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婚礼有着悠久的历史,本文主要针对明朝时期的婚礼进行解读。
明律规定
明初,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订立的关于定婚等嫁娶行为的礼仪规范的法律效力,曾明文规定:“凡民间嫁娶,并依《文公家礼》。”综合《大明令》、《大明律》及各朝条例中的规定可看出明代法定定婚行为的构成要件有四项:
凭媒而立:定婚行为首先要由媒人往来两家通言致意,定婚各个步骤都有媒人参与,乃至定婚的婚书仍需“凭媒写立”,经由媒人签字、画押,方有效力。媒人若知情违法婚姻,责任比主婚人低一等,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负主要责任。
由尊长主婚:长辈,尤其是“父母的意志在法律上成为婚姻成立的要件”。法律将主婚权赋予了男女双方的家长,具体到定婚,从缔结婚约到收受聘礼,都由尊长进行。定婚行为违反法律规定,主婚人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一般情况下,只有父亲拥有决定权,特殊情况下母亲有一定条件时才有一定主婚权,但立法本意在于维护男方利益。
写立婚书或收受聘财:婚约一般由男女双方家长订立,内容应写明男女双方年龄、行次、聘财等,主婚人、媒人分别画押,两家各执一纸。同时,法律规定嫁娶须写立婚书,但在民间,聘财也能决定婚姻关系是否成立,只要女方接受了男方聘礼,婚约就算定立。
双方自愿、意思表达一致:定婚需男女两家自愿,这主要是由于明代倡导“门户婚”,地位平等的情况下,自愿原则才得以载入法律。违背一方意志的抢夺婚为法律所不容,在司法实践中,自愿原则也为法官所遵循。
明书记载
《朱子家礼》渐按古有六礼家礼略去问名、纳吉、请期。止用纳采、纳币、嚫迎以从简省。今拟以问名并入纳采而以纳吉、请期并入纳币以谄六礼之目。然惟于书辞之间略及其名而巳其必实无所增益也。
《明史‧礼志九》「庶人婚礼」条载:「《礼》云『婚礼下达』,则六礼之行,无贵贱一也。
《朱子家礼》无问名、纳吉,止纳采、纳币、请期。洪武元年定制用之;下令禁指腹、割衫襟为亲者。凡庶人婚娶,男年十六,女年十四以上,并听婚娶。」
《朱子家礼》对传统婚礼中的「六礼」进行省简,这一做法洪武元年被明廷采用。 反对指腹为婚,主张男孩 16 岁以上、女孩 14 岁以上可以婚娶,也都是《朱子家礼》的观点。
《明集礼》卷二十八《嘉礼十二‧婚礼》分「品官(婚礼)」和「庶人(婚仪)」,「庶人(婚仪)」条特意指出,是依据《朱子家礼》中的「庶人婚仪」「拟国朝庶民婚仪」。而「品官(婚礼)」则上接唐礼,不言《朱子家礼》。
明朝品官昏礼
品官昏仪先遣媒氏通书次遣使及媒氏今行六礼妇至壻家主人宴飨送者明日谒见祖仪接讫次见舅舅姑行以馈之礼舅姑飨妇如家人之仪今具其仪以着于篇。
明朝品冠冠服
服仪礼:大夫以上亲迎,冕服纁裳。士亲迎,爵弁纁裳缁施。施,以豉切。缁施,谓缘以缁。女纯衣纁袡。袡,汝占切,缘也,以纁缘其衣也。妇见舅姑,则纚笄宵衣。纚,所买切,致发纚也。笄,今簪也。宵,读为绡,织之属。
明朝官员娶妻男服同唐
品官娶妇皆用本职冕服
一品衮冕、二品鷩冕、三品毳冕、四品绣冕、五品𤣥冕
妇服花钗斋衣
一品花钗九斋树九等、二品花钗八树斋八等、三品花钗七树斋七等、四品六树六等、五品五树五等、六品以下花钗大袖之服
品官子服妇
三品以上有公爵者其嫡子昏听假以四品冕服五品以下九品以上假以爵弁妇服花钗大袖女嫁亦同
明朝官员娶妻妇服同宋
品官昏礼各用本职朝服妇服花钗斋衣各随夫之本品服其三品以上子婚假五品服五品以上子假七品服六品以下子假八品服女服同
明朝士庶婚礼
婚礼的三阶段:
婚前礼(订婚)、正婚礼(结婚/成婚)、婚后礼(成妻/成妇/成婿)。
简述历代婚礼的变化:
-
- 汉朝时,刘歆等人对婚礼进行了规定,东汉到东晋时期婚礼多不依六礼进行。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太子婚礼没有请迎的礼仪。
- 唐代以后,皇太子开始请迎,婚礼逐渐依六礼进行,但有所简化。
- 宋代时,朱子家礼将纳吉和纳征合为一礼,变为三礼。
- 元朝时期,增加了议婚一礼。
- 明朝洪武元年以朱子家礼为标准制定婚礼。
- 清朝时,汉官七品以上有九礼,但实际上古代六礼只剩下议婚、纳采、纳币、请期与请迎五礼。
三书
三书即聘书、礼书和迎亲书:
聘书
聘书是订婚用的书,于「纳吉」(过文定) 时男家交给女家。
礼书
礼书是「纳征」(过大礼) 时使用的书,礼书内会详细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
迎亲书
顾名思义,迎亲书即迎娶新娘时的书,即在「亲迎」时使用。
六礼
问名早期为纳采过后﹐女家概然同意﹐则再执雁问名。问名内容包括女生母亲姓名﹑本身名次和时辰八字﹐回府后再问祖神﹐如卜吉兆则娶。近世凭媒请庚与探问﹐都有问名的遗意。明朝时期并入纳采
纳采纳采是后人所谓「合婚」或「说媒」,男人家人会请媒人到女家提亲。如果两家条件相若﹐所谓「门当户对」﹐媒人前往男家说媒﹐若可﹐则用雁鸟为礼。至于用雁的原因﹐白虎通嫁娶篇载﹕「用雁者﹐取其隋时南北﹐不失其节﹐明不夺女子之时也。又取飞成行﹐止成列也﹐明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谕越也。…….故用雁也。」
纳采时男家会盛装送礼品给女家,而每一种礼品都有其象征意义。
纳采用雁有两个意义﹕「雁﹐知时鸟也」﹐不失时节﹐表示男女双方守信用。 雁飞行成列﹐谨守次序﹐由强雁带领弱者。因此嫁娶长幼有序﹐不相跨越。
唐杜佑通典里就记载了三十种纳采的礼品﹕
礼品 | 象征 |
元纁、羊 | 元,象天,纁法地,羊和祥也,群而不党 |
雁 | 雁则随阳 |
清酒 | 清酒降福 |
白酒 | 白酒欢之由 |
粳米 | 粳米养食 |
稷米 | 稷米粢盛 |
蒲 | 蒲众多,性柔 |
苇 | 苇柔之久 |
卷柏 | 卷柏屈卷附生 |
嘉禾 | 嘉禾须禄 |
缕缝衣 | 长命缕缝衣,延寿胶能合异类 |
膝、漆 | 漆内外光好 |
五色丝 | 五色丝章采屈伸不穷 |
合欢玲 | 合欢玲音声和谐 |
九子墨 | 九子墨长生子孙 |
金钱 | 金钱和明不止 |
禄得、香草 | 禄得香草为吉祥 |
凤凰 | 凤凰雌雄伉合 |
舍利兽 | 舍利兽廉而谦 |
鸳鸯 | 鸳鸯飞止须四鸣相和 |
受福兽 | 受福兽体恭而心慈 |
鱼 | 鱼处渊无射 |
鹿 | 鹿者禄也 |
鸟 | 鸟知反哺﹐孝于夫母 |
九子妇 | 九子妇有四得 |
阳燧 | 阳燧成名安身 |
又丹 | 又丹为王色之荣﹐青为色首﹐东方始 |
以上三十种礼品虽有经济价值﹐但作为纳采礼物是取其象征意义﹐盼望为新人带来幸福。
纳币(纳吉、请期明朝时期并入纳币)
纳吉
纳吉,即过文定,有一点像西方人的定婚,这时其实婚事已初步议定。
纳征
纳征,即过大礼;「纳」是的意思是聘财,而「征」就是「成」的意思,亦即是说男家需要纳聘礼后才可成婚的意思。过大礼时,男家会请两位或四位女性亲戚(须是全福之人) 约同媒人,带备聘金、礼金及聘礼到女方家中;完成纳征的仪式后,婚约便正式定立。
「纳」是指聘财﹐而「征」是「成」﹐所以意思是「先纳聘财﹐后成婚」。经过这个仪礼﹐婚约就完全﹐故有「非受币不交不亲」或「无币不相见」之说﹐又即是「认钱不认人」﹗
请期
请期即是「择吉日」成婚的意思。男家会择定一个成婚的良辰吉日,再准备婚期吉日书和礼品给女家,女家受礼及同意后,便可确定婚期。
亲迎
亦称迎亲,就是在结婚之日,新郎会与媒人和亲友一起前往女家迎娶新娘。女家父亲迎于门外﹐望女庙堂和拜雁。新郎前往女家之前会先到女家的祖庙行拜见之礼,然后以花轿接新娘回到男逐。新人会在男家举行拜天、地、祖先的仪式,然后送入洞房。
明代婚床
明代婚床通常都是大型的、精雕细琢的木床,带有精美的设计和装饰图案。它们采用优质材料制作而成,并饰有精雕细琢的雕刻、漆器和绘画,展现了当时精湛的工艺。床架通常由耐用的硬木制成,例如紫檀木或榆木,并带有华丽的细节,例如龙、凤、花朵和吉祥符号。
床不仅仅是实用的家具,还象征着生育、繁荣和婚姻和谐。它们被视为传家宝,代代相传,是家族血统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明代婚床的设计通常包括华盖或屏风,以保护夫妻的隐私。人们认为这可以为夫妻创造一个神圣而亲密的空间,以加强他们之间的联系,确保婚姻幸福和谐。
在中国,婚床这一传统在明朝以后一直延续,并延续到清朝(1644-1912 年)。然而,随着社会规范和习俗的演变,婚床这一习俗逐渐衰落。
身着新娘礼服的明代贵妇~ 一个精致的杯子在仪式上向前倾斜,以示荣誉。马面裙是猩红色的,标志着结婚的场合。
她头戴蓝色凤冠,有时戴帝冠 ,头戴“凤凰冠”,冠上有三只下垂的野鸡。“翟”的意思是贵族的服装。它用珍珠和红玉流苏装饰。独特的蓝色凤冠自宋代开始佩戴,并在宋代皇家艺术品中占有重要地位。虽然精致的凤冠传统早在隋唐时期就已发掘。
贵妇袍肩部和手臂处绣有动物图案,表明其身份高贵。凤凰和麒麟是皇室和高官贵妇的标志。
平民新娘的衣袖上会绣有绣团花。
凤冠凤冠:每顶凤冠上的凤、龙和宝石数量不同。例如,明孝端皇后的凤冠上有 6 条龙、3 条凤、5,449 颗珍珠、71 颗红宝石和 57 颗蓝宝石。明 十三陵出土的其他皇后凤冠上有 9 条凤、12 至 9 条龙、3,500 多颗珍珠和 150 多颗宝石。珍珠、宝石和翠鸟羽毛被制成装饰花、叶、云和庙饰(中文:两博鬓;拼音:liǎngbóbìn;冠冕两侧和背面的“翅膀”)。
只有皇后、公主、妃子和官宦妻才有 资格戴凤冠。大部分平民百姓都会戴红面纱遮脸(就像这里凤冠上戴的一样)。
2008年,山西省孝义市贾家庄村婚俗、浙江省宁海县十里红嫁妆、广东省斗门镇水上婚礼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关记载
- 元.无名氏《梧桐叶》第三折:「欢声鼎沸长安道,得志为贵豪。小登科接着大登科,播荣名议满皇朝,始知学乃身之宝。」小登科-也是娶媳妇
- “东家走,西家走,脚步总是很忙,声音总是很大。”-说的是媒人
- 扬州人日饮食于瘦马之身者数十百人。娶妾者切勿露意,稍透消息,牙婆驵侩,咸集其门,如蝇附膻,撩扑不去。黎明,即促之出门,媒人先到者先挟之去,其余尾其后,接踵伺之。至瘦马家,坐定,进茶,牙婆扶瘦马出,曰:「姑娘拜客。」下拜。曰:「姑娘往上走。」走。曰:「姑娘转身。」转身向明立,面出。曰:「姑娘借手睄睄。」尽褫其袂,手出、臂出、肤亦出。曰:「姑娘睄相公。」转眼偷觑,眼出。曰:「姑娘几岁了?」曰:几岁,声出。曰:「姑娘再走走。」以手拉其裙,趾出。然看趾有法,凡出门裙幅先响者必大;高系其裙,人未出而趾先出者必小。曰:「姑娘请回。」一人进,一人又出。看一家必五六人,咸如之。看中者,用金簪或钗一股插其鬓,曰「插带」。看不中,出钱数百文,赏牙婆或赏其家侍婢,又去看。牙婆倦,又有数牙婆踵伺之。一日、二日,至四五日,不倦亦不尽,然看至五六十人,白面红衫,千篇一律,如学字者一字写至百至千,连此字亦不认得矣。心与目谋,毫无把柄,不得不聊且迁就,定其一人。插带后,本家出一红单,上写彩缎若干,金花若干,财礼若干,布匹若干,用笔蘸墨,送客点阅。客批财礼及缎匹如其意,则肃客归。归未抵寓,而鼓乐、盘担、红绿、羊酒在其门久矣。不一刻而礼币、餻果俱齐,鼓乐导之去。去未半里而花轿、花灯、擎燎、火把、山人、傧相、纸烛、供果、牲醴之属,门前环侍。厨子挑一担至,则蔬果、肴馔、汤点、花棚、糖饼、桌围、坐褥、酒壶、杯箸、龙虎寿星、撒帐牵红、小唱弦索之类,又毕备矣。不待覆命,亦不待主人命,而花轿及亲送小轿一齐往迎,鼓乐灯燎,新人轿与亲送轿一时俱到矣。新人拜堂,亲送上席,小唱鼓吹,喧阗热闹。日未午而讨赏遽去,急往他家,又复如是。
仪礼大夫以上亲迎冕服纁裳士亲迎爵弁纁裳缁施〈施以豉切缁施谓缘以缁〉女纯衣纁袡〈袡汝占切縁也以纁缘其衣也〉妇见舅姑则纚笄宵衣〈纚所买切致髪纚也笄今簪也宵读为绡织之属〉
唐品官娶妇皆用本职冕服一品衮冕二品鷩冕三品毳冕四品绣冕五品𤣥冕妇服花钗斋衣一品花钗九斋树九等二品花钗八树斋八等三品花钗七树斋七等四品六树六等五品五树五等六品以下花钗大袖之服官子服妇三品以上有公爵者其嫡子昏听假以四品冕服五品以下九品以上假以爵弁妇服花钗大袖女嫁亦同
宋品官娶妇其服皆与唐同国朝品官昏礼各用本职朝服妇服花钗斋衣各随夫之本品服其三品以上子婚假五品服五品以上子假七品服六品以下子假八品服女服同
明朝士庶婚礼
婚礼的三阶段:
婚前礼(订婚)、正婚礼(结婚/成婚)、婚后礼(成妻/成妇/成婿)。
简述历代婚礼的变化:
-
-
- 汉朝时,刘歆等人对婚礼进行了规定,东汉到东晋时期婚礼多不依六礼进行。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太子婚礼没有请迎的礼仪。
- 唐代以后,皇太子开始请迎,婚礼逐渐依六礼进行,但有所简化。
- 宋代时,朱子家礼将纳吉和纳征合为一礼,变为三礼。
- 元朝时期,增加了议婚一礼。
- 明朝洪武元年以朱子家礼为标准制定婚礼。
- 清朝时,汉官七品以上有九礼,但实际上古代六礼只剩下议婚、纳采、纳币、请期与请迎五礼。
-
三书
三书即聘书、礼书和迎亲书:
聘书
聘书是订婚用的书,于「纳吉」(过文定) 时男家交给女家。
礼书
礼书是「纳征」(过大礼) 时使用的书,礼书内会详细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
迎亲书
顾名思义,迎亲书即迎娶新娘时的书,即在「亲迎」时使用。
六礼
问名早期为纳采过后﹐女家概然同意﹐则再执雁问名。问名内容包括女生母亲姓名﹑本身名次和时辰八字﹐回府后再问祖神﹐如卜吉兆则娶。近世凭媒请庚与探问﹐都有问名的遗意。明朝时期并入纳采
纳采纳采是后人所谓「合婚」或「说媒」,男人家人会请媒人到女家提亲。如果两家条件相若﹐所谓「门当户对」﹐媒人前往男家说媒﹐若可﹐则用雁鸟为礼。至于用雁的原因﹐白虎通嫁娶篇载﹕「用雁者﹐取其隋时南北﹐不失其节﹐明不夺女子之时也。又取飞成行﹐止成列也﹐明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谕越也。…….故用雁也。」
纳采时男家会盛装送礼品给女家,而每一种礼品都有其象征意义。
纳采用雁有两个意义﹕「雁﹐知时鸟也」﹐不失时节﹐表示男女双方守信用。 雁飞行成列﹐谨守次序﹐由强雁带领弱者。因此嫁娶长幼有序﹐不相跨越。
唐杜佑通典里就记载了三十种纳采的礼品﹕
礼品 | 象征 |
元纁、羊 | 元,象天,纁法地,羊和祥也,群而不党 |
雁 | 雁则随阳 |
清酒 | 清酒降福 |
白酒 | 白酒欢之由 |
粳米 | 粳米养食 |
稷米 | 稷米粢盛 |
蒲 | 蒲众多,性柔 |
苇 | 苇柔之久 |
卷柏 | 卷柏屈卷附生 |
嘉禾 | 嘉禾须禄 |
缕缝衣 | 长命缕缝衣,延寿胶能合异类 |
膝、漆 | 漆内外光好 |
五色丝 | 五色丝章采屈伸不穷 |
合欢玲 | 合欢玲音声和谐 |
九子墨 | 九子墨长生子孙 |
金钱 | 金钱和明不止 |
禄得、香草 | 禄得香草为吉祥 |
凤凰 | 凤凰雌雄伉合 |
舍利兽 | 舍利兽廉而谦 |
鸳鸯 | 鸳鸯飞止须四鸣相和 |
受福兽 | 受福兽体恭而心慈 |
鱼 | 鱼处渊无射 |
鹿 | 鹿者禄也 |
鸟 | 鸟知反哺﹐孝于夫母 |
九子妇 | 九子妇有四得 |
阳燧 | 阳燧成名安身 |
又丹 | 又丹为王色之荣﹐青为色首﹐东方始 |
以上三十种礼品虽有经济价值﹐但作为纳采礼物是取其象征意义﹐盼望为新人带来幸福。
纳币(纳吉、请期明朝时期并入纳币)
纳吉
纳吉,即过文定,有一点像西方人的定婚,这时其实婚事已初步议定。
纳征
纳征,即过大礼;「纳」是的意思是聘财,而「征」就是「成」的意思,亦即是说男家需要纳聘礼后才可成婚的意思。过大礼时,男家会请两位或四位女性亲戚(须是全福之人) 约同媒人,带备聘金、礼金及聘礼到女方家中;完成纳征的仪式后,婚约便正式定立。
「纳」是指聘财﹐而「征」是「成」﹐所以意思是「先纳聘财﹐后成婚」。经过这个仪礼﹐婚约就完全﹐故有「非受币不交不亲」或「无币不相见」之说﹐又即是「认钱不认人」﹗
请期
请期即是「择吉日」成婚的意思。男家会择定一个成婚的良辰吉日,再准备婚期吉日书和礼品给女家,女家受礼及同意后,便可确定婚期。
亲迎
亦称迎亲,就是在结婚之日,新郎会与媒人和亲友一起前往女家迎娶新娘。女家父亲迎于门外﹐望女庙堂和拜雁。新郎前往女家之前会先到女家的祖庙行拜见之礼,然后以花轿接新娘回到男逐。新人会在男家举行拜天、地、祖先的仪式,然后送入洞房。
明代婚床
明代婚床通常都是大型的、精雕细琢的木床,带有精美的设计和装饰图案。它们采用优质材料制作而成,并饰有精雕细琢的雕刻、漆器和绘画,展现了当时精湛的工艺。床架通常由耐用的硬木制成,例如紫檀木或榆木,并带有华丽的细节,例如龙、凤、花朵和吉祥符号。
床不仅仅是实用的家具,还象征着生育、繁荣和婚姻和谐。它们被视为传家宝,代代相传,是家族血统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明代婚床的设计通常包括华盖或屏风,以保护夫妻的隐私。人们认为这可以为夫妻创造一个神圣而亲密的空间,以加强他们之间的联系,确保婚姻幸福和谐。
在中国,婚床这一传统在明朝以后一直延续,并延续到清朝(1644-1912 年)。然而,随着社会规范和习俗的演变,婚床这一习俗逐渐衰落。
身着新娘礼服的明代贵妇~ 一个精致的杯子在仪式上向前倾斜,以示荣誉。马面裙是猩红色的,标志着结婚的场合。
她头戴蓝色凤冠,有时戴帝冠 ,头戴“凤凰冠”,冠上有三只下垂的野鸡。“翟”的意思是贵族的服装。它用珍珠和红玉流苏装饰。独特的蓝色凤冠自宋代开始佩戴,并在宋代皇家艺术品中占有重要地位。虽然精致的凤冠传统早在隋唐时期就已发掘。
贵妇袍肩部和手臂处绣有动物图案,表明其身份高贵。凤凰和麒麟是皇室和高官贵妇的标志。
平民新娘的衣袖上会绣有绣团花。
凤冠凤冠:每顶凤冠上的凤、龙和宝石数量不同。例如,明孝端皇后的凤冠上有 6 条龙、3 条凤、5,449 颗珍珠、71 颗红宝石和 57 颗蓝宝石。明 十三陵出土的其他皇后凤冠上有 9 条凤、12 至 9 条龙、3,500 多颗珍珠和 150 多颗宝石。珍珠、宝石和翠鸟羽毛被制成装饰花、叶、云和庙饰(中文:两博鬓;拼音:liǎngbóbìn;冠冕两侧和背面的“翅膀”)。
只有皇后、公主、妃子和官宦妻才有 资格戴凤冠。大部分平民百姓都会戴红面纱遮脸(就像这里凤冠上戴的一样)。
2008年,山西省孝义市贾家庄村婚俗、浙江省宁海县十里红嫁妆、广东省斗门镇水上婚礼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关记载
- 元.无名氏《梧桐叶》第三折:「欢声鼎沸长安道,得志为贵豪。小登科接着大登科,播荣名议满皇朝,始知学乃身之宝。」小登科-也是娶媳妇
- “东家走,西家走,脚步总是很忙,声音总是很大。”-说的是媒人
- 扬州人日饮食于瘦马之身者数十百人。娶妾者切勿露意,稍透消息,牙婆驵侩,咸集其门,如蝇附膻,撩扑不去。黎明,即促之出门,媒人先到者先挟之去,其余尾其后,接踵伺之。至瘦马家,坐定,进茶,牙婆扶瘦马出,曰:「姑娘拜客。」下拜。曰:「姑娘往上走。」走。曰:「姑娘转身。」转身向明立,面出。曰:「姑娘借手睄睄。」尽褫其袂,手出、臂出、肤亦出。曰:「姑娘睄相公。」转眼偷觑,眼出。曰:「姑娘几岁了?」曰:几岁,声出。曰:「姑娘再走走。」以手拉其裙,趾出。然看趾有法,凡出门裙幅先响者必大;高系其裙,人未出而趾先出者必小。曰:「姑娘请回。」一人进,一人又出。看一家必五六人,咸如之。看中者,用金簪或钗一股插其鬓,曰「插带」。看不中,出钱数百文,赏牙婆或赏其家侍婢,又去看。牙婆倦,又有数牙婆踵伺之。一日、二日,至四五日,不倦亦不尽,然看至五六十人,白面红衫,千篇一律,如学字者一字写至百至千,连此字亦不认得矣。心与目谋,毫无把柄,不得不聊且迁就,定其一人。插带后,本家出一红单,上写彩缎若干,金花若干,财礼若干,布匹若干,用笔蘸墨,送客点阅。客批财礼及缎匹如其意,则肃客归。归未抵寓,而鼓乐、盘担、红绿、羊酒在其门久矣。不一刻而礼币、餻果俱齐,鼓乐导之去。去未半里而花轿、花灯、擎燎、火把、山人、傧相、纸烛、供果、牲醴之属,门前环侍。厨子挑一担至,则蔬果、肴馔、汤点、花棚、糖饼、桌围、坐褥、酒壶、杯箸、龙虎寿星、撒帐牵红、小唱弦索之类,又毕备矣。不待覆命,亦不待主人命,而花轿及亲送小轿一齐往迎,鼓乐灯燎,新人轿与亲送轿一时俱到矣。新人拜堂,亲送上席,小唱鼓吹,喧阗热闹。日未午而讨赏遽去,急往他家,又复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