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作为我国传统礼仪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社会意义。
《白虎通·婚嫁》有云,”昏礼者,将结两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寥寥数语,精准地道出了婚礼在传统观念中的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两个家族的联结,关乎着家族血脉的延续与宗庙祭祀的传承。这种深远意义,使得婚礼在传统礼仪体系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位置。
而在这隆重的婚礼仪式里,吉服,也就是婚服,无疑扮演着最为关键的角色。从久远的秦以前开始,吉服便作为一种礼制传承演变,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民俗之中。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婚礼的舞台上,承载着人们对婚姻的美好期许与祝福。婚服的每一处细节,从形制到色彩,从用料到图案纹样,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寓意,成为了婚礼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元素。
正因婚服在婚礼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我们对历朝女性婚服的演变充满了好奇与探寻的欲望。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历史的长河,领略不同朝代女性婚服独特的魅力与风格,感受它们在岁月流转中所展现出的多元之美与传承脉络。
周朝女性婚服
周朝女性婚服形制为袍式纯衣,这种设计使得上衣下裳连为一体,整体呈现出简洁而端庄的风格。
在色彩方面,周朝女性婚服选用玄黑色。玄黑,是黑中扬红的独特颜色,在当时按照五行思想,被视作象征上天的最神圣色彩,彰显出庄重与肃穆。用料上,普通女子的婚服用
苎麻、葛藤或丝制成,而贵族妇女的婚服则采用文锦,体现出不同阶层在服饰材质上的差异。
周朝处于我国奴隶制社会的鼎盛阶段,婚姻制度极为重视“礼”,强调“尊卑不婚”,严格的门第观念使得婚礼多在相同阶层之间举行。这一时期的婚礼在黄昏时分举行,与如今多在上午(中午)举办婚礼不同。婚礼风格低调、含蓄、内敛,不摆宴席、不铺张排场。如此风格的婚礼,与玄黑色的端庄礼服相得益彰,玄色婚服正契合了当时注重礼仪、含蓄内敛的社会风气以及婚礼氛围的需求,成为周朝婚礼文化的重要外在体现。
先秦至两汉
先秦至两汉,士族新娘结婚时穿的是玄色的婚服,为襜褕或绕襟袍。
汉朝女性婚服在形制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包括上衣下裳制、曲裾深衣和襦裙。上衣下裳的分离,打破了以往一体袍式的格局,是婚服形制的重大变革。曲裾深衣线条流畅,将女性的柔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襦裙则充满灵动轻盈之感,为女子增添了几分温婉气质。
在色彩方面,汉朝女性婚服延续黑中扬红的色调。这种色彩既传承了传统的庄重,又融入活泼与喜庆。用料上,绢、丝、纱的运用极为广泛。这些材料质地轻盈、柔软顺滑,不仅穿着舒适,更能营造出飘逸灵动的视觉效果,彰显出女子的优雅风姿。
汉代服饰文化大气厚重又叠加飘扬,对后世影响深远。服饰风格让女子看上去富丽堂皇,尽显优雅、沉着、宽厚与自信。在婚服形制变革上,从汉初以袍服为主要婚服,到曲裾深衣和襦裙的兴起,将女性婚服的演进向前推进一大步。而刺绣技术工艺的发展,更是为婚服增添光彩。信期绣、长寿绣、乘云绣、茱萸绣等代表性纹样,多见于贵族女性服装。贵族婚服用料倾向奢华绣品,色彩更为丰富,这种奢华风气蔓延至普通人家,使婚服颜色不再局限于玄黑,逐渐演变为扬赤或纁黄 ,推动了婚服色彩的多元化发展。
魏晋南北朝
魏晋女子婚服在形制上,呈现出独特风貌,主要为交领或直领广袖衫以及对襟广袖
襦裙。交领或直领的设计,赋予领口线条多样变化;广袖飘逸灵动,行走间衣袂飘飘,尽显温婉与优雅。对襟广袖襦裙,上襦对襟样式简约又大方,下裙裙摆轻盈,为女子增添几分柔美姿态。
色彩上,魏晋女子婚服崇尚白色。用料多采用纱、罗、练、绢等。纱质轻柔,罗纹细腻,练的质地洁白且柔软,绢则光滑而有质感。这些材料的运用,不仅让婚服触感舒适,更营造出一种朦胧、飘逸的美感,与白色相得益彰,将魏晋女子的空灵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
魏晋时期崇尚白色婚服,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原因。当时玄学盛行,“以无为本,返璞归真”的风气弥漫社会。在这种思潮影响下,人们追求自然、纯真、质朴的境界,白色被视为纯净、自然的象征,契合了当时人们的精神追求,因此成为婚服的流行色。这与西方白色婚纱的文化源头相去甚远。西方白色婚纱源于基督教文化,白色代表着神圣、纯洁,是上帝的颜色,象征新娘的贞洁。而魏晋女子崇尚白色婚服是受本土玄学思想影响,追求内心的超脱与自然本真,二者虽在色彩选择上相似,但文化内涵截然不同。
唐代
唐代初期五品以上官员女儿的新娘服花钗翟衣,配花钗、宝钿,数目视乎品秩,媵比正妻降一等,妾又比媵降一等,五品以下和民女出嫁则穿花钗礼衣,花钗数依品秩而定,妾比正妻降一等,无论是花钗翟衣还是花钗礼衣皆为上下连裳制、深青色;中后期则演变成大袖裙襦,即襦裙配大袖衫,以青、绿等颜色为主,并于头上插上各种头饰。
唐朝女子婚服呈现出独特的风貌。其形制为大袖襦裙式钗钿礼衣,这种款式将襦裙与钗钿礼衣巧妙融合,展现出独特的韵味。
在色彩方面,唐朝女子婚服崇尚绛红与青绿。绛红鲜艳夺目,充满热情与活力;青绿清新雅致,富有自然之美。用料则多采用纱、罗等轻薄且质感上乘的织物,这些材质不仅使得婚服轻盈飘逸,更增添了一份神秘而柔美的气息。
大唐广纳四海、开放包容,这种气象在女子婚服色彩搭配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以往周、汉崇尚玄色,魏晋崇尚白色,而唐朝却大胆采用绛红与青绿搭配,“士假绛公服亲迎”,女服“花钗青质连裳,青衣革带韈履”,红与绿这两种鲜明色彩的碰撞组合,打破常规,营造出繁华绮丽之感,支撑起了大唐的豪迈与大气,“红男绿女”的成语也由此流传,成为唐朝开放包容文化的生动注脚。
宋代婚服
宋朝女子婚服的形制包含大袖衫、凤冠霞帔与盖头。大袖衫基本继承自唐朝,却又有所不同。它由唐朝大袖衫演化而来,不再是那般宽大广袖,而是更注重收省设计,能够起到束腰塑型的效果,让女子身形更为曼妙。凤冠霞帔是宋朝女性婚服系统中的创新元素,凤冠本是宋朝命妇服,象征着身份与地位。由于宋朝皇帝宽简仁厚,民间嫁女也能广泛使用,普通女子所戴凤冠虽不像命妇凤冠那般繁杂,金银装饰较少,但依然是婚服中极为重要的头饰,成为宋朝女子婚服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红盖头在这一时期被确定下来并延续至今,为婚礼增添了一份神秘与浪漫。
在色彩方面,宋朝女子婚服主要为青绿与红。这两种颜色的搭配既展现出清新雅致,又不失喜庆氛围。用料上,则多采用纱、罗等轻盈、柔美的材质,使婚服更显飘逸、灵动,凸显出女子的温婉气质。
宋朝偃武修文,极为重视文教,这一政策对婚服产生了重要影响。与唐代婚服的繁丽相比,宋朝婚服崇尚简约。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婚服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与简化。凤冠霞
帔的出现,既满足了民间女子对美的追求,也体现了等级制度在婚服上的微妙变化。它从命妇服走入民间婚服,让普通女子在婚礼上也能拥有独特的装扮,增添了婚礼的隆重感。而红盖头的确定,更是丰富了婚礼的仪式感,传承至今成为中式婚礼中极具特色的一部分。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宋朝女子婚服独特的风貌,展现出那个时代的文化与审美。
宋代新娘服延续唐制,大袖裙襦为婚服,配珠翠冠和霞帔。
明代婚服
明代规定士庶新娘可以假九品孺人常服出嫁,即圆领袍、马面裙、翟冠,有时还会配上霞帔,即典型的“凤冠霞帔”婚服。实际上多有僭越,不限于九品孺人冠服,明后期常用僭穿五品以上命妇冠服的情况。而明代人们开始视红色为吉祥,士庶也有穿红色上袄的袄裙出嫁。正德年间开始,广东出现以龙凤裙褂为新娘服的习俗,相传是源于明代大臣梁储,梁储是广东顺德人,在明武宗朱厚照还是太子时曾任太子洗马,明武宗少年登基,由梁储辅政,深得明武宗尊敬,于是在梁储女儿出嫁时,赐她穿绣上皇室专用的龙凤图案之裙褂作为婚服,自此成为广东新娘特有的嫁衣。自魏晋南北朝开始,新娘会用盖头或扇子遮面。
明朝女子婚服极具特色,其形制丰富多样,包含彩绣龙凤对襟大红袖衫、长裙、云肩、凤冠霞帔以及盖头。彩绣龙凤对襟大红袖衫,以对襟形式呈现,上面精心绣制着龙凤图案,彰显华丽庄重;内搭的红色长裙,多有褶皱,下摆宽大,且一改以往上衣短下裳长的旧制,变为上衣长而下裳短,衣领也设计为圆领。云肩为整体造型增添了几分柔美与精致;凤冠霞
帔则是明朝女子婚服的重要标志,尽显尊贵典雅;盖头更是为婚礼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
在色彩方面,明朝女子婚服崇尚大红,这种鲜艳浓烈的色彩,传递着喜庆与吉祥,成为明朝婚服最为鲜明的特征。用料上,主要采用粗绸、锦等材质。粗绸质地厚实,锦缎华丽富贵,二者结合,使得婚服既有质感又不失美观。
明朝形成并确定了婚服尚大红的婚俗,这在婚服发展历程中意义非凡。在形制上,相较于以往朝代也有了重大突破。不仅如此,明朝还出现了独特的“假服”现象。因朱元璋的默许,普通平民女子在结婚时,也能够假借九品命妇的凤冠霞帔,这一现象使得凤冠霞帔不再是贵族的专属,而是更为广泛地融入民间婚礼,成为明朝女子婚服的一大亮点,也让更多女子在人生重要时刻能体验到那份尊贵与荣耀 。
清代
清代实行剃发易服,但因为男从女不从,女性婚服仍沿用前代的凤冠霞帔、袄裙、褂裙等,但形制和前代已有差异,例如凤冠形制改变,霞帔变宽交领,且不限于配搭圆领袍,也会配搭袄裙、褂裙,而袄裙也受满族服装影响,由斜襟转为厂字领。
清朝女子婚服在形制上丰富多样,包含袍服、马褂、裙子、坎肩以及旗袍 。袍服是满族传统服饰,具有独特的剪裁与风格;马褂常套穿于袍服之外,增添几分干练;裙子则有着不同的款式,或褶
裥灵动,或裙摆飘逸;坎肩款式多变,有对襟、斜襟等,可单穿也可搭配其他服饰;旗袍在清后期逐渐兴起,以其修身的剪裁凸显女性的柔美体态。
其色彩延续大红这一喜庆之色,寓意着吉祥如意、幸福美满。在婚服用料上极为丰富,涵盖棉、毛、皮、丝、绣等。棉料保暖舒适,毛料质感厚重,皮料彰显奢华,丝料则飘逸柔美,而绣品更是为婚服增添精致华丽之感,通过各种针法绣出的图案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清朝统治时期,满族旗人服饰对传统汉服产生了颠覆性影响。清顺治九年,《服色肩舆条例》颁布,浓厚汉民族色彩的衣服被禁,具有满族旗人特征的袍服、马褂、坎肩等服饰逐渐取代传统汉服,传统服制大多被废除,凤冠成为少数得以保留的传统元素。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满汉融合不断深入,在女性婚服上也有诸多体现。清中叶时,传统汉服在民间部分恢复,部分汉族人婚嫁时会穿着旗人特色的红青褂子。满汉融合的产物褂裙深受各民族女性喜爱。到清后期,旗袍出现,它融合了满汉服饰的特点,既保留了满族服饰的一些特色,又吸收了汉族服饰的某些元素,不仅作为婚服,还对民国时期及其后的女性婚服产生深远影响,从单纯的婚服演变成新的着装时尚,展现出文化融合的独特魅力 。
近现代
20 世纪初期,国门洞开,西式礼服如潮水般随着西方的坚船利炮、文化观念等一同涌入中华大地。这股外来潮流对中国女性婚服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少部分走在时尚前沿的人群,受到西方文化的吸引,开始崇尚西式婚纱、西式套裙。这些西式婚服以其独特的设计与风格,为中国的婚礼增添了别样的风情,成为当时一些追求潮流者的选择。
民初开始出现穿着西式婚纱的婚礼,也有穿旗袍为婚服者。而广东、港澳一带仍然流行以清朝裙褂为前身之龙凤褂,至1950年代起龙凤褂裙有宽大转为合身,裙亦由马面裙改为筒裙,1970年代起更改为西式立体剪裁,且有收腰设计,1980年代起龙凤褂亦由钮扣系结转为用拉链,延续至今。中国大陆和台湾也有新娘穿戏曲中的新娘戏服结婚。
然而,传统中式婚服并未在这股潮流中黯然退场,而是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在传承中寻求新的发展。中式婚服中的红袖袄、绣裙以及凤冠霞帔等,依然是众多女性在婚礼上的心头好,众多女性继续穿着它们走进婚姻殿堂,延续着传统中式婚服的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改良的旗袍在民国时期大行其道。它从单纯的婚服摇身一变,成为一种全新的着装时尚。改良旗袍在保留传统旗袍韵味的基础上,融合了现代的设计理念与剪裁方式,更加贴合女性的身体曲线,凸显女性的柔美与优雅。它既承载了中式服装的文化底蕴,又适应了时代发展的审美需求,不仅在婚礼场合备受青睐,在日常生活中也成为女性展现魅力的常见服饰。这一时期,中式婚服与西式礼服相互碰撞又彼此交融,共同谱写了民国独特的婚服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