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档>秦朝>秦公帝王陵>第一节 张家川陵区及墓主

第一节 张家川陵区及墓主

张家川是我们目前所知文献记载中秦人最早的政治中心所在。《史记·秦本纪》载;“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息。孝王日:‘昔伯益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日秦嬴。”秦人之所以称“秦”,应是源于此。说明在秦民族来到甘肃东部之前,这里已有秦地,《说文解字》云:“秦,伯益之后所封国。地宜禾,从禾,舂省。一曰秦,禾名。”表明秦地原是产禾的地方,禾即是黍。此秦之所在,即今甘肃省陇东地区的张家川县,过去为清水县,1961从清水县分出。后来此地的“秦亭”、“秦谷”、“秦川”的得名均与秦邑设于此有关系。
关于秦邑的地望,《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秦川清水县,本名秦,嬴姓邑。”《史记集解》引徐广云:“今天水陇西县秦亭也。”《汉书·地理志》云:“今陇西秦亭,秦谷是也。”《十三州志》云:“秦亭,秦谷是也。”又据《水经·渭水注》云:“(秦)水出大陇山秦谷,二源双导,历三泉合成一水,而历秦川,川有故秦亭,非子所封也。秦之为号,始自是矣。秦水西径降陇县城南,……过清水城西,南注清水,清水上下,咸谓之秦川。”
从上述记载来看,秦邑应在秦川,而秦川是由秦水冲蚀形成的。秦川有故秦亭,即是秦的政治中心秦,为非子所封之地。
秦邑的地望就在今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自治县城南的瓦泉一带,这是文献资料记载和实际考察的结果。晋代的《十三州志》认为秦亭在清水县东北。徐日辉先生曾撰文《秦亭考》予以纠正,认为:秦亭不在张家川县东,更不在清水县东北,而在今张家川县城南秦水二源汇合处的东岸,即在张家川县城南之川地上。其根据是张家川历来属清水县所辖,1953年后张家川从清水分出,成立回族自治县,以前的著作记秦亭在清水还无大误,但分县后的新著说在清水就不对了(1)。
但清水县方志办的同志认为秦邑就在清水县东,有一“秦亭”,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清水的秦亭不具备作都邑的条件,这一带地势狭窄,一条无名小溪仅宽1-2米,溪流两岸无发育较好的台地,未发现任何较早的陶片和文化堆积。由此看来,此处作为非子封邑当属误传,应予否定。(2)
在今张家川县城南的瓦泉也有一个秦亭,位于清水(秦水)的岸边,1998年7月,在张家川县博物馆、县方志办及天水师专徐日辉先生的带领下,我们来此考察,觉得秦邑当在此。从文献上来讲符合秦邑位于清水县东北的记载。
经过实地考察,发现张家川县城南一带依山傍水,地形优越,地势开阔,是建都邑的理想场所,在这一带发现了大量的秦墓,出土了大量的文物,我们在张家川县博物馆看到了秦时的铜鼎、铜壶、铜柄铁殳、铜矛、半两钱及二三十斤的车马器,均出土于瓦泉一带。我们在此还发现了很多被盗的秦墓,从被盗秦墓来看,还有积炭墓,反映出这些墓的级别不会太低。更为重要的是发现一大遗址,面积约为250×150米,这是一个大夯土台,据当地人反映,在此夯上层下曾发现过秦建筑材料砖、瓦等,这种情形和当时秦公大墓的情况相类似。我怀疑非子、秦侯、秦仲的大墓应在此夯土台下。他们都是秦开国前的重要人物,为秦的建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另外,在这一带发现了类似大堡子山秦公墓地的金箔饰片。这里出土的金箔饰片,有长9厘米,宽6厘米的虎食羊,其形状很特殊,是虎头马身,在吞食一只小羊,有长8.5厘米,宽6厘米见方的金箔饰片,四周角内刻有镂空4只相对的鹰,其形状比韩伟先生见到的鸱枭要厚重,还有太阳、月亮、十二条龙,象征十二个月的金箔牌饰,以及燕形青牌饰和石圭等。其中有些造型与宁夏固原博物馆藏的金、鎏金、青铜牌饰相仿,但绝大多数与韩伟先生所见以及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相似。(3)
据当地人讲,此处原有古城,现已湮没。希望考古工作者能在此进行勘探,以弄清秦邑的情况。
(1)徐日辉:《秦亭考》,见《秦州史她》,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12月1日版。
(2)赵化成:《寻找秦文化渊源的新线索》,《文博》1987年1期。
(3)徐日辉:《甘肃东部秦早期文化的新认识》,《考古与文物》2001年3期。
 

 

秦公帝王陵/徐卫民著.—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购物车
优惠劵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