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很重视婚礼﹐礼记昏义﹕「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男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筳几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敬慎重正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
婚礼的起源
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故有“昏礼”之称。上古时代的嫁娶礼仪较为简单,以俪皮为礼。
俪皮为礼 – 婚礼的开端
中国的婚礼在周朝前较简单﹐古代嫁娶的俪皮为礼是婚姻礼俗的根源。通鉴外记﹕「上古男女无别﹐太冥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古人以俪皮为婚姻的结合﹐表明俪皮通婚早已成为习俗﹐后由圣人采取而制定礼法。
婚礼的三阶段:
婚前礼(订婚)、正婚礼(结婚/成婚)、婚后礼(成妻/成妇/成婿)。
历代婚礼的变化:
-
- 汉朝时,刘歆等人对婚礼进行了规定,东汉到东晋时期婚礼多不依六礼进行。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太子婚礼没有请迎的礼仪。
- 唐代以后,皇太子开始请迎,婚礼逐渐依六礼进行,但有所简化。
- 宋代时,朱子家礼将纳吉和纳征合为一礼,变为三礼。
- 元朝时期,增加了议婚一礼。
- 明朝洪武元年以朱子家礼为标准制定婚礼。
- 清朝时,汉官七品以上有九礼,但实际上古代六礼只剩下议婚、纳采、纳币、请期与请迎五礼。
三书
三书即聘书、礼书和迎亲书:
聘书
聘书是订婚用的书,于「纳吉」(过文定) 时男家交给女家。
礼书
礼书是「纳征」(过大礼) 时使用的书,礼书内会详细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
迎亲书
顾名思义,迎亲书即迎娶新娘时的书,即在「亲迎」时使用。
六礼
纳采
纳采是后人所谓「合婚」或「说媒」,男人家人会请媒人到女家提亲。如果两家条件相若﹐所谓「门当户对」﹐媒人前往男家说媒﹐若可﹐则用雁鸟为礼。至于用雁的原因﹐白虎通嫁娶篇载﹕「用雁者﹐取其隋时南北﹐不失其节﹐明不夺女子之时也。又取飞成行﹐止成列也﹐明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谕越也。…….故用雁也。」
纳采时男家会送礼品给女家,而每一种礼品都有其象征意义。
纳采用雁有两个意义﹕
一) 「雁﹐知时鸟也」﹐不失时节﹐表示男女双方守信用。
二) 雁飞行成列﹐谨守次序﹐由强雁带领弱者。因此嫁娶长幼有序﹐不相跨越。
唐杜佑通典里就记载了三十种纳采的礼品﹕
礼品 | 象征 |
元纁、羊 | 元,象天,纁法地,羊和祥也,群而不党 |
雁 | 雁则随阳 |
清酒 | 清酒降福 |
白酒 | 白酒欢之由 |
粳米 | 粳米养食 |
稷米 | 稷米粢盛 |
蒲 | 蒲众多,性柔 |
苇 | 苇柔之久 |
卷柏 | 卷柏屈卷附生 |
嘉禾 | 嘉禾须禄 |
缕缝衣 | 长命缕缝衣,延寿胶能合异类 |
膝、漆 | 漆内外光好 |
五色丝 | 五色丝章采屈伸不穷 |
合欢玲 | 合欢玲音声和谐 |
九子墨 | 九子墨长生子孙 |
金钱 | 金钱和明不止 |
禄得、香草 | 禄得香草为吉祥 |
凤凰 | 凤凰雌雄伉合 |
舍利兽 | 舍利兽廉而谦 |
鸳鸯 | 鸳鸯飞止须四鸣相和 |
受福兽 | 受福兽体恭而心慈 |
鱼 | 鱼处渊无射 |
鹿 | 鹿者禄也 |
鸟 | 鸟知反哺﹐孝于夫母 |
九子妇 | 九子妇有四得 |
阳燧 | 阳燧成名安身 |
又丹 | 又丹为王色之荣﹐青为色首﹐东方始 |
以上三十种礼品虽有经济价值﹐但作为纳采礼物是取其象征意义﹐盼望为新人带来幸福。
问名
纳采过后﹐女家概然同意﹐则再执雁问名。问名内容包括女生母亲姓名﹑本身名次和时辰八字﹐回府后再问祖神﹐如卜吉兆则娶。近世凭媒请庚与探问﹐都有问名的遗意。
纳吉
纳吉,即过文定,有一点像西方人的定婚,这时其实婚事已初步议定。
纳征
纳征,即过大礼;「纳」是的意思是聘财,而「征」就是「成」的意思,亦即是说男家需要纳聘礼后才可成婚的意思。过大礼时,男家会请两位或四位女性亲戚(须是全福之人) 约同媒人,带备聘金、礼金及聘礼到女方家中;完成纳征的仪式后,婚约便正式定立。
「纳」是指聘财﹐而「征」是「成」﹐所以意思是「先纳聘财﹐后成婚」。经过这个仪礼﹐婚约就完全﹐故有「非受币不交不亲」或「无币不相见」之说﹐又即是「认钱不认人」﹗
请期
请期即是「择吉日」成婚的意思。男家会择定一个成婚的良辰吉日,再准备婚期吉日书和礼品给女家,女家受礼及同意后,便可确定婚期。
亲迎
亦称迎亲,就是在结婚之日,新郎会与媒人和亲友一起前往女家迎娶新娘。女家父亲迎于门外﹐望女庙堂和拜雁。新郎前往女家之前会先到女家的祖庙行拜见之礼,然后以花轿接新娘回到男逐。新人会在男家举行拜天、地、祖先的仪式,然后送入洞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