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金代服饰

女真王朝的衣冠:从草原传统到汉制融合

一文读懂金代服饰

胡瓌卓歇图卷-故宫博物馆藏

一、王朝兴衰与服饰遗存:被火焚的衣冠史

金国(1115-1234 年)由女真族建立,历 120 余年,是中国历史上兼具游牧与农耕文化特征的王朝。因金人盛行火葬,北京、辽宁等地金墓多有火焚痕迹,导致服饰实物罕见,现存研究多依赖《金史》《大金国志》等文献记载,以及零星考古发现的织物残片与陶俑形象。

二、制度沿革:从辽宋取经的衣冠体系

  1. 汉化进程的双重脉络
    • 初入燕地时,女真效仿辽国 “南北官制”,分设汉官与女真官,服饰礼仪开始分化;南下黄河流域后,全面吸收宋代冠服制度,形成 “辽宋为表,女真为里” 的服饰体系。
    • 皇室与百官服制
      • 皇帝冕服承袭唐宋 “十二章纹”,通天冠配绛纱袍,皇太子戴远游冠;
      • 百官朝服以 “梁冠” 区分等级:七梁冠(三品以上)、六梁冠(五品)、三梁冠(八品),监察御史独戴獬豸冠(象征司法公正)。
  2. 公服等级密码
    • 五品以上服紫、六品七品服绯、八品九品服绿,统一为盘领横襕袍(圆领 + 下摆横襕装饰);
    • 文官佩金银鱼袋,系身份标识,与宋代 “鱼袋制度” 一脉相承。

三、民族基因:女真传统服饰的生存智慧

  1. 从辫发到衣料:草原生活的印记
    • 《大金国志》载:“金俗好衣白”,男子辫发垂肩,与契丹族 “髡发” 不同;耳垂金环,颅后留发以彩丝系扎,富人嵌珠镶金;
    • 因北方 “土产无蚕桑”,服饰材质以皮、布为主:
      • 富人装束:春夏穿纻丝、绵细(高级丝织物),秋冬以貂鼠、青鼠、狐貉皮制裘,搭配纻丝绸绢;
      • 贫者衣装:春夏着粗布衣衫,秋冬披牛、马、猪皮或獐鹿皮,裤袜亦以兽皮制成,适应严寒游牧生活。
  2. 女性服饰的独特形制
    • 大袄子:无领,款式类男子道服,便于骑马劳作;
    • 锦裙:左右各开衩约二尺,以铁条为圈支撑造型,外裹绣帛,再套单裙,形成 “铁圈撑裙” 的早期形制,与欧洲中世纪 “苛尔巴莱” 裙撑异曲同工。

四、仪仗与卫士:幞头里的等级秩序

金代卫士、仪仗戴多种幞头:
    • 双凤幞头(高级仪仗)、
    • 间金花交脚幞头(侍卫首领)
    • 拳脚幞头(普通卫士)

幞头脚的材质、装饰与形制,直接反映身份高低,其中 “金花”“龙凤纹” 为权贵专用。

五、文化交融:服饰里的民族对话

  1. 冲突与融合的具象化
    • 官服体系中,女真 “盘领袍” 与宋代 “圆领襕袍” 结合,形成 “盘领横襕” 的 hybrid 款式;
    • 民间服饰仍保留辫发、皮裘等传统,但富人开始效仿汉人 “纻丝绸绢”,出现 “女真衣料 + 汉式剪裁” 的混搭风。
  2. 从 “无冠” 到 “巾饰” 的演变
    女真妇人原 “辫发盘髻无冠”,灭辽侵宋后,开始裹逍遥巾、头巾,甚至模仿汉族命妇 “珠翠插戴”,反映草原民族对汉地 “冠冕文化” 的接纳。

六、遗韵与启示

金代服饰如一面棱镜,折射出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碰撞:火葬习俗虽导致实物稀缺,但文献与图像资料勾勒出清晰脉络 —— 从 “衣白辫发” 的草原本色,到 “梁冠鱼袋” 的汉制外衣,最终形成兼具实用功能与礼仪规范的独特体系,为后世元明服饰制度埋下伏笔。若想进一步探究,可对比《金史・舆服志》与宋代《东京梦华录》,其中细节差异暗藏更多文化博弈的密码。
声明:服饰易汉服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为了能让本站持续长久的更新下去,大家可以赞助一下本站。

给TA捐助作者
共{{data.count}}人
人已捐助作者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