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无疑是丝绸之路繁荣的原动力,而敦煌是丝绸之路出土文物最丰富、最集中的重镇。由于历史原因,这些散落在世界各地幸存的“宝藏”并没有得到系统的整理和研究。
东华大学教授、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带领敦煌丝绸研究团队,与世界各地文化、博物馆机构的专家学者合作。历时15年,对散布在世界各地的敦煌丝绸文物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形成了《敦煌丝绸艺术全集》这部巨著。
全套藏品于2021年10月15日在东华大学“丝路丝绸艺术”论坛上发布,包括英国藏品、法国藏品、俄罗斯藏品、旅顺博物馆、敦煌研究院藏品,百万件文字和一千多张图片。
《敦煌纺织品》的发布填补了敦煌丝绸研究的空白,为研究丝绸之路和纺织服饰艺术史提供了重要支撑。大量的实物遗存和文献比较研究证明了东西方文化融合的历史发展。
敦煌丝绸完整拼图
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文化工程,以丝绸为载体,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1900年,道士王元禄偶然发现了藏经洞,洞内除了大量文献和佛画外,还散布了多种丝织品,散布到英国、法国、俄罗斯等多个国家。和日本。由于文化和技术的障碍,这些敦煌丝织物遗存一直被低估。
2006年,应大英博物馆邀请,赵峰首次赴英国考察斯坦因收藏并收藏于伦敦的全部敦煌纺织品。随后,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王乐、中国丝绸博物馆研究员徐峥加入团队,共同对馆藏纺织品进行研究大英博物馆、大英图书馆、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的作品,从科学和艺术的角度对它们的品种、形式、技巧、结构、纹理和视觉效果进行了整理和修复。
《敦煌纺织品》的出版,让世界读者首次全面了解自藏经洞发现以来莫高窟历代出土的丝织艺术品,其中包括数千件丝织品。
得益于这些研究和出版的书籍,我们得以重现一千年前错综复杂的丝绸和丝绸生产的历史,而正是这些纺织文物成为了伟大丝绸之路名称的象征和由来。
东西方趋同的实证恢复
敦煌丝绸不仅是中国纺织艺术的巅峰之作,而且对后世的工艺技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着重要的传承地位。《敦煌丝绸艺术全集》不仅为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丰富、新颖、详实的研究资料,也向海内外读者展示了中国丝绸的文化魅力,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中国和国外。可以说,整个藏品体现了当今敦煌丝绸整理研究的高水平。
“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枢纽,不仅记录了来自东方的丝绸编织,也记录了来自中亚的丝绸编织。” 通过与中亚体系锦的规格和技术特点对比,王乐指出,现存唐至五朝敦煌面料中,有九种属于中亚体系锦,其中一些流行的宝花纹样也属于中亚体系锦。中原出现在这些面料上。
更有趣的是,这些文献中记载的被称为胡锦的织物,很可能是模仿西方图案或来自中原的一些西式锦缎。
《旅顺博物馆》的亮点之一:首次在旅顺博物馆收藏的夹钳工艺面料上推出动物图案,体现了当时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甲蟹工艺:采用两片雕刻成凹凸对称的花盘对织物进行纺染印花,盛行于唐宋,明代以后失传。
国内最大的敦煌丝绸收藏地旅顺博物馆的50余件敦煌丝绸首次出版,附有说明文字、研究和修复图,不仅为研究敦煌和丝绸之路提供了新资料,为中国风下的汉服提供了服装设计、面料设计等更精准的样板。
所有这些织物都是过去几个世纪以来中国西北地区丝绸贸易频繁的有力证据,而敦煌就位于繁忙的交通动脉之上。
传播敦煌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季羡林先生曾说过:“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对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敦煌丝绸的研究既是一项科学研究,也是一项艺术事业。
凭借扎实的工程学背景、对古代织物的深入了解和孜孜不倦的热情,赵峰带领国际合作者团队对每种织物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恢复了一些碎片的图案。最终,他带领团队用了15年时间完成了这个浩大的工程。
据悉,团队后续将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多角度展示敦煌丝绸艺术魅力,讲述敦煌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推动敦煌文物数字化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