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书名:中国人的服饰与礼俗作者:【英】威廉·亚历山大译者:曲国先出版社:青岛出版社出版日期:2021-01-01ISBN:978-7-5552-8694-3
这本书是外国人作,最初我看到的是英文版的,很多翻译意思好像不太对,这个译本是比较合理的,插图为虫哥重新找的,没想到匹配的很好,皇天不负有心人啊!
引言
历历丹青意:一个流布西方的中国故事
刘耀辉曾供职于青岛出版集团,现为青岛科技大学中文系特聘教授、青岛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去岁深秋,有幸随团前往罗马尼亚访书。罗马尼亚向以“吸血鬼的故乡”闻名。一下飞机,凛冽与阴郁便扑面而来,我脑海中不由得浮现出了中世纪欧洲的种种——异端,火刑,念咒语的炼金术士,有魔力的精装书……“欢迎来到布加勒斯特,这个地名的意思是欢乐之城。欢迎来参加高迪亚姆斯国际图书与教育展,高迪亚姆斯的意思是狂欢。朋友们,接下来我们就要在这欢乐之城踏上一段狂欢之旅了!”负责接待我们的是一位中国留学生,他的热烈赶走了我的胡思乱想。狂欢之旅,是否预示着我们将会收获特别的惊喜呢?可惜,接下来的两天里平淡无奇。展场设在罗马尼亚最大的体育场。但只一个大也不经逛,两天下来,我已转了十多圈,从内场到看台,不光把参展的书籍看了个大概,甚至跟看摊的人们也都混得脸熟了。寻寻觅觅之下,虽然也有不少收获,但内心深处却还是难掩一丝失望:罗马尼亚号称旧书的天堂,然而整个展场入目皆是各出版机构最近推出的新书,我一本旧书也没有看到。我们参加的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组织的代表团,工作纪律很严,大家每天都是早出晚归。在从住地到展场的路上,经常看到有书店自车窗外飘过。其中有两家坐落于老街区,看气质明显就是旧书店,挠得我心里直痒痒。因为代表团的活动白天都排满了,我只好向那位中国留学生求助:“白天咱们没时间,您能不能晚上带我去转转旧书店?”孰料他回了我一句:“这里是罗马尼亚,旧书店、古董店晚上都不开门的。退一步说,就算它们晚上开门,您敢吗?听他恻的儿,我掂了掂自己的胆儿,想想也是,遂作罢。我心心念念的罗马尼亚旧书啊,看来这次怕是与你无缘了。然而,新的转机就和闪闪星斗一样,总是孩子气地突然间出现。第三天到了展场后,我先是参加了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先生的一个签约活动,吃过午饭后便又漫无目的地逛了起来。在翻看罗马尼亚版的《丁丁历险记》时,许是因为文字完全看不懂,我走了神儿,注意力被对面的一道楼梯给吸引了过去:“嗯,这段楼梯我好像还未曾涉足呢,过去看看。”不承想,楼梯的尽头竟然别有洞天——它通向旧书区!原来,这个体育场的看台一共有三层,第二层夹在中间很隐蔽。这几天我满场乱转,每次却都是只逛了第一层和第三层,就没注意到还有个第二层。
这个层里一大区域是专卖旧书的。与国内的旧书摊一样,这里也是门可罗雀,与新书区的人潮汹涌形成了鲜明对比。但我却是见猎心喜,连忙一头扎过去淘了起来。这时已是下午五点,时间不多了。在第一个摊位,我看中了一本记录耶路撒冷的植物的书。该书前后封面均以木板制成,显得非常考究,内文印制也十分精美,图文并茂不必说,最难得的是每一种植物还都黏附上了实物标本。问了一下价格,老板回以“六百欧元”,我自知即便还价成功也还是不能承受,便悻悻地离开了。
踱至下一个摊位,触目皆是精装的典册,每一本都非常漂亮。虽然都是看不懂的法文版,还是觉得可喜,遂拈出一本特别精致的诗集细细翻阅起来。摊主在忙着收拾书堆准备打烊了,也不怎么理我。过了一会儿,他看我没有要走的意思,便用英文问我从哪里来,我答以中国。他即有点挑衅地:“那应该不法文吧?有什么好看的呢?”我回道:“没错,我的确看不懂法文,但因是搞出版的,看到这些书的装帧非常好,故而流连。”至此,我感觉这摊主似乎不是很友好,就想着还是赶紧走吧,别在这里讨厌了。谁想我正打算告别时,摊主却忙忙地打开了他身后的玻璃柜,郑重其事地擎了一本书出来:“我想,你可能会对这本书感兴趣。这是写中国的。”我忙点头致谢,双手接了过来。这是一本精装大书,出版于一八一四年的英国伦敦,作者为威廉·亚历山大(William Alexander),封面上书名处以花体字印着THEDRESS ANDMANNERS OF THE CHINESE,翻译过来就是《中国人的服饰与礼俗》。
看来,惊喜在这儿等着我呢!虽然我暗自提醒自己深呼吸,但当我翻开这本书时,还是被它的美给镇住了。看着那一幅幅精妙的画作,我分明感到子里有一股热血渐地涌了来,禁不打了个激,意识到必定会成就一次无比美丽的书与人的相遇。摊主名叫丹·迪内斯库(Dan Dinescu),他声称自己是个藏书家,并不是做旧书生意的,这次之所以会来摆摊,是因为手头周转不开了。把书从头到尾翻看了一遍后,我征得丹的同意,拍了几张照片。这时,一阵低沉的号角声响了起来,展场要关门了,而代表团集合的时间也马上就要到了。我们只好约定次日再谈。临走前我问了价钱,丹索价二千六百欧元,并给我写了个字条,说这本书原是布勒蒂亚努(Br.tianu)家族的旧藏,有特别的意义,他是二〇〇一年从该家族的后人手中购得的。回到住地后,我立马上网搜索了这本书的情况,这才知道它原来是一七九三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副产品。
书中收入了五十幅精美的肖像画,全部出自当时的随团画家威廉·历山大之手。随后我比了亚马逊、孔夫子旧网同一本书要价,发现比丹的要价贵得多,且无法亲验其品相,难免书中会有缺页什么的。最后我还特意查了一下布勒蒂亚努家族,发现该家族一度特别显耀:迪米特里·布勒蒂亚努和扬·康斯坦丁·布勒蒂亚努兄弟都曾担任过罗马尼亚首相;其中弟弟扬·康斯坦丁·布勒蒂亚努曾长期担任罗马尼亚首相,是现代罗马尼亚的主要缔造者之一;而他的两个儿子——约内尔·布勒蒂亚努和温蒂勒·布勒蒂亚努,也都曾长期担任过罗马尼亚首相;特别是约内尔·布勒蒂亚努,先后曾六度出任罗马尼亚首相,是大罗马尼亚理想的代言人。
现在罗马尼亚的议会大厦专辟有布勒蒂亚努大厅,而布加勒斯特市也有一条以布勒蒂亚努命名的大街。鉴于以上情况,我通过微信紧急向时任青岛出版集团董事长的孟鸣飞先生作了汇报,并出了购买该书的申请。董事长回复说“这本书出版时,英国人还有瞧不起我中,在他们心目中我们还是天朝上国,因而书中应该不会有明显的歧视、侮辱等。如今国家倡导讲好中国故事,如能购回,予以影印出版,是件大好事。”这一来我心里就有了底,竟至兴奋得一夜无眠。第二天一到展场,我和同行的青岛市新华书店副总经理赵希涛先生就直奔丹的书摊而去。
在再次确认了书的品相完好、内容完整之后,双方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愉快成交。为防离开罗马尼亚时这本书被海关当成文物予以扣留,我们坚持索要发票。没想到,这一来丹却犯了难,他坚称自己是个藏书家,不搞经营,无法开具发票。又经过一番唇枪舌剑,丹才同意找一家正规书店帮忙。焦急地等了三个多小时后,当地时间下午一点,我终于拿到了正规发票,心里的一块石头这才落地。由是,这本书成了青岛版社建社三十年于海外购得的第本英文古籍。当,这个消息就引了我们所在的代表团第三组的轰动。
高兴之余,我买了两瓶罗马尼亚著名的“黑姑娘”葡萄酒,以示庆贺。同桌的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鄢德平、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阳晓、四川省新闻出版局数字出版处处长向辉、内蒙古出版集团出版部主任黄韬、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编审许为民、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综合科科长于明等,纷纷举杯向我们表示祝贺,并开玩笑说待本书影印出版后,在座的每位都要订购十套。于明科长还激动地即席发表了演讲:“我带团出国二十年,这是第一次看到有代表从海外买到外文古籍回来,何况还是这么好的外文古籍!我要向我们公司领导汇报,我们促成了一件大好事!”酒至微酣,我小心翼翼地翻到描绘北京街头书贩形象那一页,大家都怀着满心喜悦和这位二百多年前的同行合了个影。携之归国后,细看版权页,我才搞清楚这一册书原是专为当时住在伦敦Upper Thames大街239号的詹姆斯·古德温(James Goodwin)先生订制的,印刷工的名字叫作W.刘易斯(W.Lewis)。封面上贴的书名签显示,该书采用的装帧形式为半皮装订,即“half bound”;定价为“3l.3s.0d.”,即三英镑三先令零便士。
当时一英镑等于二十先令,则此书定价为三点一五英镑。我查了相关资料,了解到这本书出版后的第七年,即一八二一年,英国正式采用了金本位制,规定一英镑含七点三二二三八克纯金。按照现在的市价每克黄金约值二百四十元人民币计算,这本书当时的售价即已高达五千五百三十六元人民币。而这还没有考虑到当时英镑的购买力要远远大于今天——据狄更斯写成于一八三八年的名作《雾都孤儿》描述,当时一个高级职员的年薪不过才十个镑左右,五个英镑可以买到一个孤儿由此可见,此书问之初即当属奢侈品列。这也难怪。当时交通不便,照相术也尚未发明,伦敦的大人先生们若想了解中国,求诸到过中国的画家的画作,当是最便捷、最可靠的了。威廉·亚历山大既画下了乾隆皇帝、清廷官员、八旗士兵、贵族妇女,也画下了和尚、更夫、在集市上耍大缸的杂耍艺人、在大街上拾粪的孩子……生动形象地为观者呈现了当时中国的社会万象。另一点可贵之处是,本书的印制堪称极为精美。
当时欧洲的印刷术已相当发达,本书虽已历经二百余年风霜,画面依然丰润鲜艳。虽然每幅画后的衬纸上都已略留有浅茶色的油墨轮廓,但却没有一丝褪色;而画幅上那些细腻的笔触、微若游丝的细线也都没有漫漶晕染,依然清馨而又沉静。在书籍之美的背后,更加动的是与这本书相关的故事。
本书中记录的故事,当然是实在在的中国故事。这个故事却由英国画威廉·亚历山大带到了伦敦,经由印刷工W.刘易斯的巧手,为希望了解中国的詹姆斯·伍德温先生印制成了一本精美的书。两百年中,它四处辗转,不知怎么离开了西欧的英伦三岛,离开了詹姆斯·伍德温先生的书房,而来到了东欧的罗马尼亚大陆,先是为著名的布勒蒂亚努家族所收藏,后又落到了旧书收藏家丹·迪内斯库之手,而终于、终于在机缘巧合之下,遇到了我这个酷爱集旧书的图书编辑,得以回归故事的发源地中国,并由青岛出版社影印出版,传布于广大读者。——上下两百载,飘零三万里,对这好不容易才归来的游子,我们怎能不由衷地表示欢迎呢?当然,诚如意大利学者、作家安伯托·艾柯所指出的那样,出于隔阂与偏见,对异域文化的“误读”乎是不可避免的。
在这本书中,我们也看到威廉·亚历山大对时中国的不少误读,这误读有的很令人无语,的则令人忍俊不禁。需特别说明的是,本着尊重历史的原则,译者和出版方仅就一些可能引发歧义的表述做了技术处理,而对那些显而易见的谬误则一仍其旧,相信读者朋友们自会鉴别。南宋诗人刘克庄有句:“历历丹青意,如讥睡海棠。”这本书诚可谓美如海棠,且即将自睡梦中醒来,展露出醉人的妖娆姿态。
我期待着此书的青岛版影印出版后,也能像它们的母本那样流布到欧洲,能回到它的诞生地伦敦,亮相伦敦书展,并能“重返”罗马尼亚高迪亚姆斯国际图书与教育展,从而在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同时,也为增进中英人民、中罗人民的友谊做出独特的贡献。
第壹章 兵器架
这幅图展示了步兵、骑兵、炮兵及弓箭手所使用的各种进攻性和防御性的武器。这些武器放在木架上,常见于城门附近的哨所、兵营和军械库。
第贰章 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是清王朝的第四位皇帝。完成戡乱伐暴、抵御外侮、绥靖边围之际,他已八十三岁高龄。但他仍然体格健壮,精力充沛,看上去只有六十岁的相貌。他的一生都用于处理政府公务,或者在人烟稀少的蒙古高原行围打猎。而且,他持之以恒,直至杖朝之年。无论寒暑,乾隆皇帝均在傍晚就寝,凌晨两三点便开始处理公务、接见外国使臣。他认为,这种作息规律是自己保持身体健康、精力沛的主要原因。
第叁章 鱼鹰
中国鱼鹰,又名鸬鹚。据博物学家考证,中国鱼鹰和英国的鸬鹚很像。英国鸬鹚经过训练,也能捕鱼。鸬鹚特别擅长捕鱼,能在水下疾速追赶鱼类。在江河的小船、竹筏上,常常可以见到鸬鹚。鸬鹚训练有素,即使长时间禁食,也不会随意吞咽所捕之鱼,除非得到主人的许可。中国有成千上万个家庭就是靠这些鸬鹚捕鱼度日。
第肆章 男仆
男仆貌不惊人,寂寂无闻。他们服饰整洁,符合自己所处的阶层。中国人是做家政的好手。但是他们大多不诚实,所以那些诚实的家政员便备受欢迎。们慢条斯理,因为不想被主人赶出来,所以家务做得干净利索。在州或澳门居住的欧洲人都中国仆从。总的来说,他们工作做得比其他的东方民要好。有时,这些中国仆被带到英格兰,但他们并不开心,直到返回故乡,他们才展露欢颜。故乡对于中国人有一种特殊的魔力,就像瑞士山谷之于当地人一样。
第伍章身着官服的官员
在早期葡萄牙作家笔下的政府官员——无论文臣武将,还是大小官吏——都有一个共同的称谓——官员(mandarins)。尽管这个称谓并不恰当,但此后便沿用至今。图中官员的官服补子刺绣的飞禽图案说明他是一名文官。武官官服补子的图案通常是猛兽,比如老虎。官阶的高低[1],可以通过官帽上的顶珠来区。不透光的红珊瑚代表官阶最高,黄铜珠子代表官阶最低,中间官阶依次透明的红色、不透明和透明蓝色、不透明和透明的白色。受皇上恩典的人,官帽顶上有一眼、两眼或三眼顶戴花(来自孔雀羽毛)。所有的官员,无论文臣武将,都着厚的绗缝官靴。官员身着朝服和刺绣大褂时,大多会佩戴一长串朝珠作为装饰品。这些朝珠,有些是用珊瑚制作的,有些是用玛瑙制作的。注释:[1]一品官员的官帽顶珠为红宝石,二品官员为珊瑚(多为红色),九品为镂花金。
第陆章寺庙祭品
跪在神像前面的是个和尚。他正在焚香,烧黄表纸。有时在寺庙的祭坛前需要烧锡箔纸,因此,中国大量的锡都用来制作锡箔纸。摆放在四角矮凳上的陶中装着人的“命运签”,上面供奉的物品属于寺庙。后面摆放的是一只三足香炉,用于焚香使用。这些膜拜仪,和尚们每天要举行好几次。在国,并无教会和信仰。人们付给和尚,祈祷神灵佑护自己顺顺水。
第柒章杂耍艺人
这幅图展示的是一个杂耍艺人。他一边摆出奇怪的姿态,一边让两个大陶罐保持平衡。他的身体非常柔软,用大陶罐作为道具,在大使广州寓所的对面展示各种非凡的技艺。他的表演与印度杂耍有点相似,印度杂耍艺人通常会通过抛举十二至十四磅重的大圆石进行表演,相比之下,还是中国艺人的技艺更为高超。
第捌章拾粪的孩子
收集各种粪便做肥料并做成饼状出售,是低收入阶层很多人赖以生存的方式之一。拾粪的多是老人和孩子。没有哪一个农业专家像中国人那样了解肥料的价值,也没有谁能像中国人那样用最经济的办法来施肥。孩子收集粪便的场景很滑稽:小孩子跟在骑马人后面,一旦马拉出粪便,他们便立即上去捡拾,扔到篓子里。如果骑马的人愿意贡献出自己的粪便,那可比马粪有价值多了。
第玖章更夫
中国大城市的警察纪律严明,城市即使在夜间也少有骚。打更人从晚上九点开始巡夜,到早上五点结束[1]。相互垂直街道的交叉路口都设有门,打更人每个门出发,直到中途遇见巡夜弟兄才停止前进。每隔半个小时[2]他就会敲击竹梆子。巡夜人左手梆子,右手持木槌,敲打的次数据几更天来决定。打更人敲打出的声音透着死寂、沉闷的感觉,让陌生人感到压抑。每个打更人都配备有纸灯笼。在城门的主要街道每隔一定的距离就会设置岗亭,里面驻扎有一队士兵,必要时他们可以协助警察执法,但这种情况很少出现,除了普通巡视,每十户人家还会推举一人在晚上九点之后维持秩序。一到白天,嬉笑、吵闹的嘈杂声又充斥在这些市井小民居住的地方。注释:[1]古代巡夜报时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分别为:一更(晚上七点至九点),二更(晚上九点至十一点),三更(半夜十一点至一点),四更(凌晨一点至三点),五更(凌晨三点至五点)。[2]此处应为“更夫每个时辰(两小时)打一次更。”但为尊重原文,此处不加以修改,特此说明。
第拾章妇人和她的儿子
图中画的是一个中国女人和她的儿子,他们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地位,但是可能对衣着并没有很高的品位。我们现代意义上的头饰和中国女人的有点类似。但是,希望我们国家的女人绝对不要模仿中国女人缠足[1],这种行为严重限制了她们的肢体活动。注释:[1]缠足:将拇趾之外的其余四趾用力向脚底弯曲,此时脚背会隆起呈弓形,其余四趾则被压入脚底的凹入部分,整个脚的长度大约十厘米,视为理想的小脚,被称为“三寸金莲”。
第拾壹章和尚
佛教自公元一世纪到中国后,中国的寺庙就住满了和。中国的佛教徒和印度的佛教徒一样提倡苦行和禁欲——至少表面上如,这与欧洲修道士的戒律相同,而也与印度行者所遭受的痛苦、劳役和惩戒相一致。他们受苦受难,或许是感恩神的爱,或许是为了利用大众——也许这才是真正的动机。然而,在中国,和尚通常很受尊敬,他们被认为是道德的楷模:他们遭受天主教传教士毫无根据的诽谤,很可能是由于他们禁欲的仪式、祭坛、图像、服饰如此相似,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就是背后的真相。毋庸赘言,我们的伞来自中国。最贫穷的人也有避雨工具。中国的伞用纸制作,木质部分全部用竹子制作。普通人戴的斗笠其实就是一种伞。斗笠很大,全用稻草编成,不仅可以避免太阳光晒到脸上,还可以在雨天遮住肩膀不至于淋湿。图中和尚夹在腋下的就是农民戴的斗笠,只是尺寸小一些。中国人一般把头发剃光,只是在头顶留一绺头发。即使如此,遇到天气好的时候,他们仍然是光头出行。
第拾贰章卖灯笼的小贩
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国人那样痴迷于光和烟花,也没有哪个民族使用如此多的方法和技巧展示光。中国灯笼的形状多种多样,材质也千差万别。最普通的灯笼,是用油纸制作的。最漂亮的灯笼,则是用丝绸薄纱制作的。人们在丝绸上绘制精美图案,把丝绸绷紧、缠绕在灯笼框架上。灯笼框架则精雕细琢、技艺高超,各色的丝绸、流苏把灯笼装饰得精美绝伦。有些灯笼是圆形和圆柱形的,用一整个透明的羊角制成,可以做得很大。每年二月份,有个特殊的节日叫作“元宵节”[1]。在元宵节的晚上,街上的每个人都会提着一盏灯笼。有些灯笼近乎透明,有些灯笼则是形状各异:有的像虫鱼鸟兽,有的像花树瓜果,五颜六色,相得益彰。图中男子拿着的是最为普通的一种灯笼。注释:[1]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按西方公历一般在二月份。
第拾叁章手持火绳枪的士兵
中国军队在建制、驻扎和穿着方面与其他国家不尽相同。中国有两种军队,如果可以这么称呼的话。一支军队,由满人、蒙古人组成,驻扎在北方几个省份,驻守清朝前线,部署在帝国所有驻军的城市;另外一支军队,由汉人组成,分成小队,分别驻守小城市和农村,以维持秩序。他们所担负的职责与警察类似——下属负责收税、守卫粮仓、协助地方官员等。在公路、运河和河流沿线,每隔一段距离就设有小型的卫所,里面驻扎六到十二名士兵。这些士兵负责解决道路或河流沿线的争端,也负责传送公务急件。当有外国使节或地方官员出行时,他们就会如上图所示,着盛装列队迎接,并将装饰用的彩旗插在背后。士兵的胸牌和护肩由棉絮填充,头盔看起来威风凛凛,其实只是用黏合板制成。中国人的火绳枪和葡萄牙人老式的火绳枪类似,据说是葡萄牙人最早把这种枪引入中国的。但实际上,早在中国和欧洲交流之前的几个世纪,火药已经在中国普遍使用了。一些大型的火绳枪需要有一个支架,插在地上,用来支撑枪身,调整发射的角度。
第拾肆章正在运货的搬运工
众所周知,中国人心灵手巧。他们利用恒定的风向和风帆,助力陆地运输。前英国大使馆官员提供了使用这种风帆的详细方法。看起来,风帆只是助力某种手推车,但是构造存在差异。图中的装置与目前西方世界使用的机器原理一致,但异于以前展示中国服饰的一本书中描述的装置。
第拾伍章穿便装的官员
满人在公众场合出现时都是穿着厚厚的丝质正装。这些衣服笨重、繁复,即使是在最北边的省份,夏天穿着也非常闷热。因此,官员们私下有机会就会脱掉官服,穿上轻薄宽松的袍子,在腰间系上一条腰带。他们夏天的帽子也是用很轻的稻草编织而成。不管哪个阶层,不论年纪长幼,他们前面的头发会一律剃光,只留下一条辫子垂在脑后。扇子用途广泛,即使是军队出行,也会用到扇子。从图上可以观察到,中国人戴的眼镜比我们的大,用水晶制成,因为当时玻璃制作这种特殊工艺在中国还未出现。
第拾陆章船娘
在中国的江河上,有很多人家在船上生活,这种家庭的女人和男人一样精于航行,特别是划船和掌舵。她们的服饰和男人几乎没有差别,只是发型存在差异。她们留着长发,有时候会像男人一样编辫垂在脑后。平时,她们会把头发盘在头顶上。船家女的脚是天足[1],但是她们都不穿鞋子或其他有防护作用的东西。这些船家女会抽烟,她们和男人一样热衷于嚼槟榔。注释:[1]天足:此处是指未缠裹之天然足。
第拾柒章普通轿子
这是一顶民乘坐的最普通的轿子。还有比这更陋的轿子,那种轿子的顶部没有任何挡。轿夫的收入很低,乘轿的费用也很低,只要经济状况好于普通劳工就可以花钱坐轿。
第拾捌章骑马的官仆
图中描绘的是纯种蒙古马。蒙古马体形漂亮,与哥萨克马属于同一品种,中国马恰好都是同种类型。事实上,人们并不需要做太多,只要注意改良马的品种,改善马的饲料、卫生和训练方法,就可以把马养得膘肥体壮,还能增强马的耐力和精气神。马这一类的工具在中国还没出现。的确,这里的马还没有太多用途。任何地方,只要有可以通航的运河或者河流,那么无论是出门旅行还是运货物,人们都是首选水路。虽然一匹能拉动官员的马车,但它并不见得比没弹簧的带篷的小马车舒服多少。
第拾玖章流浪乐师
和其他国家一样,中国的乐器种类繁多。但这些乐器都很低劣,发出的声音让人很不舒服。流浪乐师的技艺高超,不仅能打手鼓(一种浅铜鼓),还能用脚趾分别夹着木槌和钹击打,与此同时,他还拨弄着六弦琴为自己伴奏。他的袋子口露出长笛和唢呐,由此可见他也精通管乐器。地上放着一对用带子系着的快板,他旁边还有一个木质中空、形如心脏的乐器——这个乐器用槌击打,就会发出沉闷的令人不快的声音,就像打更人敲打梆子时发出的声音,有时也可以用梆子来替代。中国的乐队习惯合唱,但从来不分声部合唱确实是他们还没有掌握的一门艺术不过少数听过欧洲和声的人会假装不喜欢中国人喜欢声音嘈杂的乐器,比如锣、铜、高音唢呐、铃、钹。有些乐器声调微、尖细,让人几乎听不到,比如扬琴,其渐强的声音和渐弱的声音就和古琴一样。
第贰拾章弓箭手兵团的军官
弓箭,是中国人最原始的武器,也是大多数剽悍民族的进攻性的武器。与火绳枪相比,中国人似乎更喜欢弓箭。满人酷爱弓箭,皇家血统的皇子们都把射箭当作最基本的必修课程。中国人的弓箭很大,需要相当大的力量并握一定的技巧才能把弓拉开。皇帝甚至在右手拇指上戴了玛瑙扳指,用以拉开弓箭。弓箭是皇帝每年夏天在蒙古高原的森林[1]猎杀老虎和其他野兽的武器弓箭手兵团阅兵时,高级军官要举彩旗,排第五、七、九位士兵的背上还要插上小彩。旗帜上的字符可以表明掌旗人的官阶及所部队的名称。注释:[1]此处作者所指应是处内蒙古草原的木兰围场。
第贰拾壹章乞丐
在中国,乞讨并不是一个有利可图的行当。因此,除了和尚和道士,还有少数给人算命预测福祸的骗子,很少人愿意当乞丐。图中展现的是另一种乞丐。乞丐手击木鱼,是用来引起行人注意的工具。贴在背上的标签则说明了他当前的状况,用以博得旁人的同情心,这跟其国家的做法不同。背上的标签叙述了他的不幸遭遇,类似无儿无女照顾他、安慰他,饥饿时吃不上饭,生病时没有药物等。在中国人看来,没有子嗣是最大的不。在中国人的道德规范里,“百善孝为先”因此,即使孩子一贫如洗,也必须赡养年迈的母。
第贰拾贰章正在帮人洗头的理发师
在东方,无论是在印度还是中国,洗发的服务受到各个阶层男人们的喜爱。洗发服务的项目包括拉筋——替顾客拉扯关节直至关节发出响声,按摩——捶打肌肉至肌肉放松,这些服务全由理发师一人包办。理发师同时还帮顾客掏耳朵、清鼻孔,使出浑身解数让顾客开心,陪顾客或围观的人闲聊。关于理发师的技艺,《天方夜谭》里有非常多的描述。
贰拾叁章书商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清政府的制统治下,中国出版业是相对自由的,政府对刷业没有任何的约束与限制。换而言之,即使没执照,任何人也都可以选择做印刷商或者书商;刷品在公开售卖前,不需要事先把著作提交政府有关部门审查。但是这些商人要独自承担后果,政府官员对出版物的评价会直接影响他的生意。凡是出售诽谤政府、不讲道德或者淫秽的书籍,印刷商和出版商均会被惩罚,个人不仅要承担罪责,还要被处以罚金。中国人在文学、科学方面进步甚微,但他们精于对历史、道德和法理的研究。中国戏剧与希腊的模式相同,但相差甚远。中国的小说和道德故事更优秀,但最受尊重的作品是由孔子编撰或编的《四书》[1]。中国人并不像我们那样一般采用活字印刷术,而是把文字雕刻在木板上。雕版印刷术在公元前[2]已流行很久。注释:[1]《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儒家经典,是重要的儒家经典著作此处作者理解有误,其不完全为孔子编撰或编写,为尊重原文,此处不加以修改,特此说明。[2]雕版刷术始于唐朝初期(公元七世纪前后),此处者理解有误,但为尊重原文,此处不加以修改,特此说明。
第贰拾肆章步兵
图中身着条纹服装、手持青面獠牙盾牌的士兵,被称为虎衣藤牌兵。实际上,他看上去并不像名字所暗示的那么凶悍。中国人相信,藤木盾牌上的怪脸会在打仗时吓退敌军,就像戈耳工蛇发女妖样,谁看到她的脸就会石化。步兵团的士兵训练时怪态百出:他们跳来跳去,互相翻滚,就像江湖郎中。说实话,中国人的军事战术非常荒谬。部队出征,必祭祀天地、月亮、五行神龙、神龟。法国传教士钱德明神父历尽千辛万苦正在搜集中国兵法,准备编写一部巨著。
第贰拾伍章街头卖艺
我们有理由相信,庞奇[1]和他的妻子是中国人。不仅如此,我们所有的木偶戏都来自中国。中国人表演皮影戏时,幕布前头有皮影小人[2],幕布后站着精确控制皮影动作的人。《中国皮影戏》中仍然标明发明者的名字,但是上图所示的是一个表演木偶戏的艺人。他的表演与英国木偶戏、中国皮影戏都不一样,可以说是木偶戏的始祖。艺人要牵动木偶上的关节,让木偶活动起来。这些“手舞足蹈”的小木偶可不仅仅是用来取悦孩子们的,还给皇帝和宫廷里的人们带来了不少乐趣。皇宫里的女人们几乎过着隐居的生活,木偶戏虽然很幼,但很容易给她们带来欢愉。巴罗先生曾经写道:在河行宫里,木偶戏曾作为一项娱乐活动为马戛尔尼爵士[3]和他的随从表演过。注释:[1]庞奇:英国传统木偶中的主角。[2]皮影戏在表演时,艺人们操纵皮影人在幕布后面进行表演,此处作者的表述有误,但为尊重原文,不加以修改,特此说明。[3]马戛尔尼爵士:一七九二年至一七九四年间,英国驻中国大使。
第贰拾陆章官员的书童
图中的人物并不引人瞩目。他是清朝官员的书童,职责是帮官员拿笔墨纸砚、坐垫、枕头,照看官员的槟榔盒和烟杆等。书童陪同官员出席各种场合,官员睡觉时为他扇扇子,也有传言说他们为官员的猥琐想法提供服务。每个官员都有一个或者多个书童,即使在公共场合,他们对待书童的态度也是亲昵随意,不甚得体。上图男子穿的上衣是毛皮的,这种毛皮上衣在北方的省份很常见,用来抵御冬天的严寒。
第贰拾柒章走村串戶的铁匠
最美丽精巧的工艺品却出自最简单粗陋的工具,这是东方国家特有的一种现象。这些能工巧匠很少定居在某处,或待在设备齐全的作坊里。他们走村串户,随身携带自己的“作坊”和设备。上图画的是一个铁匠,他的工具比中国其他工匠都多,但是他的技艺却是最差的。他用的生铁很轻、质量很好,但是用锻铁制作的工具的质量却很一般。他们甚至造不出铰链、锁头或像样的钉子。铁匠的风箱有阀门和活塞,不用时可以当凳子用,或者用来装工具。理发师用剃头挑子当凳子;木匠用直尺当拐棍儿、工具箱当工作台。这些权宜之计,在印度和中国很常见。
第贰捌章祭奠亲人
在中国,活要尽忠,死要尽孝。每年特定的时期,孝子们都会聚集到父母或者祖先的坟前,奉上鲜花、水果、纸钱等他们认为逝者可以接受的东西。他们的丧服是用南京棉或帆布等粗布制作的。他们为故人设立的墓碑风格不同,就像他们的桥和拱门一样千差万别,制作时没有固定的设计或比例,但给人的感觉相当优雅动人。在上图哀悼的人跪着的前方,半圆形或马蹄形的墓地形式似乎是最常用的。
第贰拾玖章卖米的小贩
货郎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地叫卖,几所有的生活必需品和其他用品都能从货郎那里买到。货物在两个篓子里,挂在货郎扁担的两端,扁担通常是用竹条制成。如果只有一个篓子,他一定会把一根原木一块大石头放在另一端,以保持平衡。他们宁愿担负两倍的重量,也不愿意头顶、肩扛或用胳膊提。中国人从外表上看肌肉并不发达,但是就负重能力来说,他们可能比爱尔兰的搬运工人还厉害。
第叁拾章伶人
用“伶”来称呼图中穿着女装的演员也许不太恰当,因为从已故的乾隆皇帝开始,女人就被禁止登台进行公开表演,原因据说是因乾隆皇帝娶了一个伶人做妃子。女性角色从此就由男孩或太监来扮演。整套服饰模仿中国代的着装,和当今的穿着相差不大。最能表现中国年轻子品位和喜好的就是头饰,头饰用羽毛、花朵、串珠、金属件等材料来装饰,式样繁多。她们的外衣满是刺绣图案,常都是她们一针一线绣上去的,她们绝大部分的时间用绣花来打发。即使没有残酷的风俗把上层妇女禁锢在家里,她们从幼儿时就被强制缠足,也无法迈出家门,因为她们连蹒跚跛行都很困难。习俗的力量很可怕,如果女人是天足,就会遭人鄙视,被认为是粗俗的、不入流的女人。
第叁拾壹章轿夫
中国皇帝处理公务、接见使节、上朝理政时,都会乘坐轿子。中国皇帝的轿子和欧洲的轿子类似,欧洲的轿子和伞一样,都是源于中国。中国人没有见识过印度那种柔软奢华轿子。为了让皇帝的轿子保持平稳,在隆重的场合要用十人抬轿,有时候用八人抬轿;但如果是普通的场合,常用四人轿。轿夫通常都是选出来的长得又高又壮的男人,他们身穿色长衫——黄色是皇室专用的颜色。
第叁拾贰章卖槟榔的小贩
在中国南方的省份,吸烟并不普遍,人们更喜欢嚼槟榔:人们在槟榔上撒上一些用贝壳做的粉末,包裹在萎叶里。这种混合调制的咀嚼物风靡印度、东南亚、越南的南部和北部。中国日常穿衣时,会在腰带上挂一个小袋子,用来装烟杆的填充物,比如烟丝、鸦片,或是捣成碎片的槟榔。其他材料如萎叶和贝壳做的粉末,在小饭店、街市的货摊、走街串巷的货郎那里都可以买到。槟榔树属于棕榈科,树干高又直,在树冠上生长着一丛丛、一簇簇的叶子,树的形状像科林斯柱式一样,非常漂亮。槟榔树喜欢温暖的气候,在中国方诸省、印度各地以及东南亚都很常见。
第叁拾叁章马
车图中的马车看起来像面包师的手推车,这种马车在中国使用极其广泛。政府官员走陆路旅行时,遇到恶劣天气就会放弃骑马,改乘马车。车夫总是坐在车辕上,姿势非常别扭。车上既没有安装减震弹簧,也没有座椅,乘客一般拿个垫子盘坐在车后部。马卡蒂尼爵士的使馆人员没有马,就是乘坐这种马车走在满是车辙和坑洼的石板路上。女士乘坐马车时,会把车厢前方的竹帘放下来,以防止被人窥视。车篷两侧也各开一个人头大小的方形小窗,以便光线进入车内。
第叁拾肆章卖烟杆的小贩
在广袤的中国以及更辽阔的蒙古和中亚一带烟草使用非常普遍。这似乎与人们普遍接受的观点——烟只是原产美洲的草本植物——相悖。中国人讨厌接受新事物,因此很难想象在三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人就染上了吸烟这种习惯:处于任何阶层和年龄的男人,处于任何家庭条件的女人,八到十岁的孩童,也都配备可以吸烟的工具。走在街道上形形色色的人们,几乎都是烟不离口。烟杆用的时候,会放进挂在腰带上的袋子里。通常烟杆上会系着一个小小的丝绸荷包,里面装着鸦片、槟榔或其他咀嚼物品。烟杆的管子通常用竹子制成,而烟锅则用金属或瓷器制成。图中烟杆的形状和结构别具一格,和其他民族使用的并不样。至于烟草,应该也不同于原产美洲的草本植物。我们认为这种烟草也是中国人吸烟由来已久的有力证据。
第叁拾伍章船工
数万中国人靠水吃饭,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小船或驳船谋生,有些从事货物运输,有些运送旅客,有些饲养鸭子,有些则以打鱼为生。有些船有桅杆和风帆,有些船依靠巨大的橹或杆来撑船,有些船要靠纤夫拉纤,还有些船靠马来拉纤——这种情况比较少见。每只驳船的船头,挂有一面锣——锣可以发出巨大的声响,用来号令纤夫调整步伐,提醒其他船只并告知意图。船队准备抛锚或者停泊过夜时,所有的船都会锣声齐鸣,以发出信号。中国人谙熟不同的锣声所代表的含义。
第叁拾陆章拨弄算盘的商人
中国商人精于计算。他用器具来帮助计算。他们用的计算器像一个工作台,分成两格,粗铁丝从中间穿过,一格穿五个珠子,另外一格穿两个珠子这些珠子都可以活动。这种算盘有点儿像古罗马的沟算盘,与俄罗斯的十珠算盘有细微区别。在广州,你可以看到,几千斤的茶叶分装在木箱里,几千斤的货物包装成捆,中国会计总是能很快地算出结果,比欧洲人要快很多。
第叁拾柒章农妇
农妇普遍上身穿蓝色或者褐色的长袍,下身穿绿色或黄色的裤子。除了在田里或船上劳作的农妇之外,其余的人都仿效上层妇女裹小脚。图上刻画的是来绕棉沙线的农妇。她们普遍其貌不扬,脸上毫无表情。
第叁捌章清朝骑兵
上图是一个清朝骑兵,配有弓箭、短刀等普通装备。清朝骑兵除了运送急件、帮助皇室在森林围猎外,其实没有多少用处。在英国大使看来,中国的骑兵部队既不威武也不正规,一点儿也不像士兵。
第叁拾玖章枷刑
中国的木枷和我们的颈手枷类似,但又有所不同:在中国,如果一个人犯了轻罪,有时会被判在脖子上戴木枷几周,有时会戴几个月;有时是一只手和头,有时是两只手和头一起被锁进木枷的洞里。上图所示的木枷并不是常见的木枷,戴上它远远没有戴上重型木枷那么痛苦,重型木枷则需要用肩膀撑住木头的重量。图中的人只是自由受到限制,但不用佩戴那么重的木枷。罪犯的罪行一般用大字书写在木枷的边缘上,或者如本图所示,写在一块小木板上,然后把小木板插在木枷上。
第肆拾章孩子进餐
中国农民和劳动阶层大都会做饭。他们只需要一个小土炉和一个平底铁锅就可以做饭。米饭是他们的主食,先煮熟米饭,然后把一小块肉或一块咸鱼放入平底铁锅,加上调料烹煮出味道。中国人很少饮酒,他们只喝水,并用葫芦装水随身携带。他们吃饭也不需要桌子和椅子。每个人带一个碗、一双筷子,围着平底锅蹲下来,就可以美餐一顿。图中是几个年轻人高兴地聚在一起露天吃饭的情形。
第肆拾壹章轿子
在中国各省,轿子这种载人工具各式各样。不同阶使用的轿子也不一样,就如同他们乘坐小船和驳船的规矩一样上图的这顶轿子是私轿,属于一个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也许轿子的主人是个低级官员[1]。从图中可以看到,这顶轿子不需要轿夫直接抓住抬杆,抬杆两端用带子系着一条横杆,轿夫抬轿时只需把横杆扛在肩膀上。当然,不同类型的轿子抬轿的方式也不一样。注释:[1]此处的低级官员是指品级较低的官员。
第肆拾贰章大运河
大运河是世界上第一大人工内河航道,它连接帝国南北方诸地方的沟渠和河流。运河中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船只数不胜数。国特使和随从乘坐的大船非常宽敞、舒适,正从白河驶往北京。经过村或城镇时,河流上经常建有桥梁,这时候,就要把桅杆放倒,船才够通过。大多数桥梁的桥拱很高,足以让小型驳船竖着桅杆径直过。桥的形状跟驳船一样,也是各式各样,有些设计得很有品位。
第肆拾叁章仕女
如果我们把足这种残害妇女的陋习搁到一边,中国贵族女子的服饰还是非常雅致的。样式繁多的头饰,最能体现小姐们的品位。贵族小姐衣服的料子,特别是自己绣在上面的图案,都异常漂亮。作为一种教养和精神寄托的需要,小姐们会花很多工夫来刺绣。此外,种植盆栽来装点寓所和内庭,是小姐们喜欢的工作。有些人还喜欢养鸟,这些鸟儿有些会唱歌,有则羽毛、体形都特别漂亮。图中小姐身后的建筑是北京市区一角,在西城附近。
第肆拾肆章女佣和孩子们
图中画的是一个女佣、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他们的衣服看起来还符合实际情况。女佣和女主人的穿着打扮差异不大,主要区别在衣服的料子上——女主人穿的是绫罗绸缎,女佣穿的是布衣裳。在中国女人看来,最糟糕的情况是没有缠小脚。
第肆拾伍章武生
根据图中演员胸前的徽章可以看出,他所扮演的必定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功勋卓著的将军或者盖英雄。中国的舞台艺术特色在于铿锵有力的锣鼓声和眼花缭乱的姿势,众可以通过其中放大的细节展开想象。鉴于此,马戛尔尼勋爵、乔治·斯当爵士与巴罗先生[1]对这种中国戏剧进行了生动地描绘。可以说,上面这画画得栩栩如生。注释:[1]一八〇四年,英国人巴罗撰写的《中国行记》把《茉莉花》带到了欧洲,他从中国民间搜集到《茉莉花》的歌词,并以五线谱记载,这是中国民谣《茉莉花》最早进入西方世界的记录。
第肆拾陆章纤夫
上图并无引人瞩目之处,只是描绘了一群普通的中国农民扎堆吃饭的场景。他们的工作是在运河拉驳船,纤夫们脚边横七竖八放着的木条是在拉纤时横放在胸前用于发力的。图中还可以看出,为了减轻担,人们经常用竹扁担挑着两个篓子。
第肆拾柒章官员的随从
图中的男子应该是一名身居高位官员的从。官员出行,尤其是前往法庭断案时,通常会有六个随从走在官员面。随从的具体职责就是阻止众人靠近官员。他们头上的蓝翎[1]长约三英尺或六英尺不等,这很显然是一种特殊的野雉尾羽,也意味着是一种极其珍稀的装饰物。有些随从上的蓝翎是大眼斑雉的尾羽。注释:[1]蓝翎:一般用鹖鸟(褐马鸡)的尾羽做成。
第肆拾捌章对犯上作乱者的处罚
用各种尖锐的刑具刺穿人的耳朵是中国刑罚中常见的一种。曾有一名男因冒犯马戛尔尼勋爵的一名下属,便被判罚五十五下杖刑,另用铁丝将手钉耳朵上,据说这是紧随廷杖之后的刑罚。位于图中间的是一名低级官吏,他手一块有彩绘的牌子向周围人展示罪犯的罪行,另一位官员则在指责犯人。
第肆拾玖章卖食品的妇人
从图中可以看到:无论是什么货物都可以露天售卖,摊主通常会在大街或宽阔平地摆摊,而在炎热的夏天,为了防止烈日照射,他们会像图中一样撑起四方形的太阳伞。英国使团登陆的白河口,密密麻麻地排列着几百个这样的摊位和太阳伞。这一个个的小棚子都用来存放蜜饯和切好后放在冰上的西瓜。在中国,穷苦的农民出门都会带伞,伞既可以用来遮阳,也可以用来防雨。
第伍拾章军事哨
军事哨所通常是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设立的。每隔一段距离,沿一定路线或内河沿岸就会设立一个哨所,至少由五六个官兵站岗守卫。这些官兵的主要任务是传递文书,辅助地方官员平息骚乱。在中国,庞大的军队大部分是按照这种方式进行部署。每个哨所的旁边有一个高大的木质建筑,哨兵可以登上楼梯监视周围情况,并将号传给下一个哨所。这些士兵要种地,还要干其他活计,但他们随时会盛装肃立,以欢迎大使、大人物或其他要人的巡视。到时,他们会将枪口向上放置,并在地上放三响小爆竹,以示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