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士庶男子之服(一)

明代的服饰上采周汉,下取唐宋,集历代华夏服饰之大成,崇古而不泥古,长于创新流变。故形制之繁杂、纹彩之斑斓,质料之多样,裁制之精巧都大大超过了以往各朝代。

明代士庶男子之服(一)

图:戴四方平定巾、着襕衫、穿皮扎的明代男子

明初洪武年间规定,平民男子最为普遍的装束为:戴四方平定巾,着杂色盘领衣,穿皮扎。不过这种规定没有维持多久,民间男子的服饰便开始巧制新样,日渐丰富起来。

其中最为普遍,流行最广的式样有:直身、褡护、比甲、程子衣等等。这些服饰的款式、色彩、面料均随社会风俗的变迁而多有变化。

明代士庶男子之服(一)
明代士庶男子之服(一)

图:明代褡护

明代褡(dā)护沿袭自元代 ,为半臂衫式样。但与元代褡护有所不同的是,明代褡护是一种比褂略长的短袖衣。

明代士庶男子之服(一)

明代士庶男子之服(一)

图:明代贴里

贴里也称“帖里”,是来自元代的舶来品,在蒙古语中,有褶子袍子的意思。

在明代的士庶群体中,贴里被广泛用作常服,通常穿在袍内或褡护之下。贴里的褶子能使袍身宽大的下摆略向外张,显得端庄稳重。

贴里上下分作两截,前后襟均分裁,腰部以下做褶,大褶之上有细密小褶,无马面,衣身两侧不开衩,亦无摆。贴里上也缀补子或饰云肩、通袖襕(lán)、膝襕纹样。

明代士庶男子之服(一)

明代士庶男子之服(一)

图:北京丰台区南苑苇子坑出土的明代曳撒

曳(yì)撒(sǎn)又称“衣色”、“一色”、“一撒”,可能源自蒙古人的质孙服,初为戎装,明代早期主要作为内廷侍卫服饰,后使用范围逐渐扩大,成了士庶男子的一种便服。到明代后期,士大夫宴会交际时也多穿用。

明代士庶男子之服(一)

图:穿曳撒的明代男子

曳撒的款式也在不断变化,多为交领,上下衣相连,大襟、长袖,前身分裁,打马面褶子,后身通裁,无褶,身侧有摆。通常搭配贴里和比甲。

明代士庶男子之服(一)

明代士庶男子之服(一)

图:明代罩甲

比甲,形似现在的坎肩,明初本是骑马仪卫穿用的黄色短衫,明武宗以后,衣身变长,下摆长至膝下,臀下开衩,不仅诸军步卒服用,市井小民也仿其制。

普通士庶多用素花棉布裁制,富贵人家则多以绸缎为之,下摆还常加饰丝穗。一时间,比甲成为一种风尚。

明代士庶男子之服(一)

明代士庶男子之服(一)

图:明代张懋(mào)墓出土的深衣

明代深衣承袭前制,通常为白色或玉色衣身,交领,宽袖敞口,领、袖、衣襟、底边等处均施皁(zào)色或青色缘边。衣身上下分裁,下半身拼幅。深衣通常搭配幅巾、大带和素履。

深衣被认为是古代圣贤的法服,历来备受儒家推崇。明人深衣主要用于冠礼、祭祀等儒家色彩较浓的仪式场合,并不作日常服饰。

图:着深衣的明代男子

明代士庶男子之服(一)
明代士庶男子之服(一)

明代士庶男子之服(一)

图:明墓出土的襕衫

襕衫源于唐代,明代时非常流行,是儒士、生员、监生等人常穿的服饰。

明代襕衫有摆,开衩,领多为黑色圆领。衣身颜色各异,但平民百姓所穿者必须避开玄色、紫色、绿色、柳黄、姜黄及明黄等颜色,其他如蓝色、赭(zhě)色等无限制。

明代士庶男子之服(一)

明制规定,生员的襕衫用玉色布绢制作,宽袖,沿有黑边,黑色软巾垂带。

图:穿襕衫的明代男子

明代士庶男子之服(一)

明代士庶男子之服(一)

图:明代程子衣

在明代,程子衣多为士大夫所穿,其式样与曳撒、儒生道袍类似, 腰中间以一线横之。

明代士庶男子之服(一)

明代士庶男子之服(一)

图:明代袄裙(上图为袄,下图为裙)

明代士庶男子之服(一)

图:明代单衫

在明代,上衣下裙不是女子的专利,男子也会穿这种形制的服饰。上衣为袄或衫为短衣,多大襟、窄袖、交领,下长过腰。下裙有褶,蓬蓬张大。

声明:服饰易汉服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为了能让本站持续长久的更新下去,大家可以赞助一下本站。赞助本站 关注公众号:服饰易文化  关注服饰易文化

时尚或许会变,历史必将永恒!---- 虫哥

 

给TA捐助作者
共{{data.count}}人
人已捐助作者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购物车
优惠劵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