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表列举考古发掘所发现的中国新石器文化列表,分成区域文化区系表与简易时间线。中国考古学研究一般是从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发现河南三门峡地区的仰韶遗址开始。在研究中国文明形成过程,在近百年的探索中先后有多种认知学说诞生与推翻[a]。
本表的文化区分采用中国新石器时代区域文化区系学说,即“六大区系说”(苏秉琦)、“相互作用圈说”(张光直)与“多元一体说”(李学勤、费孝通、严文明)等等学说的结合[5][6],文化趋势大致上由满天星斗走向月明星稀。
本表的年代时间均为公元前(BC),采用碳14定年法,存在一定的误差。所以文化之间的关系均为大略的相对关系,会随后续最新考古发现与研究而更新与修正。
区域文化区系学说
人类Y染色体DNA单倍型类群分布研究(父系遗传)推论人类可能迁移路线。
人类线粒体DNA单倍体群分布研究(母系遗传)推论人类可能迁移路线。
智人约近20万年前出现在非洲,七万年前离开非洲,一支约四万到五万年前进入中国。中国大约在前1万年就已进入新石器时代。由于地域辽阔,各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不尽相同,新石器文化的面貌也有很大区别,大致分为三大类经济文化区:
中国东部季风区的黄河流域、海河与辽河等流域形成数个“栗黍农业经济文化区”,这里是粟、黍等旱作农业起源地,很早就饲养猪、狗,以后又养牛、羊等。
中国东部季风区的长江流域形成数个“稻谷农业经济文化区”,本区很早就种植水稻,是稻作农业的重要起源地。早期饲养猪、狗,以后陆续养水牛和羊。
这些农业区陆续发展出六大文化区系与两个分离自中原区的亚文化区系,总共为八大文化区系。
位于中国东部季风区外围,北至长城以北地区、东北平原、南至华南亚热带到热带地区、西至新疆与青藏高原等地区,大多以渔猎采集经济为主,农业为辅,形成数个“狩猎采集经济文化区”。
这些狩猎采集区除个别地方外基本上没有农业,细石器特别发达而很少磨制石器,陶器也不甚发达。
八大文化区系构成重瓣花朵的内圈花瓣,外围文化区系构成重瓣花朵的外圈花瓣。
中国新石器文化区的分布图[6]。
:栗黍农业经济文化区。
:稻谷农业经济文化区。
:狩猎采集经济文化区。
超级聚落和大遗址:1.陶寺遗址 2.二里头遗址 3.石峁遗址 4.牛河梁遗址 5.西朱封遗址 6.尧王城遗址 7.良渚遗址 8.石家河遗址 9.宝墩遗址 10.三星堆遗址。
- 栗黍农业经济文化区(八大文化区系):
- 甘青区:黄河上游流域、长城地带西部地区与青海湖一带,分离自中原区。
代表: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 - 中原区:黄河中游流域、渭河流域区、汾河流域区与淮河流域区。
代表: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河南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青铜) - 海岱区:黄河下游流域、山东半岛与淮河流域区。
代表: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青铜) - 燕辽区:海河流域、燕山以北到辽河流域区、辽东半岛?。
代表: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青铜) - 雁北区:河套平原、陕北高原、晋北、冀北等地区,分离自中原区。
代表:老虎山文化(石峁类型)、朱开沟(青铜)
- 甘青区:黄河上游流域、长城地带西部地区与青海湖一带,分离自中原区。
- 稻谷农业经济文化区(八大文化区系):
- 巴蜀区:长江上游流域与四川盆地。
代表:哨棚嘴文化、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青铜) - 两湖区:长江中游流域与洞庭湖和汉水流域区。
代表: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 - 江浙区:长江下游流域与太湖和浙江流域区。
代表:马家浜文化、河姆渡文化、凌家滩文化、良渚文化
- 巴蜀区:长江上游流域与四川盆地。
- 狩猎采集经济文化区(外围文化区系):
- 岭南东南区:鄱阳湖、东南丘陵与沿海诸岛、珠江流域与红河流域等地区。
代表:山背文化、大坌坑文化、石峡文化 - 西南区:西南云贵高原和藏南纵谷等地区。
代表:卡若文化 - 东北区:辽东半岛?、东北平原与黑龙江、松花江、嫩江等流域地区。
代表:昂昂溪文化 - 还有新疆区、蒙古区、以及其他的外围文化区系。
- 岭南东南区:鄱阳湖、东南丘陵与沿海诸岛、珠江流域与红河流域等地区。
而时间分区的部分,依据栗黍农业经济文化区和稻谷农业经济文化区发展程度的早晚,中国新石器时代又可分成如下时期。各文化区受1500年气候周期影响其兴衰:
- 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约公元前10000 – 前7000年)
- 约公元前9100年左右,新仙女木期冰期结束
- 约公元前7400年左右,埃尔达伦活动,气候变冷
- 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期:(约公元前7000 – 前5000年)
- 约公元前6200年左右,8.2千年事件,气候变冷,持续2-4个世纪。
- 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约公元前5000 – 前3500年)
- 约公元前3900年左右,5.9千年事件,气候干旱。
- 中国铜石并用时期:(约公元前3500 – 前2000年,可不归属新石器时代)
- 约公元前2200年左右,4.2千年事件,持续1个世纪。
全面进入中国青铜器时代(约公元前2000年)后,中原区在上古时代又有如下的考古学文化:
- 夏代:
- 王湾三期、王城岗至新砦文化(疑为先夏至夏朝,断代未定)
- 二里头文化(疑为夏朝,后世商代甲骨文的西邑可能就指夏)
- 商代:
- 二里岗至小双桥文化(疑为商朝早中期)
- 殷墟文化(商朝晚期,出现明确文字“甲骨文”而进入信史时代)
- 周代:
- 西周时期早中期
- 西周晚期(出现明确纪年“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
- 约公元前800年左右,铁器时代冷期
- 本表还列出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秦朝(含西楚)、直至西汉为止中原区与周边各文化交流的过程。
公元前87年汉武帝病逝时的西汉版图。
总之,中国农耕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数个经济文化区系齐头并进,互向交流,逐渐由多元文化走向以中原区为核心、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格局。
周边各文化入主中原,又向四周各文化扩展,反复多次,最后逐渐融合形成夏商周三代文明[7]。
西周灭亡后,华夏诸国分立,四夷入中原,直到战国七雄争霸,秦统一六国、秦始皇南征北讨后中国本土成为政治大一统的中国。
秦亡后又分成西楚为首的数个诸侯国,历经楚汉战争、西汉七国之乱与汉武帝南征北讨后中国本土才逐渐融合成文化一统的中国。
区域文化区系表
中国新石器时代至上古时代考古文化年表(含周边地区)显示▼
注意事项
仙人洞、 吊桶环 遗址 12000-8700 |
|
|
中原龙山 王油坊 (造律台) {舜?、有虞?} 2300-2000 |
|
|
红山 4700-2900 富河 4000-2900 |
|
|
{西瓯、 雒越} |
|
|
成周城 {西周} 1000-771 |
上蔡 {蔡国} 平粮台 {陈国} |
|
<东周春秋> 770-403 |
|
|
<东周战国> 402-221 |
||
<秦> 220-207 <西楚> 207-202 |
简易时间线
时间 | 文化命名 | 位置 | 说明 |
---|---|---|---|
前12000 – 前7000年 | 万年仙人洞上层 | 江西上饶万年县 | 发现世界上最早的陶罐和世界上最早的半野生水稻 |
前8500年-前7700年 | 南庄头遗址 | 华北地区(保定市) | |
前7500年-前6100年 | 彭头山文化 | 长江中游,湖南西北部 | 当今世界上最早的驯化水稻发现于湖南南部湘江源头的道县玉蟾岩遗址,时间约为公元前1.3万年 |
前7000年-前5000年 | 裴李岗文化 | 河南中西部地区 | 发现世界上最早的文字雏形贾湖契刻符号、世界上最早的酿造酒和世界上最早的丝绸织品 |
前6500年-前5500年 | 后李文化 | 山东 | |
前6200年-前5400年 | 兴隆洼文化 | 内蒙古-辽宁交界 | |
前6000年-前5500年 | 磁山文化 | 河北南部 | |
前5800年-前5400年 | 大地湾文化 | 甘肃及陕西西部 | |
前5500年-前4800年 | 新乐文化 | 辽河下游 | |
前5400年-前4500年 | 赵宝沟文化 | 内蒙古和河北北部的滦河流域 | |
前5300年-前4100年 | 北辛文化 | 山东 | |
前5000年-前4500年 | 河姆渡文化 | 浙江余姚和舟山 | 世界最早的水稻栽培纪录 |
前5000年-前3000年 | 大溪文化 | 三峡地区 | |
前5000年-前3000年 | 马家浜文化 | 太湖地区 | |
前5000年-前3000年 | 仰韶文化 | 陕西、河南及山西 | 中国最早发现之新石器遗址,又称彩陶文化,出现陶文(或陶符,是中国文字先驱) |
前4700年-前2900年 | 红山文化 | 内蒙古、辽宁、河北 | |
前4100年-前2600年 | 大汶口文化 | 山东、安徽、河南及江苏北部 | 出现陶文(或陶符,是中国文字先驱) |
前4000年-前3300年 | 崧泽文化 | 太湖地区 | |
前3400年-前2250年 | 良渚文化 | 长江三角洲 | |
前3100年-前2700年 | 马家窑文化 | 甘肃及青海的黄河上流。 | 中国最早出现青铜器 |
前3100年-前2700年 | 屈家岭文化 | 湖北及河南省长江中游 | |
前3000年-前2000年 | 龙山文化 | 黄河中下流 | |
前2800年-前2000年 | 宝墩文化 | 成都平原 | |
前2500年-前2000年 | 石家河文化 | 汉江中下游地区 | |
前1900年-前1200年 | 马桥文化 | 太湖地区 |
参见
- 中国青铜时代
- 中国传说时代
- 三皇五帝
- 先秦
- 台湾史前时期
- 台湾考古遗址列表
注释
- ^ 中国文明形成学说有[1][2][3][4]:
- “中国文化西来说”(安特生,1920年代)
- “夷夏东西说”(傅斯年,1930年代)
- “华夏、东夷与苗蛮三集团说”(徐旭生,1940年代)
- “中原中心一元说”(如夏鼐、安志敏等,1950年代 – 1970年代)
- “六大区系说”(苏秉琦,1970年代)
- “相互作用圈说”(张光直,1980年代)
- 以中原为中心的“多元一体说”(李学勤、费孝通、严文明,1980年代)
- “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说”(赵辉,2000年)
- “新中原中心说”(张学海,2002年)
参考文献
- ^ 中国史前社会的阶段性变化及早期国家的形成
- ^ 由区系类型到一般进化论(《“新中原中心论”的学术史解析》)[失效链接]
- ^ 從西來說到多元說——中國文明起源研究心路歷程 陳星燦 中國經濟史論壇). [2020-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6).
- ^ “ 重 瓣 花 朵 ”与“ 多 元 一 体 ”) (PDF). [2020-10-0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3-22).
- ^ 严文明(科学出版社,2000年):《农业发生与文明起源》。
- ^ 跳转到:6.0 6.1 戴向明. 中国史前社会的阶段性变化及早期国家的形成. 考古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2020, 3. ISSN 0453-2902. OCLC 637487525.
- ^ 高明士等(2007年):《中国通史》第一章〈中华文明的形成〉,第二节〈聚落与农耕文明的形成〉,第10页。
参考资料
- Chang Kwang-chih(张光直),《中国古代的考古学》,耶鲁大学出版社:纽黑文,1986(第四版修订),ISBN 0-300-03784-8.(英文)
- Michael Loewe(鲁惟一), en Edward L. Shaughnessy(夏含夷) (ed.)《剑桥古代中国史:从文明起源到公元前221年》,剑桥大学出版社:剑桥 1999,ISBN 0-521-47030-7.(英文)
- Charles Higham,《东南亚的青铜时代》,剑桥大学出版社:剑桥,1996,ISBN 0-521-49660-8.(英文)
- Li Liu(刘莉),《中国的新石器时代》,剑桥大学出版社:剑桥,2004,ISBN 0-521-81184-8.(英文)
- Maisels, Charles Keith,《旧世界的早期文明: 埃及、莱万特、美索布达尼亚、印度和中国》,Routledge:伦敦 1999,ISBN 0-415-10976-0.(英文)
- Scarre, Chris (ed.),《人类的过去:世界史前史和人类社会的发展》,Thames & Hudson: 伦敦 2005,ISBN 0-500-28531-4.(英文)
-
- 第7章,Higham, Charles,《亚洲东部的农业发展及影响》,p.234-264.
- 第15章,Higham, Charles,《东亚和东南亚的完整社会》,p.552-594
- 《从神话到历史 神话时代到夏王朝》,宫本一夫 著,郭清华 译,日本讲谈社,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ISBN 978-957-05-3166-4
- 《先秦城邑考古 上下》,许宏 著,金城出版社 西苑出版社,ISBN 978-751-51-0624-3
-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张之恒 著,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页154-167,ISBN 7-305-00259-3.
- 平势隆郎(2018年):《从城市国家到中华 殷商与春秋战国时代》〈第一章 本书探讨的时代〉,第37页-第38页
- 许倬云(2020年):《西周史》〈第一章 从新石器时代到商代〉,第58页-第96页
- 黄铭崇(2017年):越人哀歌——重写一个“鲁蛇”历史的可能性(上)(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黄铭崇(2017年):越人哀歌——重写一个“鲁蛇”历史的可能性(下)(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东夷文化与淮夷文化研究(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王迅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ISBN 978-730-10-2181-1
- 《金门移民适应与迁移调查研究(史前期)》,郭素秋 著,内政部营建署金门国家公园管理处委托研究报告
- 《岭南文明进程的考古学观察(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卜工 著,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中原青铜文化在长江流域融入华夏一统文化体系中的作用(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李伯谦 著,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 长江中游的先秦文化(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万全文 著,湖北省博物馆党委书记
-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发现与研究(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王惠德 著,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 江南对虎神的崇拜来源——兼探虎方之地望(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郭静云 著,《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02期
- 赣江流域商时期文化格局变迁(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王昌月 著,《江汉考古》2019年02期
- 齐家文化的发展演变:文化互动与欧亚背景(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韩建业 著,《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 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林沄 著,《燕京学报》新十四期 2003年5月
- 新石器时代至先秦时期东北地区的生业初探(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袁靖 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南方文物》2016年第3期
- 辽东半岛青铜时代生业方式研究,郭艳秋 著,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7期
- 朱永刚:《东北青铜文化的发展阶段与文化区系》,《考古学报》1998年第2期。
- 韩建业:《石峁人群族属探索》,《文物春秋》 2019年04期
- 段天璟:《考古学的中国深度:张忠培先生的文化演进论》,《东南文化》2018年第3期。
- 段渝、刘弘:《西南夷青铜文化及其文明的起源》,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 新石器时代至先秦时期新疆地区的生业研究,董宁宁 著,《南方文物》2019年第4期。
- 《新疆史前时期文化格局的演进及其与周邻文化的关系》,邵会秋 著,科学出版社,2018年9月,ISBN 978-703-05-8710-7
- 娜塔莉亚·策德诺娃(Natalia Tsydenova)、包桂红:《简述蒙古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草原文物,2015年02期
- 刘瑞、艾婉乔纪录,娜塔莉亚·策德诺娃演讲,外贝加尔、蒙古的新石器时代及早期玉器研究:俄罗斯学者北大讲座纪要 中国文物信息网 2015-11-09(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Yamnaya-like Chemurchek links Afanasievo with Iron Age Tocharians》 March 26, 2020(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郭物:《欧亚草原东部的考古发现与斯基泰的早期历史文化(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考古》2012 年第 4 期 第 56-69 页。
- 晚商时期的珍珠门文化及其族属,徐昭峰 李佳欣 著,《黄河.黄土.黄种人》2019年02期
- 论珍珠门文化兴衰与商周鲁北制盐业的关系, 程文博 著,《中原文物》2019年03期
- 考古百年视野下的岭南文明化进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李岩 张强禄 著,《文博学刊》2021年02期
- 《从石峡到珠三角:中国南方史前先秦考古研究》,李岩 著,科学出版社,ISBN 978-703-06-52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