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幞头的起源与发展
名称来源:“幞”即包覆之意,“头”指头部,合称“幞头”,是一种软巾包头的首服。
幞头是隋唐时期男子普遍戴用的头巾。不论皇帝、百官,还是庶民百姓均戴用。幞头起源于南北朝末期,初名叫“折上巾”,又叫“软裹”,是一种包头用的软巾。
《大唐新语》曰:“折上巾,戎冠也。”“戎”即指西戎。幞头。
五代以后渐渐定型为“乌纱帽”了。通常为黑布包头,故也称“乌纱”裹幞头时除在额前打两结外,又在脑后扎成两脚,自然下垂。
中唐以后逐渐取消前面的结,而用铜、铁丝为干,将后面的软脚撑起成为硬脚。
唐朝的皇帝所用幞头的硬脚是上曲的,而官臣则下垂。
五代渐趋平直,并广泛流行《大唐新语》说:“初用全幅皂向后幞发,谓之’幞头’。
周武帝裁为四脚,武德以来,始加巾子。”幞头的形状各有不同,唐初期流行“平头小样”;
唐中期武则天时流行“武家诸王样”,也称“高头巾子”;之后又流行“踣样”,即英王路样。
唐朝后期流行“衬尖巾子”“翘脚巾子”等。








1. 平头小样
唐初,幞头之前顶低且平,其形制颇为简约。于陕西唐朝李寿墓所出土的壁画之中,可见有男子头戴此类幞头。此幞头通常为士庶与官吏闲居之时所佩戴。
2. 武家诸王样
“武家诸王样”,乃唐高宗与武则天当政之时风靡一时的独特样式。此幞头独具匠心,其两脚于头前系结,宛如同心结般精巧雅致,寓意着和谐与团聚;另外两脚则反结于脑后,以软裹之法处理,尽显灵动与柔和。
相较于“平头小样”式,“武家诸王样”的形制有了显著变化。它明显加高,恰似巍峨之峰,增添了几分挺拔与威严;且稍向前倾,仿佛蕴含着勇往直前的气势。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在巾子上方中央处,有明显的分瓣设计,犹如一朵盛开之花,为其增添了别样的精致与华美。
于陕西干县唐章怀太子墓的壁画之中,能够清晰目睹这种“武家诸王样”幞头的风采。壁画之上,多是将尉、壮士头戴此幞头,他们英姿飒爽,此幞头更凸显出他们的英勇豪迈与不凡气概,成为了身份与勇武的象征。
3. 英王踣样
唐玄宗开元年间,有一种幞头样式广为流行,它亦被称作“开元内样”。据《通典》记载,“内样”幞头乃是皇帝在尚未承继帝业之前,于其封地所佩戴的,故而又得名“英王踣样”。
此款幞头独具特色,其顶部浑圆且硕大,高耸而微微前倾,宛如巍峨山峰,带着一种雄浑而向前的气势。与“武家诸王样”相比,它冠顶的分瓣更为显著,那清晰的分瓣如同花瓣错落有致,增添了几分精致与华美。
在陕西长安和西咸唐墓出土的陶俑头上,所戴巾子正是这“开元内样”幞头。这些陶俑仿佛穿越时空,为我们生动展现了当时人们的服饰风貌,让我们得以一窥开元年间这一流行样式的独特魅力。

4. 官样
官样是一种衬尖巾子的幞头,流行于中唐。其特点是冠顶更加高长,上方路尖,整个中子呈塔状。陕西唐曹景林基出土的陶俑中多见这种样式。
5、翘脚
短脚也叫“硬脚”或“朝天”样式,为晚唐至五代时期行,其形制变化较大。由前4种式样的前倾变为直立,顶部的分不明显。头的两脚由原来的下垂的软脚改为平伸,至五代后期,又呈上状。这种式样的头在唐代敦煌壁画和敦煌绢画的人物头上均有出现。总体看来,唐早期的幞头后垂两脚、垂带子,唐中叶后两带缩短形成软脚。到五代时出现以硬丝为骨而翘起的硬脚幞头。
样式 |
描述 |
图例人物 |
平头小样 |
前顶较低而平,多为士庶闲居佩戴。 |
李寿墓壁画人物 |
武家诸王样(高头巾子) |
武则天时期流行,顶部加高并稍前倾,有明显分瓣。 |
章怀太子墓壁画武士 |
英王踣样(开元内样) |
唐玄宗时期流行,顶部圆大、前倾,分瓣更明显。 |
长安、西咸唐墓陶俑 |
官样(衬尖巾子) |
中唐流行,顶部呈塔状,高长路尖。 |
曹景林墓陶俑 |
翘脚幞头(硬脚) |
晚唐至五代流行,脚部由软变硬、由垂变翘。 |
敦煌壁画人物 |
文献记载
《大唐新语》载:“折上巾,戎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