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重点探讨明清至民初中国传统男装流行的变化。
明初的服饰延续了元代的风格,男子服饰除直身外,还有长衫式样。此时道袍尚未形成,因两侧常山褶皱结构,推断可能是道袍的前身。
曳撒的原型来自元代,明代袖形、廓形逐渐发生变化,发展出外摆结构,是便服常见款式之一明代又称吉服。
明中期男装较显着的变化是袖型逐渐加宽,外摆的结构也与初期不同。
明末男装盛行刀袍,最初的袖型为偏直袖,具有收袂的结构。
明末,袍子已发展为宽袖,内外下摆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最明显的是向上发展的尖形外下摆。
明末的道服服饰也属于流行款式之一,与宋代道服服饰是否有相关性还有待考证。
清初受清廷政治势力的影响,成年男子服饰多改为满族式样,“无领衣”即衫、袍、褂)的显着特征。剃光头编辫子,最初的辫子还很小。
到了现代,袍褂的结构延续了晚清时期的穿着规则,受民国时期习惯的影响,目前更多地出现在祭祀场合、文艺表演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