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官服与常服

蒙古国初期,官职混乱,官服也不统一,直到忽必烈时期,采用了汉人的建议得以建立起中央和地方的官制体系,总的来说元朝时期的官服制度并不统一,“胡汉混搭”也是很常见的。蒙古族人官员倾向于本族服饰,汉人则倾向于前朝服饰,分地区又有所差异,随着时间和逐步统治过程,官服体系受到双向影响。

元代官修政书提到 “圣朝奥服之制,适宜便事,及尽收四方诸国也,听因其俗之旧,又择其善者而通用之。世祖皇帝立国建元,有朝廷之盛,百官之富,宗庙之美,考古昔之制而制服焉”,表明元代服饰制度的制定既考虑实际需求,吸收各地原有习俗并选取好的加以通用,又借鉴古代制度,整体呈开放态度。

▲ 《大驾卤簿图书》卷-元

官员祭祀服饰

官员参加祭祀等“大礼”的祭服,也有特别的规定。如祭天、祭社稷等,参加者按等级分别戴笼巾貂蝉冠(即笼巾纱冠)、貂蝉冠(纱冠)、獬豸冠、水角簪金梁冠(有七梁、六梁、五梁、四梁、三梁、二梁之别)、交角幞头和黑漆幞头等,穿青罗服、红罗裙或者紫罗公服,着赤革履或乌靴及白绫袜。

祭祀孔庙献官的法服是七梁冠、雅青袍、绒锦绶绅、红罗裙、白绢中单、红罗蔽膝、革履、白绢袜,执事穿儒服,戴软角唐巾,穿皂靴。

▲ 稷山青龙寺元代壁画

三献官及大礼使:他们佩戴笼巾,头戴貂蝉冠,服青罗服、红罗裙、红罗蔽膝、白纱中单、红组金绶绅、象笏、银束带、玉佩、白罗方心曲领、赤革履、白绫袜。

御史:佩戴獬豸冠。獬豸是古代神话中的神兽,象征公正和正义,反映出御史依法纠察的职责,在元朝时期依然沿用。

助奠以下诸执事官冠服:元朝也采用梁冠,冠梁数不同,分别为六梁、五梁、四梁、三梁、二梁。梁数越多,级别越高,象征着不同的官阶。着儒服,戴软角唐巾,穿皂靴。

《元史-舆服志》三献官及司徒、大礼使祭服:笼巾貂蝉冠五,青罗服五,(领、袖、襕俱用皂绫。)红罗裙五,(皂绫为襕。)红罗蔽膝五,(其罗花样俱系牡丹。)白纱中单五,(黄绫带。)红组金绶绅五,(红组金译语言纳石失,各佩玉环二。)象笏五,银束带五,玉佩五,白罗方心曲领五,赤革履五对,白绫袜五对。

为便于记忆,还有人编了穿戴服饰的歌诀,如元末人陶宗仪所记:天子郊祀与祭太庙之日,百官陪位者皆法服。凡披秉须依歌诀次第,则免颠倒之失。歌曰:“袜中单黄带先,裙袍蔽膝绶绅连;方心曲领蓝腰带,玉佩丁当冠笏全。

祭祀的种类不同,又有不一样的规定,越来越详细化,不同时期也有所差异。

▲ 農書-元代

元代公服

忽必烈即位后,在汉人谋士的协助下,中央和地方的官府体制逐步建立起来。至元八年(1271 年)十一月,刘秉忠、王磐、徒单公履等人提议,在元正、朝会、圣节、诏赦及百官宣敕等场合,官员应穿着公服迎拜行礼。忽必烈采纳了这一建议,正式下诏颁布 “文资官定例三等服色”,将文官按照品级分为三大等级:一至五品官穿紫罗服,六、七品官穿绯罗服,八、九品官穿绿罗服。

元代官服等级制度在继承前代基础上,结合自身民族特色与官制特点形成了独特体系,百官公服通过服色纹样腰带材质三要素区分品级。即使冠服制度在英宗时期(1321 - 1323 年)得以厘定,但因官制灵活性(如三公不常设、丞相人数不定、官员因事设职),衣制未形成绝对固定范式,却始终以 “公服三要素” 为等级标识核心。

用料方面,一、二品官员可用浑金花;二品用金答子;四、五品用云袖带澜;六、七品用六花罗;八、九品用四花罗。系腰方面,五品以下官员可用银饰和铁饰。

至元九年(1272 年)三月,吏的公服暂定为穿檀褐罗窄衫,系黑角束带(又称乌角带),戴舒脚幞头。

至元二十四年(1287 年)闰二月,枢密院建议军官服装 “拟合依随朝官员一体制造”,该建议获得批准,此后文、武官员的服色等级便没有差别了。这些公服全部为右衽样式,且遵循 “上得兼下,下不得僭上” 的原则,即品级高的官员可以穿着低品级官员的服装,但任何品级的官员都不得穿着比自己品级高的公服。

大德七年(1303 年)九月,上述公服规定被确立为定例。

大德八年(1304 年)八月,规定任 “流外之职” 的巡检、院务仓库官的服装与吏的公服一致。

仁宗皇庆二年(1313 年)二月进一步规定,公服是臣子朝见君主的礼仪服饰,百官在正旦朝贺时,需等大礼结束后脱去公服,才允许与他人相互道贺,禁止官员身着公服会见客人;同时,穿公服祭祀家庙也是被禁止的

延祐二年(1315 年),对吏的常服作出规定,允许 “皂吏公使人” 服用绸绢。

延祐五年(1318 年)正月,规定各地驿站的官员穿着与吏一样的公服。

品级
服色
花纹
花纹直径
腰带材质
一品
紫罗袍
大独窠花
五寸
玉带
二品
紫罗袍
小独窠花
三寸
花犀带
三品
紫罗袍
散答花
二寸
荔枝金带
四、五品
紫罗袍
小杂花
一寸半
乌犀带
六、七品
绯罗袍
小杂花
一寸半
乌犀带
八、九品
明绿色无纹罗服
-
-
乌犀带

《元史-舆服志》百官公服:公服,制以罗,大袖,盘领,俱右衽。一品紫,大独科花,径五寸。二品小独科花,径三寸。三品散答花,径二寸,无枝叶。四品、五品小杂花,径一寸五分。六品、七品绯罗小杂花,径一寸。八品、九品绿罗,无文。

▲ 《赵魏公小像并公自书重缉尚书集注序》之赵孟𫖯像,元·杨叔谦绘

通用服装:白纱中单,青罗袍,红罗裙,红罗蔽膝。

腰带和佩饰:红锦绶,蓝银束带,玉佩。这些饰品不仅具有装饰作用,更象征着权力与地位。御史以下官员则佩戴铜佩,简化的装饰可能与他们的职责相适应。

细节装饰:白罗方心曲领,白绫袜,赤革革舄。

其他官员服饰

官员常服的种类多种多样,质孙服,前面有讲到,这里忽略。
辫线袍、搭护、比甲等也是官员的常服,有辫线袍配上瓦楞帽,脚蹬皂靴。

▲ 事林广记插图

▲ 靳颉-征西大元帅,西汉军功世家,为元代遗臣 山西曲沃人,男主玉顶子瓦楞帽,辫线袄 带垂茄袋 小刀和牙锥 男仆婆焦发式梳辫 笠帽 搭护 除了穿在身上的蒙古式服饰外,旁边桌子上还有中原式的幞头 袍笏和金带

汉人官员常服还有圆领衫,头戴唐巾。

军人服装

种类:包括中央宿卫军队(怯薛、侍卫亲军)和地方镇戍军队(蒙古军、汉军等)的服饰,分冬夏衣装、皮衣等。由政府定期发放,冬衣、夏衣、皮衣发放时间有明确规定(夏衣不晚于四月,冬衣不晚于十月);服饰注重实用性,便于骑射作战,保留部分蒙古游牧特色。

▲ 元代壁画

医官服装

在元代前期,医官并未像儒士(如儒学正录)那样有专门的公服,其服饰与普通民众无明显区别,导致 “与常人排列,未辨何役”,这与医学在社会中的功能地位不匹配。

▲ 忽思慧-元代医官

延祐三年(1316 年),太医院以 “儒学正录皆有公服” 为由,请求参照现有公服式样为医学正录、教谕等医官制定专门公服,这一请求得到批准。此举既延续了中原王朝以服饰区分职业与等级的传统,将医官纳入规范化的服饰体系,又体现了对医学职业的重视 —— 通过服饰明确其身份,与儒士等群体并列。

元代官服并非单一文化的延续,而是通过制度、款式、材质等多方面的调整,实现了蒙古文化、中原文化及其他民族文化的融合,成为当时多民族统一政权的服饰缩影。

参考资料

  1. 《中国服饰通史》陈高华、徐吉军
  2. 《元史·輿服制》明·宋濂等
  3. 《農書》王祯·元
  4. 《新编纂图增类群书类要事林广记》陈元靓编.元至顺年间西园精舍刊本
声明:服饰易汉服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为了能让本站持续长久的更新下去,大家可以赞助一下本站。

给TA捐助作者
共{{data.count}}人
人已捐助作者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