和结构的影响,只是碍于传统 习俗和道德观念的制约。着装的审美取向在短期内难 于接受。 “海派旗袍”的最初样式是以无袖长马甲的形式出 现的.1926年。长马甲同短袄合并就产生了民国时期 的上海新旗袍样式。“海派旗袍”的早期形制与传统区 别不大。除了衣身装饰上删繁就简外,造型窄长而修 身;结构上则沿用平面裁剪,但细节处理略显着意,表 现在:在直线造型基础上,将腋下与腰身部位略微收 进、下摆略放、侧缝略微外斜、收腰则不明显、通常配以 倒大袖。整体呈现修长而平直的形态。
由于时世风尚的 趋同现象,这种旗袍与同时期的“文明新装”在外轮廓 造型上非常接近,只是在上下装结构上存在分与合的 差异(图1)。 1930年之后,“海派旗袍”除了肩袖部分仍大多采 万方数据 一50— 翁 图l 20世纪“海派旗袍”的造型变迁之一 宵宙 用连身平直结构外.身片处理则大量开始女装洋服连 衣裙的造型方法。出现了前后身片的省道、长袖旗袍的 腋下分割(开刀)等处理余缺的结构,这砦造型修正使 旗袍更加称身合体。此后,“海派旗袍”的形态基本稳 定。细节则不断随流行而变化着,直至1950年初,“海 派旗袍”一直是我国城市女性和乡村知识阶层女性的 常、礼服的基本形制(图2)。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受 意识形态导向的变化影响。旗袍被归为资产阶级生活 方式而遭唾弃并迅速消亡,直至80年代,随着改革开 放。“海派旗袍”得到冉度复兴,成为当今中国女性礼仪 服装中的重要类别。 耵 图2 20世纪“海派旗袍”的造型变迁之二 霞岔
3“海派旗袍”的结构改良
20世纪早期,作为开风气之先的时尚中心,上海 女性的着装主要混合着三种倾向。其一是洋装化倾 向.洋装是随着西方列强而进入上海的舶来品.从造 型、结构到装饰完全按照当时西洋服装的程式复制。 其二是延续古制的传统倾向,延续占‘制的女装则主 要分布在中老年女性和劳动妇女这一阶层中。由于 着装观念的定式作用,她们的服装造型与结构难以 改变。其三是受欧美服装造型和西洋裁缝技术影响 的以新式旗袍为代表的改良倾向,“海派旗袍”结构 的总体特征正是以这种改良旗袍为前提的。 上海女学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作俑者。当时象征着 知识女性的女学生。她们文明、时尚,成为民国新女性 的理想形象。以至于社会名流、青楼女子等时髦人物纷 纷扮作女学牛模样。1929年,当时的国民政府颁布了 服饰制度的条例,其中规定旗袍为“齐领,前襟右掩,长 至膝与踝中点,与裤下端齐,袖长至肘与手脉中点,色 蓝,纽扣六”,确定了典型的旗袍式样14J。这一服制条例 的颁布确立了民国新旗袍式样的基本形制,在世风观 念的导向上给予了新兴着装方式以肯定。 30、40年代足旗袍的全盛期。其基本廓形已臻于 成熟。30年代后期人们参照西式裁剪方法对旗袍的结 构进行了改良.从现存实物看.更多出现在长袖的呢、 棉、夹等秋冬装旗袍结构上,为r解决腋下褶皱量问题 而采用了斜肩分片、腋下收量或分片配袖;为了更加突 出胸、腰、臀三围的立体感而将前后腰身适度收取省量 等种种新式结构设计,使传统的一块布式的平面裁剪 走向了分体组合151。此后,这种改良结构被广泛衍川到 短袖和无袖旗袍的结构设计中,使旗袍的造型愈加称 身合体。 从“海派旗袍”的造型变迁可见.由掩盖人体的宽 松的直线造型转向表现人体的半紧身、紧身的曲线造 型【6】正是它在保持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逐渐吸收 西方服饰的审美观念和制农技巧。融合东西文化的表 征。“海派旗袍”融合中四的结构改良,町以说是中国女 装结束延续数千年平面结构历史的一种标志,是中国 服装迈向立体造型的第一步,它的成型为中国服装的 结构设计和技术创新开辟了一条新思路(图3)。 图3 20世纪“海派旗袍”的结构变迁与比较
4“海派旗袍”的工艺与装饰
从造型特征来看.清代旗女的氅衣应是旗袍的原 型。但氅农是外套,松直而宽大,两侧对称开叉高至腋 下;旗袍则内穿不多,且追求称身合体,两侧叉位必然 降低。从传世实物来看,1940年以前的旗袍通常较为 宽松,开义也很少有高过膝盖的,据旗袍老技师回忆, 因为紧身程度和开叉高低通常被视为判别某种职业和 身份的标志,旗袍无论长短,开叉位置一般在膝盖上 下一寸处变化.良家妇女决不会穿过于紧身和开高叉 的旗袍.大家闺秀的长旗袍歼叉苌至只有三寸左右, 只求便于行走即可。1940年以后,随着观念和潮流的 万方数据 一5l一 变化,旗袍的合体程度提高,两侧开叉也随之上移,有 些新潮人士甚至开叉至大腿中段上下.而一般民众所 穿旗袍的开叉仍然定位在膝盖上下一寸左右。 限于服制,传统旗女之袍原无配领。清末民初时 立领逐渐在服装上得到普及,造型多根据季节、品 种、流行等因素在宽窄、方圆之间进行变化。“海派旗 袍”的配领工艺与清末女装袄衫上的衣领工艺完全 一致,与西式女装衣领缝制工艺不同的是。旗袍工艺 是后配领,也就是领子和衣身分别制作好之后再用 手工撬针连接而成,这样不仅解决了一次成型后领 窝与领子处由于镶绲饰边引起的厚、硬的弊病,而且 方便破损更换.有些旗袍则配有多个造型不同的领 子,使一衣多样.常换常新。
但1940年以后,这种方 式则逐渐消失。 作为中国最大的现代纺织产业和商业的中心, 上海一直是国内外面料商们的必争之地。而占尽天 时地利的“海派旗袍”.选料上却奢俭自由,可塑性极 强。自始至终,大量的洋绸、洋布、洋呢、蕾丝等新型 面料都被用于旗袍中。由于机织面料图案新、色彩 艳、质料细、牢度强、价格低,深受社会各阶层女性的 喜爱。
1930年开始。随着西方时尚潮流的影响。世俗 风尚愈加趋利务实、追新逐异。有些夏装旗袍选用薄 而透的洋纱、烂花绸。面料轻柔,花色精巧,衣内还要 穿着同色或撞色衬裙。身动而色变,充满幻彩效果。 有些则运用精美的蕾丝装饰在衬裙开叉处,随步态 而卓显风情。此外.手工钩编也被用于旗袍设计中, 当时上海的钩编名家冯秋萍女士还设班授徒.专门 推广手工钩编技术,至今传世实物中仍然能见到手 工钩编的丝质旗袍。
1920年以后。“海派旗袍”承接传统、吸收时尚.在 简化大面积繁缛装饰的同时保留了领、袖、摆等边口的 镶、绲、嵌等工艺,绲边配色方法丰富,有对比强烈的撞 色法、协调保守的本料法、强调统一的压色法(黑、蓝、 金等重色)等多种手法。受女学生“文明新装”的影响。 “海派旗袍”以简洁、精致、细窄的单绲边最常见。有时 也在领子、门襟、袖中、袖口、底摆处运用各种细巧的机 制花边或进行绣花装饰.整身满绣的装饰手法被保留 在婚礼服的新娘装中。
1940年以后,配合无边饰、无纽 式旗袍的流行.各种铜制拉链、揿纽被运用到旗袍工艺 中,旗袍的右侧缝拉链以下被缝合至开叉处,这些新材 料的应用使旗袍更加贴体成为了可能。此外。各种形状 的盘花纽、不同材质的花式纽,以及隐形暗钩、暗扣被 大量使用并适时地流行着(图4)。 20ff}纪卡玎 lo年代 2()年代 、,j 甲j p30年代 40{}:代 岬 L≯ 图4 20世纪“海派旗袍”的边饰与上艺的变迁 审嘲
5结语
“海派旗袍”的改良足传统女装形制形式继承与结 构变革的有机结合。无论从其外型塑造还是内部结构 来看,无不蕴含着东两方服饰风格的双重特点,旗袍的 基础形制源自中围传统服饰,而紧身的外形则昭示着 立体的存在,这种适体的造型又引发了相应的结构创 意。特别是不同时期对于胸、腰、臀三围部分不同的放 松取值处理方式。袖片与身片部分的合片与分片的结 构造型。更是针对了不同时期东方女性的体态特点和 审美)I!ll念而设置的。这种中西结合的裁剪技巧,使“海 派旗袍”在改良过程中循序渐进、日臻完美,在东方女 性的柔美曲线与含蓄典雅的传统文化品位之间达到了 高度和谐。
参考文献: …
- 包铭新.20世纪上半叶的海派旗袍【”装饰,2000(5):1 1.
- 黄能馥.中国服饰通史t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240一 245.
- 华梅.中国服装史【M】.天津:天津美术出版社,2003:125-128.
- 邢声远.旗袍的起源与发展【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 报.2006(4):42-44.
- 陈媛嫒,张晓帆.旗袍造型形式积淀因素初探阴.丝绸,2004 (10):49-51.
- 包铭新.近代中国女装实录【明.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7—56.
个人偏爱旗袍!
学习了
海派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