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浏览汉服发型教程时,你会发现假发的使用非常普遍。中国古代女孩子的头发是不是又长又密?
头发稀疏这个永恒的问题不仅是现代人的问题,古代的美女也需要依靠假发来完成造型。假发的应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今天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假发的历史。
髢,dí)和髲(髲,bì)是中国传统假发的原始名称。
然而,在中国古代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戴上假发。假发诞生之初,它并不是一个普通的配饰。
《周礼》记载,追师是掌管皇后头饰的宫官,制作假发、头饰。
追师掌王后之首服,为副编次追衡笄…… ——《周礼》
副、编、次是三种不同等级的假发,只有在祭祀等重大事件时才佩戴,并且专为皇后、夫人等贵妇所用。
著名的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保存完好的“福”字假发。这套假发浓密乌黑,与辛追女士追逐稀疏的黄色自然头发形成鲜明对比。这套假发和真发的下半部分进行装饰,整体呈现出卷发髻的发型。
汉代妇女喜爱高髻。 这种审美观并非贵族所独有,也深刻地影响着民间。 汉代时,长安城流传着这样的民间谚语: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
意思是长安城的女子喜欢扎高髻,于是全城女子纷纷效仿,髻高一尺。汉代一尺为23厘米。如果不依靠假发,这样的发髻是很难实现的。
将假发直接制成固定形状,称为假发。它始于汉代,是东晋太元时期贵族妇女必备的时尚单品。
与所有时尚商品一样,假包子价格昂贵,穷人很难买得起。那些爱美又买不起假发髻的女孩子只能抱怨自己的头发不够好。
盛唐以后,高髻越来越盛行,款式也逐渐增多。唐代最高贵妃杨贵妃最喜欢穿黄裙,戴假发。
安禄山之乱后,杨贵妃死于马嵬坡,民间流传着“义髻抛河里,黄裙逐水流”的说法。水流)”,表现了对统治阶级奢侈生活的讽刺。
宋代,继承晚唐五代的遗风,盛行高高发髻的款式。在中国古代西南地区,未婚女子的发髻高达半米(约两尺)。
如此巨大的发髻,再加上点缀的发夹和头饰,很难想象有多重。
明清时期流行的发髻不再像前朝那么高,但假发并没有随着发髻高度的下降而消失。
顾启元是明代金石学家、书法家。他在《客座赘言》一书中描写了南京的时尚风俗。他还介绍了明代假发的制作和使用:以铁丝为骨架,将头发编在外面,盖上用妇女原生发制成的发髻,用发夹固定。
假设你有幸获得了穿越回明朝的机会,依靠这种假发制作方法。那样的话,你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当地的富商了。
清代假发产业蓬勃发展,不仅款式众多,而且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手工业。
扬州假发是其中的佼佼者,不仅做工精良,而且款式也比较多。据《扬州游船志》记载,当时的假发款式有蝴蝶、篮子等几十种。
通过扬州假发市场的繁荣也可以窥见假发的需求旺盛。既然市场这么大,这些假发到底从哪里来,保证供应呢?
但在中国古代,头发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身一发一肤,乃受父母之所,不可妄加伤害”,不到万不得已,谁是愿意卖头发吗?那么这些假发的原材料到底来自哪里呢?
汉代儒家郑玄在对儒家经典《仪礼》的注释中提到,古代将卑微受折磨者的头发剃去,制成假发供贵妇使用, 《周礼》中也称“词”。
有些妇女因为家庭贫困,不得不把头发做成假发来换取金钱或食物。东晋名将陶侃的母亲,卖发招待宾客。
纵观历史,统治者强行剃掉下属和人民头发的例子有很多。
春秋时期,魏国国君卫庄公命大臣季氏剪掉妻子的长发,制作假发送给自己的妻子吕姜。
唐朝时期,为了遏制这种类似的罪恶,朝廷还出台了专门的法律来保护人民的头发。
- 如果凶手剃掉受害人的所有头发,将被判处一年半监禁。
- 如果罪犯没有剃掉受害人的全部头发,那么就拉扯罪犯的一些头发,然后可以受到八十鞭刑的惩罚。
- 如果匪徒将受害人的头发剃掉并使用,那就是严重犯罪了。
除了用天然毛发制作假发外,丝绸、动物毛也可以制作假发。当然,茂密的头发并不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审美观。假发在古代中国与各国的贸易中也屡见不鲜。
中国汉服文化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而假发作为古代女性必备的头饰,也曾是尊卑和等级的象征。
如今,汉服假发的造型、色彩、材质日益丰富,不再具有很高的政治意义,而正在成为美丽和时尚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