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员服饰是指在·清朝有正式职位官员的官方着装,分为朝服、吉服、常服、行服、雨服、便服。其中朝服最为正式,规格更高中国自古对服饰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尤其是官员服饰,制度分明,对色彩,图案,配饰等等。后金天命六年(公元1621年)初定补服制度,顺治年间(1644年—1661年)有改动,至乾隆(1736-1796)朝定制无改。
朝服
在清代冠服制度中,帝后礼服以分类庞杂、功用繁复著称。朝服,又称作“礼服”、“具服”,并非是字面上所谓上朝的衣服,朝服主要穿着在两种场合,其一就是清代的重要典礼上,如元旦、万寿(皇帝生日)、圣寿节(太后生日)、冬至等重大典礼,其二则是在重要祭祀上,如:祭天、祭地、祭庙(堂子)等。还用于先蚕坛祭先蚕,这也是清代中祀制度中唯一一项由皇后主持的祭祀活动。
▲清人绘孝贤纯皇后亲蚕图 (局部)
朝服在一年中穿着次数并不,剧经常出错,《甄嬛传》、《延禧攻略》等很多场景皇帝很多时候穿着朝服出入,这是不对的。皇帝礼服有:朝冠、朝袍、衮服、端罩、朝珠、斋戒牌、朝带、朝靴共八类,分冬、夏式计二十余种,其中朝袍又分为蓝、明黄、红和月白四种颜色,分别在祭祀天、地、日、月时穿用。穿这四色朝服的同时,还要佩挂与朝服颜色致的朝珠,它们分别是祭天用蓝色的青金石朝珠,祀地用黄色的蜜珀朝珠,朝日用红色的珊瑚朝珠,夕月用月白色的绿松石朝珠。此外,明黄色朝服还穿用于朝会等场合,同时佩挂东珠朝珠。皇后礼服有:朝冠、金约、领约、耳饰、彩蜕、朝珠朝袍、朝褂、朝裙、朝靴共十类,分冬、夏式计二十余种。男性朝服上至皇帝,下至不入流的官员、进士举人秀才等都有穿着的朝品样式而性则只有妃嫔皇室中的嫔(嫔、妃、贵妃、皇贵妃、皇后、皇太后)以上有朝服制度,宫廷之外则是宗室贵族之妻、宗女皆有,而官员命妇则是只有一品到七品等级才有朝服。
- ▲ 康熙时期命妇关夫人肖像
朝服主要的组成:
- 朝冠(分冬夏两个款式)夏朝冠前额还附有金佛
- 朝袍(分冬夏三个样式,冬2夏1,女性则分为夏季甲乙丙三种、冬季甲乙两种,共五种为妃嫔所用朝袍和宗女命妇所用一种共6个样式)
- 衮服
- 补褂、端罩
- 朝珠(男性只带一串,女性需带三串,两肩上各要斜戴一串)
- 朝靴
- 配饰 而清代女性则与上述男性朝服在基础上大致相当,但还须配戴其余服饰,分别是金约(额头上)、领约(脖子上)、耳饰、采帨四种。
- 斋戒牌
朝冠
冬朝冠
冬朝冠是清朝宗室、贵族和官员在重要典礼及大型祭祀活动中所穿戴的朝服配件,其中包括冬季与春季所用的冠帽。依据《皇朝礼器图式》和《大清会典》等文献记载,其穿戴时段大约为每年9月15日至次年3月15日,总计约六个月。此外,男爵及以上或宗成员会据时节点将冬朝冠划分为两个阶段使用,11月上半月至元宵节为一阶段,之后则为另一阶段,且以不同皮毛来区分。以清朝皇帝的冬朝冠为例,该冠帽分为春、冬两种款式。春季采用薰貂(深紫色,近黑)皮毛作为帽檐装饰,而冬季则改用黑狐(元狐)皮毛。冬朝冠之上装饰有三层金龙形状基座,层与层之间用一颗东珠相隔,冠顶还缀有朱纬(红色伞状缨穗)。每层基座由四条金龙盘旋而成,每条龙上各镶嵌一颗东珠,最顶部则缀有一颗较大的东珠,构成了清代皇帝冬朝冠的独特风貌。《清稗类钞》中说道:“暖帽者,冬春之礼冠也,立冬前数日戴之。顶为缎,上缀红色缨,丝所织也。檐以皮、绒、呢为之。初寒用呢,次寒用绒,极寒用皮。京城则初寒用绒,次寒用呢,至于皮,则贵人用貂,普通为、海骡属。”
夏朝冠
夏朝冠为清朝宗室、贵族、官员等,在重要典礼、大型祭祀等所穿着的朝服,里面所搭配的夏季、秋季冠帽,根据清朝时成书的《皇朝礼器图式》和《大清会典》等书中所言,其使用时间大概在3月15日前后到9月15日前后,合计约6个月左右。
- ▲ 《皇朝礼器图式》清内府绘本太后、皇后夏朝冠图。《皇朝礼器图式》成书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为黑线白描图示。乾隆年间有内府彩绘本,光绪年间重印本。
以清代皇帝为例子,清代皇帝的夏朝冠,是以织玉草或藤丝竹丝为材质编织为基础的,外面再用一层罗缘石、一层青斤金合计两层包裹,里面用红片金或红纱制作,帽沿是敞开的,上面也用朱纬缀饰。而帽子正前方用金佛缀饰,上面镶有东珠十五颗,正后方则用舍林缀饰,上面则镶有东珠(珍珠)七颗。而其顶部则与冬朝冠是相同的。
- ▲ 清 金镶东珠皇帝朝冠
全高12.4厘米座径4.37厘米朝冠顶,通体累丝,三层, 贯东珠各一,皆承以金龙各四,饰东珠四,上衔大珍珠一。按:此朝冠顶说明参考「皇朝礼器图式」并与符合
清稗类钞》中道:“帽者,夏秋之礼冠也,立夏前数日戴之。无檐,形如覆釜。有二大别。一曰纬帽,初热时用白色或湖色之罗胎者。极热时用黄色纱胎之内有竹丝者,曰卍丝胎,上缀红缨,丝所织也。”
朝袍
清代的男性高级宗室勋贵(宗室为辅国将军以上,配偶则是主额驸以上,贵族则男爵以上和高级官员(文三品以上武官二品以上,一等侍卫)朝袍有三个形制,分别为冬甲式、冬乙式、夏季三种,而其余的男性则是只有一套朝袍。朝袍基本上都是圆领,上衣下裳分别裁剪制成后,之后再将二者相连在一起,腰部折叠形状的襞(音通必)积,也就是一般所谓的折子,领口周围披上扇形的披领,大襟为右衽,开襟的地方在裳上形成一个小块,也就是所谓的衽,袖子的形状为马蹄袖,开裾则是朝左。清代的女性朝袍则有六种形制,分为皇室高级嫔妃和皇后太后所用的五种,以及宗女命妇等所用的一种。六种分别是冬甲式、冬乙式、冬丙式、夏甲式、夏乙式、宗女命妇的单式。而女性朝袍的大体形制与男性差别不大,惟多出了护肩(肩膀处突出的剪裁)和花接袖(袖子中间环绕一圈龙纹)这两块特之处。
冬季袍
朝的「样式」就是「不开衩的裙式袍」,在入关以前朝袍的花纹设计很简单,以下左至右为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的朝服像。
▲ 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的冬季朝服像
朝袍为清代宗室、贵族、官员等,在重要典礼、大型祭祀等所穿着的朝服,里面所搭配的冬季、春季朝袍。清代的男性高级宗室勋贵和高级官员的冬季朝袍有两个形制,分别为冬甲式、冬乙式。根据清朝时成书的《皇朝礼器图式》和《大清会典》等书中所言,其使用时间约莫是在9月15日前后到3月15日前后,合计约6个月左右。
▲ 乾隆与光绪
以清代帝为例子清代皇帝的冬朝袍,与冬朝冠相互搭配。
夏季朝袍
为清代宗室、贵族、官员等,在重要典礼、大型祭祀等所穿着的朝服,里面所搭配的夏季、秋季朝袍。清代的男性高级宗室勋贵和高级官员的夏季朝袍只有一个形制根据清朝时成书的《皇朝礼器图式》和《大清会典》等书中所言,其使用时间约莫是在3月15前后到9月15日前后,合计约6个月左右
▲ 康熙与雍正夏季朝服
通用朝袍
文官正品和武官正三品下的官员,以及宗室中奉国将军、奉将军,额驸当中的郡君额、县君额驸乡君额驸,世职当中的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等。这些人的朝袍只有一种冬夏皆可使用的样式。
端罩
端罩为高级宗室(入八分公)、高级文官(从三品及以上)、高级武官(从二品及以上)和皇帝近臣(翰林、詹事、科道等)以及皇帝侍卫(一、二、三等和蓝翎)才可以穿着,为帝国上层集团穿着的象征之一。是在冬季代替补褂的翻毛外褂,形制与补褂差不多,只在下身改为向后开裾,左右两侧各垂两条带子。
▲ 穿着端罩的多尔衮
朝褂
清朝女性的朝服最外侧的服装被称为朝褂,与男性补挂有所不同,女性朝褂是无袖的样式。而与男性补挂相似的女性补挂则是在女性穿着吉服时穿在最外侧的,因此又被称之为龙褂(皇室妃嫔)、吉服褂(宗女配偶命妇)。
▲ 吉服褂
朝珠
朝珠是由佛教的念珠演化而来,是由于清代皇帝祖先努尔哈赤信奉佛教,佩挂念珠,时时念佛。朝珠通常由身子、佛头、背云、纪念、大坠、坠角六部分组成,每串朝珠的珠数都严格规定为108颗。“佛头共有4颗,色泽和大小一致,直径比朝珠大二倍左右,每隔27颗珠子加入一个“佛头,将108颗朝珠分,也称之为“分珠”,据说是寓意四季。朝珠顶部的那颗佛头上,连缀一塔形“佛头塔”,其穿孔的方式为倒置的“T”字形,即把朝珠的两头各从对穿的孔的一头穿进,然后都从中间上部的孔中穿出,合二为一。佛头塔的顶端用阔丝带系缀有一块宝石大坠子,大坠上端还垂有一块宝石,称之为“背云”。葫芦状佛头塔的两侧又有三串小珠串,每串10粒,珠串的末端各有用银丝珐琅裹着宝石的小坠角,称为“纪念”。据说这三串纪念,当时美其名为“三台”。备挂时将朝珠挂于颈项之中,以佛头紧贴后颈与后脑相垂直,前胸出现的三颗佛头作中心对称,后背的“背云”紧靠后背心。朝珠也不是所有官员都有资格佩带的,根据清朝政府规定,凡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的,本人及妻室或儿女和军机处、侍礼部、国子监、常寺、光禄寺、鸿胪寺等所属官穿着朝服时,才挂用。朝珠的质料多用东珠(珍珠)、翡翠、玛瑙、琥珀、珊瑚、象牙、蜜蜡、水晶、青金石、玉、绿松石、碧玺、伽楠香、芙蓉石等宝石琢制,以明黄、金黄及石青色等诸色绦为饰,由项上垂挂于胸前。清代朝珠的绦用丝线编织,颜色等级分明:明黄色绦只有皇帝、皇后和皇太后才能使用;全绿和金黄色绦是王爷所用;武四品、文五品及县、郡官为石青色。妇女悬挂的朝珠,与男子所佩者略有不同。其区别主要看朝珠上的“纪念”,两串在左者为男,两串在右者为女,两者不能颠倒。
▲ 朝珠图片-来源于网络
朝靴
朝靴的样式清政府并无规定,一般多以黑缎为质料,式样初尚方头,后又流行尖头。皇帝穿朝服则用方头朝靴,朝靴与服色相同,并饰黑色边饰,上面绣有草龙花纹。
▲ 朝靴图片-来源于网络
朝带
女性朝服装饰
金约
即是头箍,为清代后妃、宗女、配偶等女性勋贵的头饰之一,用处是在佩戴朝冠前,需要先佩戴金约来束发。由黄金头箍和后部垂缀的串珠两个部分所组成,用金箍的节数和串珠的行数的不来象征地位的高低不同,以故宫博物馆现存的金镶青金石金约”例子,此为清代嫔的金,该金约上的珠已经遗失了,只下金箍的本体。该金箍由八节金托所组成,而金托的上下两侧使用了“累丝”的云纹进行装饰,且每节都镶了青金石(又称催生石),每节之间则是用梅花形状的黄金铆钉相连,上面也有累丝云纹,并且在金铆钉的云纹上镶上一颗东珠,合计为8颗,整个金约大概重六两(约222克)。
- ▲皇朝礼器图式.卷04至07.冠服.总十八卷.清.允禄.蒋溥等纂修.清乾隆时期武英殿刊本-251-508-215
领约
领约,即指女性的项圈,它是清代后妃、贵族女性及配偶所佩戴的一种装饰。其主要用于颈部衣领的点缀,款式为一个镂空的圆形金质(黄金表面镀有其他材料)主体,辅以系于其上的多彩绦带组合而成。
耳饰
即是耳坠,又可被称为耳钳,为清代后妃、宗女、配偶等女性勋贵的饰品之一,用处是在耳朵的装饰作用。为一耳戴三钳。
▲ 孝和睿皇后朝服像
采帨
即是手巾,彩帨不仅是装饰,也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它的设计精美,工艺复杂,体现了清代高级手工艺的水平。
-
- 形状与佩戴方式:彩帨上窄宽,狭长条状,类似现代的领带,但挂在朝褂的第二颗纽扣,垂于胸前。
- 材质与装饰:彩帨通常以丝绸等高级布料制成,上面会绣上各种吉祥的纹饰,如五谷丰登、云芝瑞草等。
- 颜色与等级:通过色彩和所绣的纹饰来区分佩戴者的等级。
- 现存古物:故宫博物院的大红色缎绣花卉彩帨,以红绸制作,绣有蝙蝠、暗八仙、寿桃、灵芝、寿山福海等图案,色彩鲜艳。
- 上端:系于青白玉蝠磬图上,上面再系黄色丝带和浮雕龙纹红珊瑚扁珠。
- 挂坠:与彩帨一同系的还有八组十六条挂坠,上系红珊瑚珠和缉米珠。
- 坠角装饰:有红珊瑚、玉、金箍等不同材质和状的装饰。
- 金镂空梯形箍:嵌有红宝石和翡翠,增加了彩帨的豪华程度。
- 尺寸:整件彩帨大概长110公分。
帽子
帽子分为朝服冠、吉服冠、常服冠以及行服冠四种,吉服冠和常服冠大致相同。这四种冠帽又各自分为冬季的煖帽和夏季的凉帽两种款式。凉帽形似喇叭,边缘敞开,通常采用藤条或竹席作撑,外面覆以白罗,内衬红纱,朝服冠的帽檐采用石青色的片双层设计,而吉服冠和常冠的帽檐则为单层,行服冠则不使用织物包裹帽顶装饰有红色帽缨。帽则呈盂状或盔状,帽檐上翻,常以革、呢绒、缎面或布料制成,以黑色为主,中间装饰有红色绒线编织的帽纬,帽顶还装有顶珠。普通官帽的材质多为熏貂皮,高级官员可使用青狐皮,而皇帝则独享黑狐皮的特权。
顶戴
顶戴有朝冠顶与平时帽顶之分,朝冠顶形如宝塔、平时帽顶形如盖钮。顶戴上衔有可体现官阶高低的各类宝石珠,不同的顶珠质料和颜色代表不同品级。以平时帽顶为例,其宝石作圆球状:
-
- 一品/头品为红宝石
- 二品为珊瑚
- 三品为蓝宝石
- 四品用青金石
- 五品用水晶
- 六品用砗磲
- 七品为素金
- 八品用阴纹缕花金
- 九品阳纹镂花金
- 无官品者无顶珠。
雍皇帝节俭,于雍正八年(1730)将六品以上顶戴所用的宝石改以同色玻璃替代,更官员冠顶制度,以颜色相的玻璃代替了宝石:一品为红色明玻璃,二品为红色涅玻璃,三品为蓝色明玻璃,四品为蓝色涅玻璃,五品为白色明玻璃,六品为白色涅玻璃,七品以下仍然用金色顶戴。
-
- 一品朝冠饰红色透明玻璃及单眼花翎
- 二品朝冠饰红色不透明玻璃及单眼花翎
- 三品朝冠饰蓝色透明玻璃及单眼花翎
- 四品朝冠饰蓝色不透明玻璃及单眼花翎
- 五品朝冠饰白色透明玻璃及单眼花翎
- 六品朝冠饰白色不透明玻璃及无眼蓝翎
- 七朝冠饰金及无眼蓝翎
- 八品朝冠饰阴纹缕花金及无眼蓝翎
- 九品朝冠饰阳镂花金及无眼蓝翎
- 无官品者朝冠饰无蓝翎(无顶珠)。
翎羽
置于顶珠之下的翎管,长度约两寸,常由玉、翠、珐琅或彩瓷打造,用以固定翎羽。这些翎羽分为花翎和蓝翎两类。花翎是装饰有“目晕”的孔雀羽,所谓“目晕”亦称“眼”,位于翎羽末端,可分为单眼、双眼和三眼,翎眼数量越多,代表的功绩越显赫。顺治十八年(1661年)的《大清会典》曾对花翎作出规定,即亲王、郡王、贝勒以及宗室等一律不许戴花翎,贝子以下可以戴,但有例外如顺承郡王泰斐英阿,由傅恒代奏:“某王年幼,欲戴之以为美观。”,乾隆皇帝允之,并赐皇次孙今封定王者三眼翎,曰:“皆朕之孙辈,以为美观可也。”由是亲、郡王屡有蒙恩赐者。后定:贝勒与固伦额附(固伦公主配偶)佩戴三眼花翎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附(即和硕公主配偶)则配戴双眼花翎;内臣,一等至四等侍卫、前锋营及护军营统领、参领(必须是出身于满洲正黄、镶黄、正白三旗)等人,均佩戴一眼花翎。蓝翎采用鹖鸟羽毛制作,呈蓝色,羽毛长而无眼,其级别低于花翎。蓝翎常赐给六品以下官员、在宫廷和王府服务的侍卫官员,亦可作为对有军功的低级军官的奖赏。帝王的赐予臣子花翎是极为慎重的,自乾隆朝至清末,获赐三眼花翎的官员仅有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七位,而得赐双眼花翎者大约二十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