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九世纪晚期 - 西藏和克什米尔
西藏妇女和女孩 西藏妇女,来自拉萨的喇嘛 克什米尔 - 来自喜马拉雅山拉达斯克的男人,玛哈拉哈的士兵 克什米尔 - 舞女,拉惹的私人卫队,拉惹 -
清朝服饰受到了西方哪些影响
概述 清代的服饰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方的影响,但总体来说,这种影响是有限的,且主要体现在清朝晚期。清朝早期,服饰风格主要受到了中国传统服饰的影响,尤其是明朝的服饰风格。清朝的服饰制度规定严格,男女老少的服饰有明确的区分,官服和民服也有严格的等级划分。这一时期的服饰特点是强调满族的民族特色,如旗袍、马褂等。 到了19世纪中后期,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增加,西方的服饰风格开始逐渐影响到中国… -
清朝时期朝珠
由 108 颗东方淡水珍珠串成,每串 27 颗,由 4 颗大珊瑚珠分成佛头,两侧是成对的青金石,背面的佛头连接到一个绿色葫芦形的佛头(“佛头舍利塔”),悬挂着一个金色花丝贝云(“背云”)椭圆形牌匾,上面镶嵌着一颗大黄绿色石英凸圆形宝石,周围环绕着较小的尖晶石和蓝宝石凸圆形宝石,背面是金色云朵图案,衬托着精美的金色花丝,两侧是一对珊瑚蝙蝠和两颗珍珠,末端是一颗大茄子形红色碧玺(红碧玺)珠子,上面有一… -
清朝凤冠
清朝 清代官方服饰制度中皇族女性不再配戴传统汉式凤冠,而是配戴缀有金凤、金翟、金孔雀的朝冠,为满族服饰,不过宫廷收储物件纪录的黄签则有亦以凤冠称之的案例[5]。 清代 十八世纪 皇后朝冠金凤饰件一套;内含三层金凤冠顶一件、冠围金凤七件、冠尾金翟一件及五行二就珠穗;国立故宫博物院 虽然改以配戴朝冠为身份象征,宫廷女性仍有配戴汉式凤冠的案例,清中期偶有部分民人汉族出身的嫔妃会于庆典配戴传统汉式凤冠,如… -
一文读懂清代朝服
清朝官员服饰是指在·清朝有正式职位官员的官方着装,分为朝服、吉服、常服、行服、雨服、便服。其中朝服最为正式,规格更高中国自古对服饰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尤其是官员服饰,制度分明,对色彩,图案,配饰等等。后金天命六年(公元1621年)初定补服制度,顺治年间(1644年—1661年)有改动,至乾隆(1736-1796)朝定制无改。 朝服 在清代冠服制度中,帝后礼服以分类庞杂、功用繁复著称。朝服,又称作“… -
记录两款中国马面裙
主题 服装和服饰 标题 女裙-中国马面裙 日期 约 1850 - 1900 年 格式 尺寸,A 件: 腰围测量,平放:28.25 英寸 (71.75 厘米) 腰带宽度:3 英寸 (7.62 厘米) 长度,腰部顶部至底部:35.5 英寸 (90.17 厘米) 尺寸,B 件: 腰围平铺测量:28 英寸 (71.12) 腰带宽度:3 英寸 (7.62 厘米) 长度,从腰部顶部到下摆:36 英寸 (91.… -
清朝时期皇室照片
清朝时期皇室图片,溥仪年轻时期,慈禧,亲王等。 -
汉服首服-传统帽子头饰
什么是汉服首服 汉服首服是指汉族古代传统服饰中的头部装饰,是汉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首服的种类非常丰富,包括冠帽、巾帻、头饰等。 男子 男子首服的冠帽有冕冠、爵弁(雀弁)、皮弁、韦弁、冠弁、武弁、通天冠、长冠、乌帽,巾帻有幅巾、网巾、东坡巾、唐巾、飘飘巾、儒巾等等。这些冠帽和巾帻不仅是头部装饰,还代表了不同的身份和社会地位。例如,冕冠是皇和正式场合如祭祀、朝会等场合所戴的礼冠,而乌帽则更常见于平民… -
满族服饰
什么是满族服饰 满族服饰,或称旗装、满装、满洲服、满服等,是满族的传统民族服装。在满族建立清朝并推行剃发易服政策后,其服饰对汉族及其他民族的服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满族长袍和马褂在近代演变为长衫、旗袍和唐装等,成为中国元素的代表之一。 满族服饰特点 1. 厂字大襟:满族服饰的领口设计常见“厂”字形,这种设计有助于保持服饰的挺括和整齐。 2. 窄袖:满族服饰的袖子相对较窄,这是为了适应满族人在骑马和日… -
剃发易服或薙发易服
剃发易服或薙发易服,乃指明末清初时期清朝统治者强令其统治下包括汉族及其它南方少数民族的男子改剃满族髡kun发发型的“剃发令”(或称“薙发令”),以及改著满族服饰的政策。这些政策涉及民族文化认同,主要是针对汉族,政策实施的原因之一是为了区别服从者和反抗者,方便统治。剃发令在明末清初引起强烈反对与抵抗,结果反抗者在清初一度遭致清廷的血腥镇压。剃发、易服与圈地、占人并称“清初六大弊政”[1]。从1645…
明代
-
明朝太子服饰
明太子龙袍。丝绸,约1389年。出土于朱檀墓(1370-1389年)鲁王黄在山东兖州。 © 山东省博物馆 衮龙袍 -
明代皇太子纳妃冠服
太子朱高炽-图片仅供参考 皇太子纳妃冠服 九旒,每旒九玉,红丝组缨,金簪导两玉瑱 衮服九章𤣥衣,画山龙华虫火宗彛, 五章纁裳,绣藻粉米黼黻 四章白纱中单黼领遮挡膝随裳色绣火山二革章带金钩䚢玉 佩五采绶赤白𤣥缥绿纯赤质三百二十首 小绶三色,同大绶间施三玉环, 大带白表朱里上縁以红下縁以绿 白袜 赤舄 太子妃冠服 冠饰九翚四凤花钗九树小花如大花之数 两愽鬂 九钿斋衣青绣质斋质斋次于衣及裳重为九等 … -
明代皇室及官员冠服
天子冠服 正旦冬至圣节服衮冕 降旨则服皮弁 常服则用乌纱折上巾盘领衣,服色按月令:春用青、夏用红、秋用白、冬用黒,其土王之日则用黄。 皇帝加元服先服空顶帻,绛纱袍以出,次加衮冕 祀天不用大裘,但服衮冕。 天子冠服制度 祭天地、宗庙、社稷、先农、及正旦、冬至、圣节、朝㑹、册拜皆服衮冕 𤣥衣纁裳,其制:冕板广一尺二寸,长二尺四寸,冠上有覆𤣥,表朱里,前后各十有二旒,每旒五采玉珠十二,玉簪导朱缨; 六衣… -
冠服
总叙 传曰冠首服也,首服既加然后人道备故君子重之战国以来人自为礼家自为俗岂知古之司服有制哉天子之服章十有二日月星辰在天成象者也山龙华虫宗彛藻火粉米黼黻在地成形者也十二章备者则天数也公之服自衮冕而下如王之服侯伯之服自鷩冕而下如公之服子男侯伯孤大夫士其降各差王侯公卿衮衣祭服后之六服三夫人九嫔世妇女御侯伯子男夫人诸侯大夫之妻见于三礼图而行于古今者不可废也庶民冠服其变也则时王之制遂着书冠服篇 乘舆冠服 黄… -
蕃王朝贡冠服
周㑹四夷诸侯天子絻无繁露朝服八十物搢珽〈絻与冕同繁露絻所垂即旒也八十物大小所服珽笏也〉四夷相见则服其本服 汉受四夷朝贡不载所服冠服 唐蕃王来朝皇帝服通天冠绛纱袍蕃王服其国服 宋与唐同 元以国俗衣冠受朝蕃王服国服以见国朝蕃王来朝皇帝服衮冕皇太子服冕服百官具朝服侍立蕃王服其国服若尝赐衮服者则以衮服朝见 -
一文读懂明朝婚礼
汉族婚礼有着悠久的历史,本文主要针对明朝时期的婚礼进行解读。 明律规定 明初,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订立的关于定婚等嫁娶行为的礼仪规范的法律效力,曾明文规定:“凡民间嫁娶,并依《文公家礼》。”综合《大明令》、《大明律》及各朝条例中的规定可看出明代法定定婚行为的构成要件有四项: 凭媒而立:定婚行为首先要由媒人往来两家通言致意,定婚各个步骤都有媒人参与,乃至定婚的婚书仍需“凭媒写立”,经由媒人签字、画押… -
明朝官员祭服
国朝君臣服制凡上位亲祀郊庙社稷群臣分献陪祀则县祭服 一品七梁冠服青色白纱中单俱用皂领饰绿赤罗裳皂绿赤罗蔽膝大带用白赤二色革带用玉钩鲽白袜黑履锦绶上用绿黄赤紫四色丝织成云凤四色花样青丝网小绶二用玉环二 二品六梁冠衣裳中单蔽膝大带襪履同上革带用犀钩鲽其锦绶同一品小绶二犀环二, 三品五梁冠衣裳中单蔽膝大带襪履同上,革带用金钩鲽其锦绶用黄绿赤紫四色织成云鹤花样,青丝网小绶二金环二。 四品四梁冠衣裳中单蔽膝… -
明代官员朝服
明代的等级制度非常严明,可能和朱元璋从草根发迹有关。明代官员的服饰制度非常严明,细致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定制的官服制服,影响了后世,明代历代的服制皆以此为基础。 ▲ 明代即墨蓝氏家族像 明朝的官服等级制度不仅体现在色彩及补子上,几乎所有类别都有等级制度的特征,本文主要分析朝服中的等级制度。 朝服的演变 穿朝服的场合一般是大祀、进表、庆成、圣节,圣旦等国家大典,文武官员都要穿朝服,赤罗青衣… -
明朝官员公服
明朝的公服和常服是很多小伙伴容易混淆的图片,公服是比较低调的圆领衫,主要为官员早晚奏事、侍班、谢恩、见辞等活动穿着的。公服是明朝继承了宋朝的公服制度,展脚幞头的末端随着时间的发展也遗留了元代的上扬,变得更短。当然平翅的展脚幞头也同时存在,平翅可能出现为早期,后期演变为翘翅。 ▲ 杨公翰(—1645年),字九翼,一字具臣,号培庵,应天府溧水县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元代公服 材质与样式:公服用罗制… -
明朝图案纹样
明朝的服饰纹样,充满了吉祥和谐的寓意,常见的是织金和刺绣图案。其中,团云和蝙蝠的搭配最为常见,蝙蝠中间嵌入一个圆形的“寿”字,寓意着“五蝠捧寿”,这一图案在明末清初尤为盛行。它不仅出现在服装上,还在各种器皿和建筑装饰中得到了体现。在那个时代,男子便服上的宝相花纹样也成为了一种时尚。 宝相花,一种抽象的装饰图案,以莲花、忍冬或牡丹为基本形象,经过巧妙的变形和夸张,再融入枝叶和花苞,形成了一种既严谨又…
元代
-
元代龙袍制度与民间服饰禁令
元代龙袍制度与民间服饰禁令:从五爪龙纹到褐色革命 一、宫廷龙袍:五爪龙纹的皇权独占 龙袍的形制与象征元代皇帝及亲属穿缠身大龙纹龙袍,以五爪两角为标准(《元史・刑法志》),五爪龙象征 “九五之尊”,仅限皇室使用。这种龙袍采用织金锦或缂丝工艺,纹饰多为缠身云龙,衣长曳地,配通天冠或钹笠冠,形成完整的皇权服饰体系。 龙与蟒的界限划分法律明确规定:龙为五爪两角,蟒为四爪或三爪。民间若织绣类似龙纹的蟒纹,需… -
撒答剌欺
《元史》记载了另一种新材料,叫做撒答剌欺,这个词可能源自波斯语“zandanījī”。 撒答剌欺是指一种中亚粟特产的丝绸,特别指安国(今布哈拉)附近的一个小村落——撒答剌欺(Zandaniji)所产的锦缎,这种锦缎在丝绸之路上很受欢迎,并在中国被广泛使用。它是一种高档锦缎,装饰有珠宝,元朝时期常被贵人用于礼服。 撒答剌欺的名称来源于其产地。在《百度百科》中提到,撒答剌欺是中亚撒答剌欺镇出产的锦缎,… -
元官方纺织生产基地
机构名称 设立 / 命名时间 原称:异样局总管府(Rare Textiles Directorate-General) 1261 年 1269 年后称:异样局提點所(Rare Textiles Intendancy) 1269 年 纱金颜料总库(Gauze, Gold, and Dyestuffs Treasury) 1261 年 金丝子局(Gold Thread Office) 1287 年(1… -
元代迪尔(搭护)
迪尔(英文为:Deel),汉人称为“搭护”,是蒙古族最常见的服饰,历经数百年延续至今。蒙古人沿袭元代以前的服饰风格,经常在长袖长袍外面穿短袖褡护。搭护分为直领短衫、交领右衽长袍(褡护)和方领对襟长袍(半袖)可以由棉、丝绸、羊毛或锦缎制成。这件连体长袍卷起后在左胸处闭合(左胸对折在右胸上),在右腋下处有一颗纽扣或领带。有些迪尔有口袋,袖子通常只到肘部。长袍的外衬是棉或丝,较厚的袍服还会有毛皮或毛毡衬… -
元代蒙古族服饰-材质篇
蒙古族的环境背景 在广袤无垠的蒙古草原上,蒙古族人民逐水草而居,过着自由奔放的游牧生活。蒙古高原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暂且昼夜温差大,这使得保暖成为蒙古族服饰的首要功能。蒙古族人民需要频繁地迁徙,因此服饰的便携性和实用性至关重要。早期,蒙古族人民主要以动物皮毛为原料制作衣物,如羊皮、牛皮、貂皮等。使用这些材质不仅是就地取材,也因为这些皮毛不仅具有出色的保暖性能,还能抵御风沙的侵袭,非常适合草原上的… -
元代纳石失
用于制作质孙服的纳石失-制作于1240年-现藏于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纳石失(或称纳失失)是元朝极为盛行的、用扁金线(或圆金线)织造纹饰的一种丝织物,即织金锦。纳石失元朝时期贵族的重要纺织品。它并非蒙古族传统面料,而是通过贸易从西域传入。元廷在大都一带设立了许多专门织造纳石失的机构,如别失八里局、纳失失毛缎二局等。纳石失纹样题材丰富,具有西域风情,多以对鸟、对兽及双头鸟等动物为题材,也有阿拉伯文字风… -
15世纪上半叶绿色丝绸长袍中亚
这件华美的长袍通体织有波纹云海,展现了中亚纺织传统的精湛技艺。十五世纪的长袍存世量极少,这件珍稀的存世长袍展现了早期蒙古“金缕”纺织品的演变。 十三、十四世纪中亚纺织品上图案的多样性反映了当时旅商在波斯东部和中国之间地区的流动(Watt and Wardwell 1997,第127页)。为了适应游牧生活的现实,蒙古人将财富置于服饰之中,创造出奢华的纳西吉( nasij,意为“金布”)纺织… -
毛毡、皮革、丝绸和黄金-蒙古宫廷服饰的起源
画作《忽必烈汗狩猎图》(图版2)据传为宫廷画家刘贯道(约1258-1336年)所作,描绘了元朝开国皇帝(约1271-1368年)及其皇后,身旁环绕着衣着华丽的随从,周围景色空旷。1 这幅画是中国帝王肖像画的一种新形式,它传达了大量关于忽必烈汗(约1260-1294年在位)的人物形象、他的成就以及他所统治的疆域的信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画中的场景、一场皇家狩猎以及每个人物服饰的细节,尤其是画面中央骑着… -
元代士庶妻子冠服
元首饰许用银戴金耳环、用金钏镯、用银、戴暗花纻丝绫罗紬丝绸 -
元代刻期冠服
元代刻期冠服 元谓之贵赤,其服如常服,而以阔丝绦象牙雕花环为识。 对比一下明代刻期冠服 刻期冠方顶巾,衣胸背鹰鹞花腰线袄子,诸色阔丝匾绦象牙雕花环,行縢八带鞋。 刻期戴方顶巾,穿上胸前背后绣有鹰鹞花样的腰线袄子,佩戴各种宽丝带编成的匾绦和象牙雕花环,腿上缠着行縢(绑腿布),脚穿八带鞋。
宋代
-
宋代命妇服饰
1. 花钗冠与翟衣 形制与装饰 冠:花钗冠,皆施两博鬓,宝钿饰。 衣:翟衣,青罗绣为翟,编次于衣及裳。 第一品:花钗九株,宝钿准花数,翟九等。 第二品:花钗八株,翟八等。 第三品:花钗七株,翟七等。 第四品:花钗六株,翟六等。 第五品:花钗五株,翟五等。 中单:素纱中单,黼领,朱褾、襈,通用罗縠。 蔽膝:蔽膝随裳色,以緅(深红色)为领缘,加文绣重雉,为章二等。 其他:大带,革带,青袜、舄,佩,绶。… -
宋代皇太子妃服饰
1. 礼服 褕翟 冠:花钗九株,小花同,并两博鬓。 衣:褕翟,青织为摇翟之形,青质,五色九等。 中单:素纱中单,黼领,罗縠褾示巽,皆以朱色。 蔽膝:蔽膝随裳色,以緅(深红色)为领缘,以摇翟为章,二等。 大带:大带随衣色,不朱裹,纰其外,上以朱锦,下以绿锦,纽约用青组。 配饰:革带以青衣之,白玉双佩,纯朱双大绶,章采尺寸与皇太子同。 使用场合 褕翟是皇太子妃在受册(册封太子妃)、朝会(参加朝廷会议)… -
宋代后妃服饰
宋代后妃服饰的分类 宋代后妃服饰主要分为四类:禕衣、朱衣、礼衣、鞠衣。这些服饰根据不同的场合和身份等级有不同的形制和装饰。 1. 禕衣 形制与装饰 冠:皇后佩戴花钗十二树,小花如大花之数,并两博鬓。冠上饰有九龙四凤,象征皇后的尊贵身份。 衣:禕衣,深青织成,绣有翟文(翟鸟纹样),赤质,五色十二等。 中单:青纱中单,黼领(绣有斧形纹样的领口),罗縠褾襈(袖口和下摆的装饰)。 蔽膝:蔽膝随裳色,以緅(… -
宋代士庶妻礼服/冠服
1. 宋代士庶妻冠服 形制与装饰 首饰:士庶妻的首饰以银镀金为主,项珠、耳环用珠,装饰较为朴素。 衣:士庶妻的服装不得使用销金(金线绣花),且不得效仿四夷(外国)服饰,体现了宋代对礼制的严格规范。 色彩:以素色为主,如青、白、褐等,避免过于鲜艳的颜色。 使用场合 士庶妻在日常生活中穿着冠服,体现礼仪规范。例如,在家庭聚会、祭祀祖先等场合,士庶妻需穿着符合身份的冠服。 2. 宋代士庶妻婚服 形制与装… -
宋代士庶赐服之襕衫
1. 白细布襕衫的形制与穿着者 形制:以白细布制作,圆领大袖,下施横襕为裳,腰间有辟积(褶皱)。 穿着者:进士、国子生及州县生穿着此类服饰。 2. 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 高宗的言论:高宗认为金翠作为妇人服饰不仅浪费财物,还助长奢靡之风,影响社会风化。 禁令:已下令禁止金翠入宫门,且无人违犯。但仍担心士民之家未能完全革除,于是进一步申严禁令,并制定销金及采捕金翠的罪赏格。 3. 孝宗淳熙二年(… -
宋朝赐服之帽衫
1. 帽衫的形制与早期用途 形制:帽衫由乌纱帽和皂罗衫组成,搭配角带和系鞋。 北宋时期(960年—1127年) :在北宋都城东京(今开封),士大夫在交际场合常穿帽衫。 2. 南宋时期的帽衫演变 南渡后(1127年—) :南宋初期,士大夫服饰逐渐发生变化,帽衫的地位逐渐被紫衫和凉衫取代。 一变紫衫:紫衫成为士大夫的主要便服。 再变凉衫:凉衫进一步取代紫衫,成为士大夫的便服。 帽衫的减少:随着紫衫和凉… -
宋代士庶赐服之凉衫
1. 凉衫的形制与早期用途 形制:凉衫的形制与紫衫相似,也被称为“白衫”。 早期用途:南宋初期,凉衫被士大夫广泛用作便服,因其轻便舒适,适用于交际、居官、临民等场合。 2. 干道初年的改革(1165年—) 王严的奏议:礼部侍郎王严上奏,认为凉衫纯素可憎,类似凶服,不适合在奉两宫(皇帝与太后)的场合穿着。他指出紫衫本为从戎而设,虽曾被禁,但因人情趋简便,凉衫逐渐流行。 改革建议:王严建议恢… -
宋朝赐服之紫衫
此幅画无作者印鉴或落款,但曾被认为出自宋宁宗嘉泰年间(1201-1204 年)画院侍画师陈居中之手。 1. 紫衫的起源与早期用途 本军校服:紫衫最初是军校的服装,用于军事场合。 2. 南宋时期的紫衫流行 中兴时期(1127年—) :南宋初期,士大夫开始穿紫衫,以便于参与军事事务。 绍兴九年(1139年) :宋高宗诏令公卿、长吏服用冠带,但这一规定并未得到有效执行。 3. 紫衫的废除与凉衫的兴起 绍… -
宋代士庶赐服之时服
1. 宋初的时服制度(960年—) 沿袭五代旧制:宋初每年赐时服,但仅限于将相、学士、禁军大校。 建隆三年(962年)的改革:宋太祖认为百官不赐时服不合理,于是扩大范围,每年端午和十月一日,文武群臣和将校皆赐时服。 十月赐服:近臣、军校增赐锦衬袍,不同等级的官员赐予不同纹样的锦袍,如天下乐晕锦、簇四盘雕细锦等。 2. 时服的等级与材质 锦袍等级:根据官员品级和身份,赐予不同纹样的锦袍,如天下乐晕锦… -
宋代士庶赐服之笏
1. 唐代的笏板制度 五品以上官员:使用象牙制成的笏板,形状为“上圆下方”。 六品以下官员:使用竹或木制成的笏板,形状为“上挫下方”。 2. 宋代的笏板制度 文散官: 五品以上官员使用象牙笏板。 九品以上官员使用木制笏板。 武臣与内职:无论品级,均使用象牙笏板。 千牛卫:即使衣绿(低级官员服色),也使用象牙笏板。 廷赐绯、绿者:被赐予绯袍或绿袍的官员,也给予相应材质的笏板。 3. 南…
唐代
-
唐代皇后服饰
唐代皇后服饰 唐代皇后有三种主要服饰:褘衣、鞠衣和钿钗礼衣。每种服饰在设计、颜色、装饰和用途上都有其独特之处。 1. 褘衣 褘衣是最高规格的礼服,相当于皇帝的冕服,规定和制度也最多,复杂繁琐,仅在特定场合穿着。 形制与装饰 首饰:十二树花形,配以两枚博鬓(广泛存在于宫中女性发饰中)。 衣:深青织成为之,画翬翟(飞鸟,多指雉鸟),赤质,五色,十二等。 中单:素纱中单,黼领,朱罗縠褾、襈。 蔽膝:蔽膝… -
隋唐时期皇帝礼服、冠服
隋朝至唐代礼服 1. 大裘冕 形制与装饰 冕:广八寸,长一尺二寸,以板为之,黑表,纁里,无旒,金饰玉簪导,组带为缨,色如其绶,黈纩充耳。 裘:大裘,缯表,黑羔表为缘,纁里,黑领、襟、襟缘,朱裳,白纱中单,皂领,青襟、襈、裾,朱袜,赤舄。 配饰:鹿卢玉具剑,火珠镖首,白玉双佩,黑组大双绶,黑质,黑、黄、赤、白、缥、绿为纯,为备天地四方之色。 使用场合 大裘冕是皇帝在祭祀天地时穿着的礼服。 2. 衮冕… -
隋唐士庶女子妻子冠服(礼服、婚服)
隋朝至唐代庶人女子冠服(礼服、婚服) 1. 花钗 形制与装饰 花钗:唐代庶人女子出嫁时佩戴花钗,花钗以金银、琉璃等材料涂饰,装饰华丽。 材质:花钗以金银为骨架,表面涂饰琉璃,色彩鲜艳,光泽明亮。 象征意义:花钗象征女子的美丽和婚姻的喜庆。 使用场合 花钗是唐代庶人女子在婚礼中佩戴的首饰,用于增添婚礼的喜庆氛围。 出土文物 唐代墓葬壁画:在一些唐代墓葬壁画中,女子出嫁时佩戴花钗的形象与文献记载相符。… -
唐代宫人冠服
唐代宫人制度 在唐朝,宫中处理各种行政事务的女性被称为“宫人”、“宫女”、“宫格”和“宫嫔”。宫女只是一些行政人员和侍女。因此,她们不必担心容貌或是否合皇帝的口味,只要家世良好、品行端正、才华横溢的女性都会被选为宫女。 皇后有“内官”制度一样,宫女也有“宫官”制度。 宫女之首,统领后宫六局(宫司、礼司、衣司、食司、寝司、功司),官阶俸禄如下,掌管宫中礼仪、人事、律令、财政、衣食住行等事务,甚至安… -
隋唐外命妇冠服
隋一品命妇花钗九树褕斋绣为九章佩山𤣥玉二品命妇花钗八树褕斋绣为八章佩水苍玉三品命妇花钗七树褕斋绣为七章四品命妇花钗六树阙斋刻缯为斋六章五品命妇花钗五树阙斋五章皆佩水苍玉 唐外内命妇护士并两愽鬂饰以宝钿一品花钗九树斋衣九等二品花钗八树斋八等三品花钗奉七树斋七等四品花钗六树斋六等五品花钗五树斋五等宝钿视花钗之数 唐内命妇同时供所所服并公服公服者钿钗杂色礼衣使用中单近近大带及内命妇常服白角冠服泥金销金真… -
唐朝太子妃冠服
唐首饰花九树花小如大花之数并两愽鬂以褕斋青织成文为揺斋之形青五色九等素纱中单黼领朱罗縠褾襈掩组膝随裳色用緅为领縁以斋为章二等大带随衣色不朱里纰其外上以朱锦下以绿锦纽约用青以青革衣带青袜舄舄加金饰玉佩朱绶鞠衣色黄余同褕斋 从蚕则服之钿钗礼衣九钿服用则兼色 见宾客杂服之 -
唐朝皇妃冠服
皇妃的冠服通常分为礼服和常服两种,礼服用于重大典礼和仪式,常服则用于日常场合。以下是唐朝皇妃冠服的主要特点: 一、礼服 冠饰: 皇妃的冠饰非常华丽,通常称为花钗冠或宝钿冠。 冠上装饰有宝钿(镶嵌宝石的金银饰物)和花钗(金银制成的花形发饰),数量根据等级而定,通常为九树(九枝花钗),象征尊贵。 冠上还可能饰有凤凰或翟鸟(象征皇妃身份的鸟类纹样),并配以珍珠、宝石等。 衣裳: 礼服上衣为深青色或青色,… -
唐朝皇后冠服
唐皇后礼服 用大小花各十二树服袆衣鞠衣钿钗礼衣三等袆衣深青色画翚赤五色十二等素纱中单黼领朱罗縠褾襈帘色随裳色以緅为领縁为斋章三等青衣革带大质带随衣色里纰其外上以锦及悬以白玉双佩黒组大绶青袜舄舄加金饰 朝㑹、受册及助祭则服之鞠 衣黄罗为蔽膝大带革带舄随衣色 亲蚕则服之钿钗礼衣 十二钿兼用杂色宴见賔客服之凤珠翠冠泥金霞帔常服之 -
隋唐庶人冠服
隋大业中制造贵贱章服胥吏以青庶人以白屠商以皂士卒以黄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杂饰 唐初士人以棠苎襕衫为上服 一命以黄 再命以黒 三命以纁 四命以绿 五命以紫 士服短褐 庶人以白 后以襕袖褾襈为士人上服 开骻者名曰𡙇骻衫庶人服之 -
唐代禁卫刻期冠服
汉唐禁卫皆选轻㨗之士而未尝立名至置快行亲从官即今刻期之谓也其服书无明文
汉代
-
汉代皇帝服饰
光武皇帝-7世纪-十三帝图卷(局部)-波士顿美术馆 1.汉代的冕冠的结构 冕冠:玄上纁下,十二章纹(包括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等),使用五彩丝绸缝制。以木材为骨架,外裹黑布,顶端覆盖红色织物,象征天(玄上)和地(纁下)。 旒:垂于冕冠前后,数量和材质依官员等级而定。 玉藻:冕冠上装饰的玉串,象征高贵和威严。 绶(绳) :缀以五彩丝线。 2. 汉代的冕冠尺寸 广七寸,长一尺二寸:冕冠的宽度是七寸… -
汉服首服-传统帽子头饰
什么是汉服首服 汉服首服是指汉族古代传统服饰中的头部装饰,是汉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首服的种类非常丰富,包括冠帽、巾帻、头饰等。 男子 男子首服的冠帽有冕冠、爵弁(雀弁)、皮弁、韦弁、冠弁、武弁、通天冠、长冠、乌帽,巾帻有幅巾、网巾、东坡巾、唐巾、飘飘巾、儒巾等等。这些冠帽和巾帻不仅是头部装饰,还代表了不同的身份和社会地位。例如,冕冠是皇和正式场合如祭祀、朝会等场合所戴的礼冠,而乌帽则更常见于平民… -
玉器之美 战国和汉代玉器在 Throckmorton Fine Art 展出
展出的 75 件古代中国小型玉雕堪称雕塑,这些艺术品不仅因为其非凡的工艺而引人注目,还因为它们体现了中国宇宙观和神话的广阔而复杂的领域。 纽约,纽约州- 3 月 5 日至 4 月 4 日,Throckmorton Fine Art 将在纽约东 57 街画廊举办一场重要的中国古代玉器展览,展出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第一个鼎盛时期的作品,即从公元前 475 年的战国时代到元 220 年(公元前 2 世纪)… -
汉代玉制陪葬服
河南永城市梁王刘遂西山一号墓出土公元前40年的玉衣。 -
中国古代军服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古代的军服也在根据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但中国古代铠甲,由于材质和保存问题,能够完整保存至今的寥寥无几,大部分只能根据历史记载和出土的碎片来推测研究。也许我们在生活中可以通过影视作品看到一些相关的信息。 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中国古代军服的演变过程。 商朝(约公元前 1600-1046 年) 在夏朝,战争规模并不大,参加者多为数千人,少则数百人,但到了商朝,战争规模就变大了,有… -
秦汉时期汉服面料,图案种类纹样
秦汉时期汉服,特别是汉朝,丝麻纤维的纺织、织造和印染工艺技术已十分发达。长沙马王堆汉墓发掘出的服装实物资料非常丰富,尤其是服装纺织品的出土,虽然经历2000多年,但是质地仍然坚固,色泽依然鲜艳,反映出汉代劳动人民的精湛技术和高超水平。目前来看,西汉纺织品的出土主要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和湖北江陵凤凰山168号汉墓中,东汉的纺织品出土主要在"丝绸之路"上,如甘肃居延遗址,新疆的罗布… -
秦汉时期汉服的色彩
秦汉时期汉服的色彩有哪些? 服装色彩按照中华五色之分,有5个正色,即青、赤、黄、白、黑;5个间色,即绿、橙、流黄(褐黄色)、缥(淡青色)、紫。秦汉时期的帝王高官的礼服色彩为"玄衣熏裳"。帝王臣僚的大绶色彩有黄、白、赤、玄、缥、绿六彩,小佩有白、玄、绿三色;三玉环、黑组绶、白玉双佩、佩剑、朱袜、赤鳥,组成一套完整的服饰。秦朝尚黑,西汉尚黄,东汉尚赤也尚黄。秦的服饰标准色是黑色。除… -
秦汉时期的首服帽子和头饰
秦、汉时期特别是在汉代,用冠帽巾帻作为区分等级的主要标志。冠是贵族普遍佩戴的首服,是区别于平民的标志。冠主要有冕冠、长冠、进贤冠、委貌冠、武冠、法冠和头上的巾与帻。秦汉时期有4种人不能戴冠,即儿童、犯罪、异族人和平民百姓,但允许戴头巾帻。 冕冠 冕冠,是皇帝、公侯、卿大夫的祭服。冕綖长一尺二寸(合27.96厘米,汉尺一尺合0.233米),宽七寸(合16.31厘米),前圆后方,冕冠外面涂黑色,内用红… -
秦汉时期的鞋履袜
秦、汉时期鞋靴制作工艺比前代有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汉朝。1980年新疆考古工作者在楼兰孤台墓葬中发现的一只汉代革靴,形制为半腰形,内衬毛毡,用麻线缝制,整体上看十分牢固,也比较规整,皮质精良,从中看出随着汉代畜牧业的发展,当时西域皮革的鞣制技术和制靴工艺有了较大的提高。两汉时期,鞋履的式样已非常丰富,有皮靴、皮履、麻鞋、丝履、锦履、布履、木展、草履等多种。北方少数民族穿高勒皮靴,叫"络靶… -
秦朝汉朝君臣官服
皇帝冕服秦汉时期皇帝仍遵循先秦天子在参加重大祭祀典礼时戴冕冠穿冕服的习俗。冕冠十二施仍是皇帝的特权,冕冠只能是皇帝一人所戴用,废除了周朝时高官皆可戴用的制度。冕服已成为帝王的专有服装。汉代规定,皇帝冕冠为十二旒(liú),为玉制。冕冠的颜色,以黑为主。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干竿,以与发髻拴结,并在斧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领下系结。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充耳”。不塞入耳内,只是系…