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蒙古族服饰-材质篇

蒙古族的环境背景

在广袤无垠的蒙古草原上,蒙古族人民逐水草而居,过着自由奔放的游牧生活。蒙古高原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暂且昼夜温差大,这使得保暖成为蒙古族服饰的首要功能。蒙古族人民需要频繁地迁徙,因此服饰的便携性实用性至关重要。早期,蒙古族人民主要以动物皮毛为原料制作衣物,如羊皮、牛皮、貂皮等。使用这些材质不仅是就地取材,也因为这些皮毛不仅具有出色的保暖性能,还能抵御风沙的侵袭,非常适合草原上的恶劣环境。

元代蒙古族服饰-材质篇

《蒙古卷轴》部分-1293年

蒙古族的服装款式简洁大方,多为长袍、短袍等,便于行动和骑马。长袍通常采用宽大的剪裁,既可以在寒冷时作为保暖的外套,又能在休息时当作毯子使用。同时,为了方便骑马,蒙古族服饰在设计上也有很多独特之处,如窄袖、束腰等。窄袖可以防止衣袖在骑马时被树枝等挂住,束腰则能够固定衣物,悬挂武器或者工具,减少在马背上的晃动,使骑手更加灵活自如。

蒙古族人民对自然充满了敬畏和热爱,他们将对自然的崇拜融入到了服饰文化中。蒙古族服饰上常常出现各种与自然相关的图案和装饰,如日月星辰、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这些图案不仅具有装饰性,更蕴含着蒙古族人民对自然的感恩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例如,蒙古族妇女在刺绣时,会用细腻的针法绣出草原上盛开的花朵,这些花朵图案不仅使服饰更加美观,也表达了她们对草原的热爱和对生命的赞美。

元代服饰材质的变化

元代以前,蒙古族最初的服饰主要由毡、皮革和毛皮制成的,没有等级制度,随着成吉思汗统一了各个部落,蒙古族的崛起引发了服饰的变革。

李知常在 1221 年访问成吉思汗宫廷时提到蒙古人的服饰是用“兽皮和毛皮”制成的。《黑鞑事略》记载:“蒙古人的长袍紧贴右襟,方领。过去他们使用毡、毛皮和皮革;现在他们使用苎麻、丝绸和金线。至于颜色,他们使用红色、紫色、紫罗兰色和绿色,图案是太阳、月亮、龙和凤凰。他们在服饰上不分等级”很多人认为汉族影响了蒙族,然而影响都是相互的,蒙古族服饰同样收到周边地区及所统治的地区文化及服饰影响,蒙古帝国是历史上一个文化大融合的时代,融合了西亚、中亚、中原地区等元素。元朝时期蒙古族的服饰和汉人服饰共存,元代蒙古历代大汗都在汉化和非汉化之间摇摆,没有彻底的汉化也并没有蒙化,一方面是贵族的利益,一方面是对汉人的统治。

元代蒙古族服饰-材质篇

博格多汗和王后的宝座,位于蒙古乌兰巴托的博格多汗宫博物馆

元代纺织品的主要种类

元代延续了中原地区的传统技艺,并在基础上提升精进纺织技术,元时期的夹织金线被大量应用到各类材质中,后期根据官职等级材质也有所区别。平民百姓只能用棉麻等织物。由于元代贵族极尽奢靡,曾经颁发禁令,类似于西方的“禁奢令”。纺织品分布大部分集中在河南、河北、山东、苏州、杭州、巴蜀等地。元代的官营和私营作坊共存,同时也吸收了很多穆斯林工人。
类型平纹绢斜纹绫缎(纻丝)罗组织结构一上一下平纹斜纹组织五枚缎,纬浮长绞经组织外观平整朴实柔光细腻光滑亮泽通透有弹性穿着场景日常用衣、衬里贵族服饰、夹裙皇室礼服、仪式用衣夏季便装工艺单色素织异向绫、同向绫五枚缎、正反缎暗花罗、销金罗文献记载多见于墓志、诗词《舆服志》元代宫廷档案宋元方志出土实例达茂旗、漳县、隆化李裕庵墓、明水乡钱裕墓、鸽子洞李裕庵墓、汪世显家族墓

罗的类型-据《舆服志》记载

类型特点穿着场合
素罗单色无花纹日常便服
暗花罗提花织出隐花图案正式场合
二色罗两种颜色交织礼服、祭服
销金罗加入金线装饰皇室贵胄服饰
刺绣罗作为刺绣底料高档女装

皮和毛毡

蒙古族的山羊数量庞大,羊毛制品、羊皮制品丰富多样,貂皮、松鼠皮、兔皮、狐狸皮、猴皮、狗皮、山羊皮和狼皮等毛皮也比较容易获取。羊毛不需要经过纺织,只需要经过捶打、擀压成薄片形成毛毡,然后制作成服装、毯子、毛毡帽或蒙古包等。做毛毡也是蒙古族女性日常主要工作之一。

由于天气的原因,羊毛制品在蒙古族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毛毡水洗之后会破坏解构,也由于水资源匮乏,所以蒙古族的衣服水洗的次数很少,也经常用一些动物的油脂涂抹在上面达到防风防水的效果。

纳石失(nasīj)

纳石失这个词来源于阿拉伯语,一种织金锦,是元代非常重要的服饰面料之一。它并非蒙古族传统面料,而是通过贸易从西域传入。元廷在大都一带设立了许多专门织造纳石失的机构,如别失八里局、纳失失毛缎二局等。纳石失纹样题材丰富,具有西域风情,多以对鸟、对兽及双头鸟等动物为题材,也有阿拉伯文字风格纹样,同时也有龙凤纹、花卉纹等。因其织金工艺,深受蒙古族喜爱,成为贵族服饰中广泛使用的面料。

刺绣工艺

元代延续的传统的平绣、抢针、打籽绣等传统技法,还延伸出了盘金绣、钉金绣、鱼鳞针等特色绣法,还搭配印金、织金、贴绣、绘画等相结合,使得元代刺绣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该元代刺绣枕顶-中国丝绸博物馆

织御容

元代特有的丝织物,御容,为用于供奉、祭祀所用的帝后肖像,有绘、织、塑等工艺制作。唐朝开始有对貌写真绘制先帝、先后御容用以供奉。元朝主要以织造为主,用极少量绘制的方式制作御容及佛坛,尚刚《蒙元御容》一文中有详尽探讨,织造御容为蒙元独有,以绘制御容做为织造粉本。

织御容应当是采用缂丝的工艺,缂丝工艺在宋代已广泛用于绘制帝后像,元代继承并发展这一传统,结合穆斯林织工带来的异域风格,使织御容更显庄严与神圣。织御容的生产主要由将作院下属的织造作坊负责。将作院是元代专责皇家器物制造的核心机构,下设多个路级民匠总管府,其中由大都等路民匠总管府:统领各类织造事务。织佛像提举司:虽名“佛像”,但亦可能承担织御容任务。梵像提举司:隶属于工部诸色人匠总管府,职责包括:绘制御容、制作织造粉本(即设计图稿),由此可见,织御容不仅是织造行为,更是绘画与织造协同完成的艺术工程。还有一个规模理应不小的织佛像提举司,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的文宗时代的刻丝大威德金刚唐卡至少是其同类,其下端织出文宗、明宗夫妇为供养人。

尽管织御容本身无实物留存,但今可见的元代帝后画像多为小型彩绘像册,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元代皇帝皇后彩绘像册》、国家博物馆藏《元太祖画像》等。

印金工艺

蒙古族酷爱黄金,中国古代织物上印金可追溯到汉晋时期,唐代趋于成熟,贴金是用金箱直接贴在织物表面。印金的图案也多种多样。

总结

元代四大丝织品——绢、绫、缎、罗,不仅代表了当时丝织工艺的技术高度,也体现了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风貌。它们各自承担着不同的社会功能,从平民百姓的日常穿着到皇室贵族的礼服用料,均展现出元代丝织业的繁荣与多样性,是中国古代纺织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声明:服饰易汉服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为了能让本站持续长久的更新下去,大家可以赞助一下本站。

给TA捐助作者
共{{data.count}}人
人已捐助作者
元代

元代纳石失

2025-6-8 19:35:44

元代

元代迪尔(搭护)

2025-6-11 17:51:13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