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龙袍制度与民间服饰禁令

元代龙袍制度与民间服饰禁令:从五爪龙纹到褐色革命

一、宫廷龙袍:五爪龙纹的皇权独占

  1. 龙袍的形制与象征元代皇帝及亲属穿缠身大龙纹龙袍,以五爪两角为标准(《元史・刑法志》),五爪龙象征 “九五之尊”,仅限皇室使用。这种龙袍采用织金锦或缂丝工艺,纹饰多为缠身云龙,衣长曳地,配通天冠或钹笠冠,形成完整的皇权服饰体系。
  2. 龙与蟒的界限划分法律明确规定:龙为五爪两角,蟒为四爪或三爪。民间若织绣类似龙纹的蟒纹,需降爪数,且不得使用赭黄等贵色。这一区分成为明清 “龙蟒之别” 的雏形,如明代《大明会典》延续 “五爪为龙,四爪为蟒” 的制度。

二、民间禁令:从颜色到样式的全面管控

  1. 禁色清单与阶级鸿沟元廷严禁民间使用以下颜色:
    • 赭黄:皇帝专用色,象征 “天无二日”;
    • 柳芳绿、红白闪色:贵族官僚服色;
    • 迎霜色(褐色)、鸡头紫、栀子红:原属中亚输入的贵重染料色,民间禁用后,这些颜色仅存于宫廷服饰。
  2. 帽靴装饰的严苛限制
    • 帽笠不许饰金玉,仅允许素色毡帽或布帽;
    • 靴履不得制花样,平民只能穿素面革靴,与官员 “云头靴” 形成区别。

三、褐色时代:禁令下的民间服饰转型

  1. 褐色名目与文化适配民间被迫转向灰褐色系,《南村辍耕录》记载了 20 余种褐色名称:
    • 砖褐、荆褐:仿砖石与荆棘的自然色调,低调耐脏;
    • 鹰背褐、鼠白褐:以动物皮毛为灵感,体现游牧民族审美残留;
    • 藕丝褐、茶褐:受汉地茶文化影响,色调雅致。
  2. 材质与工艺的平民化民间服饰多以麻布、粗棉布为原料,采用扎染、蜡染工艺制作褐色花纹,形成 “褐色土布 + 几何纹” 的基本范式,与宫廷 “织金锦龙袍” 形成鲜明对比。

四、禁令背后的权力逻辑

  1. 服饰作为政治符号元世祖禁止民间私织龙袍,本质是通过服饰垄断强化 “君权神授”。如 1283 年禁令规定:“庶人不得服赭黄,违制者斩”,将服饰颜色与刑法直接挂钩。
  2. 文化认同的强制建构限制帽靴装饰,是为防止 “民间僭越”,维护蒙古 “辫发椎髻,冬帽夏笠” 的民族特色。例如,元成宗定制 “黑羔细花斜皮帽”,禁止民间仿制,实质是通过服饰符号巩固民族认同。

五、历史影响:从元代禁令到明清服制

元代服饰禁令为明清提供了制度模板:

 

  • 明代 “蟒袍赐服” 制度直接继承元代 “龙蟒分爪”;
  • 清代 “剃发易服” 中的 “官民服色” 规定,可追溯至元代对赭黄、紫色的垄断。

 

若想直观感受,可对比山西元代壁画中的平民形象与故宫藏元代帝后像,前者多着褐色短衣,后者穿赭黄五爪龙袍,视觉化呈现禁令下的社会分层。

 

声明:服饰易汉服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为了能让本站持续长久的更新下去,大家可以赞助一下本站。

给TA捐助作者
共{{data.count}}人
人已捐助作者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