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蒙古族服饰-海青衣

海青衣起源

海青”或“海东青”是一种猎鹰(矛隼),北方游牧民族常在狩猎时候带着海青狩猎,元代“海青衣”可能融合了蒙语“海青”(ᠬᠠᠢᠢᠷ,意为“鹰”)与汉语“青衣”(传统戏曲中的正旦角色),元代引申出了“海青衣”,又称“海青服”。

青衣(意为宽大如海之青衫)原本是一种青色的宽袖长袍,最初为汉族士大夫所穿,演化出来多种款式,如“直裰”、“襕衫”、“道袍”。后被蒙古族吸收改良,因其宽大飘逸、便于骑射活动,又具有一定的礼仪功能,逐渐成为蒙古贵族女性及男性在正式场合的穿着。这种服饰在元代尤其受到推崇,并成为蒙古族传统服饰的重要代表之一。青衣在元代被赋予了新的民族融合意义,成为汉蒙文化交融下的产物。

元代藏传佛教盛行,禅宗寺庙僧俗将长袍称为“海青”,佛教僧侣穿着这种长袍是唐宋时期的遗风。

海青衣

元代诗人杨允孚在《滦京杂咏》记有“为爱琵琶调有情,月高未放酒杯停。新腔翻得凉州曲,弹出天鹅避海青”并注记:“《海青拿天鹅》,新声也”。

《元史·舆服志》记载:“贵者以貂鼠、狐皮为衣,贱者以羊皮为衣。”

海青衣

基本形制:

通常为交领右衽窄袖的袍服,右襟下摆处开衩,衣长一般在119-126厘米,通袖长194-224厘米,下摆宽约104厘米,袖宽较窄,约14厘米。

独特设计:

在接近两袖根部各有一个纵向开口,袖口缀有袢带,背后设有纽扣,天热或需要活动手臂时,手可从开口伸出,然后把袖子反扣到后背的纽扣上。

海青衣

菱地飞鸟纹绫海青衣-中国丝绸博物馆

L 119cm, W 224 cm
该衣右衽交领,窄袖、宽摆,构造特殊。其肩部有一开口,天热时手臂可由此伸出,而两只长袖可在衣服背后反扣。因此,此袍在离领子14cm的后背钉有一纽,而两袖离袖口16cm的地方各有一个襻。袍服后襟的右边开衩长33 cm,以便骑马。袍服的左右肩有刺绣的纹饰,所用针法为钉金高绣,即在衬物上进行钉金绣,最后形成一片凸起的纹样。纹样包括一个直径约10 cm的葵花形和一个底边宽为24 cm的缠枝莲花纹构成的三角形。类似的肩饰在元代的其他服饰中也有发现。
衣身面料为浅褐色暗花绫,里衬浅蓝色绢。暗花绫的纹样为菱形地飞鸟纹,飞鸟一排向左,一排向右,交错布置,循环大小为经向6.8 cm,纬向7.2 cm。组织为221/111不规则斜纹为地,13/31斜纹起花。

特征 描述
款式 长袍,右衽交领,袖口宽大(类似今天的“喇叭袖”)
材质 贵族使用丝绸、缎子,平民多用棉麻
颜色 多为深色或鲜艳色彩,象征地位与财富
装饰 常有刺绣、金线、云纹、龙凤图案
腰带 搭配宽腰带,男女皆用,增强腰部线条感
配饰 男子常佩戴弓箭、刀具;女子则佩戴金银首饰

纹样:

主要有花卉、动物与云纹三类,如荷花、桃花、海棠、梅花等花卉纹样,常与龙、凤、鹿、水禽等动物纹样搭配组合,云纹如灵芝云也较为常见,这些纹样常装饰于两肩、领口或袖口。

泉州出土元代戏俑中,部分服饰带有波斯“怯绵”(Kamān,镶边袍)特征,反映海上丝绸之路对戏曲服饰的影响。

色彩:

整体上承袭蒙古传统,偏爱浓重鲜艳之色,流行金、蒙古蓝、翠绿、灰褐等,女性服饰尤尚红、黄、绿、紫及金色。

总结

海青衣可能为专门狩猎的服饰,不仅因其象征意义,也因为其功能性在元代中期迅速流行。尽管元朝灭亡后,海青衣作为主流服饰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其设计理念深刻影响了后来的蒙古族服饰发展。

声明:服饰易汉服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为了能让本站持续长久的更新下去,大家可以赞助一下本站。

给TA捐助作者
共{{data.count}}人
人已捐助作者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